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程度估计过高.研究湖北地方史志的某些论著也持同样看法:有人说,19世纪60年代末,英国的"标布"就已打开了汉口的销路,并引用1871年汉口的商情报告,以证明70年代"洋布销售普遍的恢复和扩张起来",80年代"洋布占领汉口市场".有人说,  相似文献   

2.
应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为上海机器织布局请准了十年专利及减免税厘的特权,为此他长期受到人们的责难。其实,李鸿章此举并不像有人所认为的那样“一开始便具有封建垄断性”,“一方面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扩大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开通了道路”,而是恰恰相反,它不仅使中国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得以产生并奠定了初步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阻止和抵制了外国资本对这一领域的渗透,结束了洋纱洋布独霸中国市场的历史,实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宿愿。因此,应该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  相似文献   

3.
李长莉 《河北学刊》2005,25(2):161-168
19世纪下半叶,随着通商以后洋布输入的增加,城镇市民穿用洋布日渐普及。这种衣着新习俗的形成,带来了 新的社会文化含义:洋布与土布成为城里人与乡下人衣着外观上的一般标志性区别;洋布的普及使市民中等阶层更为凸 显,认同感增强,传统服制的上下等级色彩减弱;市民的衣着消费方式更加市场化和大众化,并与近代工业制品市场相连 接;市民的衣着时尚性和流行化增强。这些由洋布流行引起的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都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趋向相联 系,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上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4.
高阳土布历史悠久,名扬中外,是中国近现代乡村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了解它的过去和现状,研究它兴衰变化的原因,对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意义及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促其稳步前进等方面,将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解放前高阳织布业发展概况 在解放前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高阳织布业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曲折变化过程。 1908年以前,高阳同我国其它许多地区的农村一样,农民在自己家里用土纱和老式木机织布。产品只供家庭自用,剩余方才拿到集市出售,停留在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范围以内。 1909年后由于洋纱和足踏机输入高阳,生产效率提高,较之从事农作收入多,大批剩余劳动力投入织布生产,放纱收布的商人雇主应运而生。在纱布庄的控制下,开始形成以高阳为中心的织布生产专业区域。 高阳布业的初次兴盛是在1915——1920年期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货输入减少。高阳布由于技术改进,质量提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1920年时高阳县的布机增至4300台,产布达100万匹。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洋货倾销,使中国原有的城乡手工棉纺织业普遍受到冲击。这种冲击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是十分复杂的。以往一些论著常以郑观应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盛世危言》中的一段话——“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说明当时洋布盛行和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衰败的情景,这未免失之偏颇。因为,近代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实际包含两大部分,一是以“耕织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小农家庭棉纺织业;另一部分则是主要为市场生产的城乡手工棉纺织业。由于两者在生产性质和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商品倾销对它们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严格说来,以  相似文献   

6.
包买制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直到近代才在我国手工业中广泛存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高阳手织布区包买制的兴起,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小布生产转入洋布生产过渡期;二是撒机制的兴起。包买制的兴起与机纱和铁轮机的内力推进、商人资本和商会团体等外力的推动密切相关,市场需求状况关乎包买制的兴衰成败,包买制的几起几落与政治局势、国内外需求以及包买制的自身特点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萍 《中州学刊》2007,(3):226-228
河南文学在当代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文学豫军已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支劲旅。当代河南文学大致经历了以下的发展流变: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河南的文学队伍初具规模,各类文学创作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作品公式化、政治教化的局限性;80年代,文学大奖频频花落中原,文学豫军阵容已相当严整,并日益为全国文坛所关注;90年代以后的河南文坛佳作层出不穷,取得了优于任何时期的骄人成绩。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乡镇企业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不受计划经济的束缚,面向市场找原料、推销产品和组织生产,被视为中国传统经济的挑战者。如今,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这友“异军”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经济格局,改变了中国城乡经济格局,改变了9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而且,终于成了中国经济的一支主力军,“三分天下有其一”,对中国走向新世纪的前途和命运举足轻重。1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广大农民根据我国国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它不仅为解决我国农  相似文献   

