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吉首市地处湖南省西部边陲,座落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县级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总数26万,其中土家族、苗族18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27%。1994年,该市被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享受准州级经济管理权限;1997年又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列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点市”。近年来,吉首市紧紧围绕发展民族经济这个中心,按照“强农、…  相似文献   

2.
根据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适应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职能做出相应的调整.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以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经历了管制型和服务型职能模式的建设,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民族自治地方的环境和社会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本文认为,为了应对各种新变化,新时期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模式应采取以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职能模式.  相似文献   

3.
1996年11月下旬,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湖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湘西州首府吉首市联合召开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现场经验交流会。吉首市委、市政府介绍了该市列为改革开放试验区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受到与会代表和省、州领导一致肯定和赞扬,现将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略加编次,供读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结构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是紧密相关的。由于经济发展一直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投资收益率低,远离改革开放重点区域等,广大民族自治地方长期陷入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恶性循环。经济决定财政,  相似文献   

5.
响亮的“吉首模式”文/胡港周平波1994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国家民委将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列为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今天,这里出现了一个——作为一种模式,“吉首模式”的形成经过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所以,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6.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粮、油、禽蛋等主要农副产品大多丰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观,内外贸易增长较快,交通邮电通讯事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民族自治地方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之外,离不开国家的大量投入。1996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119.06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了十几倍,而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0.79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15.09亿元,也增长了18倍。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覃乃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按照社会主义的法制原则,根据本自治区域的实际,制定民族自治地方性法规的活动。长期以来,民族自治地方在行使自治权方面,比较重视财政、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  相似文献   

8.
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以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经历了政治倾斜型、政治从属型、经济从属型以及全能型和引导型五种职能模式.社会需要是政府职能模式选择、确立和调整的基本依据.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需要有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种新型的社会需要给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职能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以构建适度平衡型和引导型的职能模式为目标,推进其职能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截止2000年底,我国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6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共计154个民族自治地方。55个少数民族中有较大聚居地方的44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自治地方。我国成立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年份:1954年。这一年成立了8个自治州、16个民族自治县,共计24个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之后成立的民族自治地方:2个自治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 1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原称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56个自治县,共计58个民族自治地方。 我…  相似文献   

10.
依《民族区域自治法》缩小民族差距唐讯目前我国东西部差距,主要是发达汉族地方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差距,说到底是民族差距。汉族发达地方人口众多,民族自治地方地大物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果说汉族发达地方是坐了“汽车”奔驰,那么民族...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治权和优惠政策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各项改革政策、法规和措施的不断出台,使民族自治地方过去享有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失效,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如自治法与部门法规存在着许多矛盾和相悖,财政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等。作者对新时期产生新问题的原因及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比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提出了一些对民族自治地方制定新的优惠政策的设想。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修改好自治法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杨芳 《民族论坛》2013,(6):69-72
根据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中的民族自治区既享有作为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立法权,也享有制定自治法规的立法权。因此,民族自治地方在立法实践中,由于所行使的立法权性质不同,所创制的立法成果形式在立法权限、立法内容、立法程序及立法作用等方面均有所区别。本文拟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成果形式进行法律分析,以期对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法制建设进行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和加速发展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基本保障。它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0多年来,国家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帮助是巨大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领导、帮助同自治权之间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探讨;同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全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蓬勃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改革的步伐,加速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探讨和研究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对于今后更有效地帮助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朱 基总理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三个确保”的指示,八月中旬,国家民委调查组在我省民委和当地党政领导的陪同下,到我省怀化市会同有关部门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三个确保”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认真听取了怀化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汇报。改革开放以来,怀化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财政收入不断提高,1999年比1994年翻了一番,为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三个确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工资支出增长的比例远远大于可用财力增长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探讨了有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三个重要问题,即:自治法规的报批;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的关系;变通、补充规定的定位。着重指出:在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以自治法规的制定权的基础上,改自治法规的报批制为备案制,是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需要;理顺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的关系,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均衡发展;取消变通、补充规定这种立法形式,突出和强化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规范化、简约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客观地、科学地、全面地做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设项目的评估工作,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是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基建投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前提,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三十多年来,我国对民族自治地方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增加,从1950年到1983年,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839.41亿元,其中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中,基建投资为258.9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30.8%。建国以来,民族自治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已形成几百亿元的固定资产,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根据国家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7.
吴斌 《民族研究》2007,(3):1-10
宪政是研究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监督的逻辑起点、理论基石和价值准则,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监督制度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在宪政原则指导下建构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监督体系.文章从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及内容、监督形式等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监督制度存在的疏漏及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实证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扬长避短,加快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郭长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省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等因素,民族自治地方同省内、国内其它地方横向比较,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对滞后,差距在逐步扩大。在深化改...  相似文献   

19.
<正>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自治机关要全面有效地行使自治权,就要有充分的保障。应当肯定,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已有一定的保障。一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机关有权管理地方财政;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  相似文献   

20.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管理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情况和特点,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事务的一种特定的行政权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管理自治权的内容较为广泛,经全面实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时俱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针对其生态环境管理自治权的不足之处积极加以改进,以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管理职能,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良性、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