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如何"化中国",又包括"中国"如何"化马克思主义",从发生学上说,当马克思主义者思考怎样面对作为本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儒学时,儒学家们也在焦虑如何应付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冲击。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儒学家处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典型案例。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表明,对待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要坚持三重向度,这对儒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识、道德与传统儒学的现代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试图通过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知识与道德代表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人们对道德的关怀方式也有认知的和实践的两种,二者遵循不同的逻辑,可以各自独立发展;尽管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可以是一个理论课题,但是它们之间的真正碰撞和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正像我们不能指责研究知识论就犯了“重知识、轻道德”的错误一样,也不能指责儒学作为一种道德传统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不少现代学者(特别是新儒家学者)之所以从“形上学”、“存有论”等角度来寻求传统儒学与知识之间的结合,乃是因为他们没有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误认为传统儒学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而没有把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的现代结合,当做一个现代人在面对知识世界的时候如何确保或重建自身价值的修身功夫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3.
李文珊 《船山学刊》2004,(3):96-98,145
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在现代史上诸多政治思潮中独树一帜。它以现代新儒学思想作为理论前导 ,以中国社会特殊论为国情认识基础 ,以乡村建设为具体实现途径。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在理论上陷入了文化决定论和中国特殊论的单一化思维 ,在实践中也因没有抓住实质问题而难以成功。但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儒家实践精神令世人赞赏。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的科学观中,既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也有对科学价值的认同.梁漱溟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指出科学与哲学之别,在柏格森生命哲学和易家生生哲学的感悟之下,同时提出以"意欲"为核心概念的"文化三路向"说.他试图调和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使得相容并存.虽然他的文化理论当中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他提出世界文化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复兴,通过复兴儒学来消解科学的弊端,这种弘扬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精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5.
祝薇 《学术探索》2004,1(5):11-15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在理论上融汇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次尝试。此书的核心概念"人心"是梁漱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在对"意欲"、"直觉"等早期概念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他用"主观能动性"来解释"人心",并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来呈现"人心"的发展史,从而为"人心"的发展找到了现实的根基,这也使梁漱溟晚年的文化观带上了浓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以来,梁漱溟怀着对中国和人生两大问题的忧思,强调行重于知,以“践形尽性”概括儒学的真精神;同时以西方生命哲学来诠释他的儒家哲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的先河。梁漱溟坚守儒学理性主义的传统,认为儒学在近代中国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是未来儒家学说必然重光于世界。  相似文献   

7.
杨泽波 《河北学刊》2003,23(3):57-62
梁漱溟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由于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因而具有宗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这就是著名的道德代宗教说.本文认为,道德代宗教的话题今天并没有过时.它对于解决当今道德理论中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对于正确认识儒学的社会作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将梁漱溟归于文化保守主义,但他不同于一般的保守主义。梁漱溟不仅拒绝国粹派维护旧有文化的努力,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体认,他在审慎地探讨东西方文化得失及根源的基础上,主张排斥印度文化意欲向后的路向,对西方文化“全盘承受”,“根本改造”,批评地重新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因其“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而未能成就它应该成就的东西,按此意欲持中路向自然独立发展,不可能产生科学、民主和资本主义。梁漱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诸多矛盾和缺陷,如他最终把孔子儒学当作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兴旺发达的灵丹妙药,但是他“注重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和努力是令人钦佩的,有助于今天的文化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许宁 《齐鲁学刊》2007,(5):23-26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着眼于儒学思想与乡村改造的结合,致力于儒学的社会化,重构社会组织系统。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体系通过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主张和文化实践诸层面获得展开,展示了与熊十力、牟宗三等不同的致思理路,较为鲜明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点,是传统哲学现代化的重要创获。  相似文献   