9.
战后美国的中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中国学发轫于 2 0世纪 60年代、发展于 70年代、兴盛于 80年代、繁荣于90年代。其间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的交互影响贯穿始终 ,对中国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0年代美国学术界热衷于确立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 ,积极参与学术、政策、文化教育和美中关系的讨论。 70年代标志着中国研究的细分化 ,学者的目的性更强、更明确 ,参与设立全国性组织 ,致力于推广、普及中国文化的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 80年代中国学在美国大学机构化与学科化 ,而这一进程却是以中国学学者从公共事业和政策部门的淡出为代价。90年代的主要特征是学科专业化和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爆发前夕,阿根廷通过大力发展初级产品出口而获得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的长足进步。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阿根廷逐步蜕变成一个政局动荡、社会分裂、经济停滞的"衰败国家"。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国内工业部门的扶持。事实上,从19世纪70年代起,阿根廷国内围绕是否通过关税保护政策,扶持工业部门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几次激烈的辩论。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辩论的不断深入,阿根廷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在大萧条后逐步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山西的时代环境,为广大妇女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它在迅速造就一支纺织大军的同时,也成就了千百万农村妇女的人生信念,在最广大的意义上解放了妇女,使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深了她们参与社会的程度,在家庭经济生活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苏文 《社会科学》2006,2(1):41-49
高郎桥近代民居小区是以沪东棉纺织厂区的北片纱厂区为轴心,以5000余棉纺织女工低收入职业群体为主体,以棚户简屋为主的棉纺织工人聚居区。自20世纪初,纱厂区、棉纺女工群体、棚户简屋区三者在高郎桥共生并存,延续35年之久,形成紧密结合的综合体。这一近代民居小区的主要特征是以外来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纱厂工人、半就业贫民为主体的就业结构致使居民家庭收入相对偏低,构成近代沪东工业区低消费区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宋代文人对其可谓称赞有加,然而近代关于他的研究十分稀少,迄今的论文尚不足百篇。本文按时间顺序将王禹偁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建国以来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方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二十一世纪至今的几年,在不少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文章旨在材料整理上做一些工作,以期初步梳理出研究脉络。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粮食进口增加以后的利弊分析和相关因素分析,认为未来20年内我国的粮食进口大体将保持在 3000~3500万吨左右,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但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较大影响。提出了加入WTO后,必须来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环境政治在这里是指狭义上的环境政治。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步入工业社会的国家,最初的环境政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产生了。政府管制、议会立法和各种环境利益集团初具规模;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相关条作的改变,现代性的环境政治始得兴起,并深入到政治生产的方方面面;从8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的环境政治开始加快发展,其政治生活出现了一股极强的绿色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之相人术与汉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代相人术对先秦既有继承,又育发展,其中两项最重要的发展则是相面术中流年部位与带普遍性的相手纹方法的出现。汉以前尚无相工。汉代相人者上至皇帝、下至囚徒,遍布各阶层,而被相者多为位尊者,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汉代相人术比较流行,对汉代社会发生了种种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比一般民俗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社会排斥”概念:语义考察和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概念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法国,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盟国家,最后逐渐被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累积性、空间性等多重特征,它与贫困、剥夺、不平等、歧视等概念与话语相关,但是又与这些概念并不等同。在实际运用中,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人们往往也对社会排斥的具体定义作不同的界定。此外,受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学科传统的影响,国际上形成了一些关于社会排斥的话语和研究范式。这些话语和研究范式影响着当前人们对社会排斥现象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8.
海子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殊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子的抒情诗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歌唱外部困境和内部激情之间冲突引发的“生命的痛苦”。海子的“大诗”是绝望诗学与幻象的探索,是处于构想与实现之间的未完成的文本操作。海子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探索,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公元11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配合正面战场的攻守,宋夏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情报战。情报战的形式主要有派遣间谍、招降纳叛、兵不厌诈、离间策反和反间谍。庆历元年下半年以前,西夏在情报战中居主导地位,处于攻势,而宋朝则处于被动地位。情报战的胜负优劣,直接影响了正面战场的胜败和宋夏关系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