10.
企业儒学,是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服膺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家,积极践行儒家商道,在儒家的家庭观与企业组织、儒家的教化观与员工教育、儒家的德治观与企业管理、儒家的义利观与企业经营、儒家的诚信观与企业品牌塑造、儒家的领导观与企业领导方式、儒家的时变观与企业战略思维、儒家的责任观与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对企业儒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为儒学在当代的复兴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1953年梁漱溟"九天九地"说无意间引发一桩公案,激化了毛泽东与他之间沉积已久的矛盾。此案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独立思维与中国共产党及新政府政治战略理念难以相容的历史事实。文章以这桩公案的发展脉络为基本线索,试图通过梳理公案背后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局势之间微妙的反差,进而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实际地位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释孔模式。梁漱溟以寻求、建立“孔子心理学”为理论支点 ,用“返求事实”、“东西比较”等方法 ,认定孔子儒学之特色在于折中调和的哲学思维、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尚情无我的人际关系及求仁求安的道德追求 ,并在形上层面即所谓“孔子的心理学”,发掘其内在根据 ,从而对孔子儒学做出较为接近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王娜 《社会科学》2004,(11):85-90
粱漱溟是中国现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之一,也是我国现当代历史上较早开始用比较学方法研究中西文化的学者。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从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世界各主要宗教所代表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旨在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本书入手,研究二人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其内在根源就在于儒学的特质.儒学的特质就表现为"哲学、政治、宗教的三合一",或者"为学"、"为政"和"教化"的三合一.而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思考和探求,应该以拆解和超越儒学的特质,应该以"让哲学的归哲学、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宗教的归宗教"为前提和基础.从这一前提和基础出发,在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探求中,最为牵动我们神经的问题,就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儒学应该而又能够如何存续和发展.而在政教分离的意义上,儒教要想作为一种"宗教"而获得其现实的存在方式,它还需要使自身更为"宗教化".  相似文献   

15.
唐凯麟 《文史哲》2007,(5):52-59
如何对待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是一个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文化本根和历史土壤的重要问题,需要有一种方法论上的自觉,它要求我们立足于新生文化主体生成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实践价值体系建构的视域,对儒家思想的"原义"、"他义"和"今义"作出全面梳理,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其时,知识界对于这场爱国学生运动之评价,见仁见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的"五四"观,代表了民初思想界之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对于五四运动,陈的民主与民族之思,胡的个人与国家之分,梁的公义与法律之辩,分别以民主、自由、法治来规约爱国主义,体现了五四知识分子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三氏思想之歧异,表征着民族危机中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和激荡.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 ,主要围绕在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以及该如何整合的问题上。梁漱溟和胡适曾就此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体现了异质文化在交流、冲突、选择、调适、融合中的阵痛。再次审视上述思想冲突的历史 ,不难看出二者在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发展前景上 ,在中国文化该向何处去、该如何整合中西文化等问题上存在着难已掩饰的缺陷。同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对文化整合过程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及其内部文化机理给予了细腻、详尽的论述。因而 ,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文化正是借鉴、吸收了二者的合理成份 ;克服、超越了二者的自身局限 ,突破了文化重建中的思维定势 ,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出“保守”和“西化”的两极徘徊 ,为中国新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略论传统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秀海 《东岳论丛》2002,23(4):101-103
传统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其仁学强调“爱人” ,重视“修身” ,注意到人自身的价值 ,肯定人的能动作用 ,强调身体力行 ,以仁为乐 ;其所追求的普遍的和谐 ;其所主张的以义驭利的价值观 ;其“内圣外王”之道和“格物致知”的思想 ;等等 ,其所体现和折射出来的重德精神、“民为邦本”思想、爱国主义、求实精神、阳刚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对这份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 ,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基于对儒家“和谐”思想的产生和主要内容的分析指出,科学地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曹骏扬 《社会科学》2005,2(5):118-123
梁漱溟把"法"作为文化的现象之一,通过中西文化的分析比较,对中西的法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试图在近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两难境地中寻求既适应中国民族文化特点又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新路.他的这一探索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本以失败告终,但对于今天的现代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不应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