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民俗是一种人类群体(民族、氏族、部落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该民族的群体文化具有整体统一性,同时又有其有别于该民族其它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它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因为它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又有其时代断面的标志性;它既是民族群体风俗、习尚的共性稳定体,又是容易受地域、环境、气候、交通乃至周边其它民族习俗影响的个性杂合体。本文试图根据这一认识,以青海汉族习俗为例,就其建构的特点及其哲理意蕴作一点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的文化传承。任何民俗事象之所以能成“俗”、能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为群体接受并传承下来,是因为它具有对该文化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指出的“在文化生活中和在语言中一样,选择都是首要的必然现象。”在各式各样可能的文化旨趣构成的巨大弧形上,“一种文化,它的同一性有赖于对这一弧上的某些片断的选择。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类社  相似文献   

2.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再到谢晋的作品,通过家庭/社会/政治伦理化的叙述,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个人情感和群体命运、政治话语和美学形式的合一,以及关于个人社会化和道德化的历史转变,是一种寓意深刻的现代中国“民族寓言”文本,具有传统文化中“家”的寓言传统的共同性,通过女性角色的艺术创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化意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君  诸秋纯 《天府新论》2017,(2):125-132
对生活方式的研究是回答“人们如何生活”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广场舞群体的深度访谈,发现广场舞不仅是一种表演性的集体活动,也是中老年群体“为自己而舞”的代名词。无论是群体身份的传承还是自我观念的再生,广场舞看似是一种自觉自发的选择性行动,实则包含着历史观念的现实重构,凸显这一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独特记忆与历史变迁。表演的惯习从本质上塑造了广场舞群体的精神特质,既内化于群体成员的精神世界,又外化于广场舞群体的日常生活。表演中的自我呈现是对传统的历史延续和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也是重新阐释对自我表达的价值界定与意义呈现。  相似文献   

4.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儒家思想,集中体现了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文化。儒家思想从中国社会历史时空层级中“脱域”,“重组”进美国历史教科书文本,成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知识生产和价值阐释体系,“话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广义互文为视角,分析儒家思想如何“脱域”并“重组”进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通过章节框架、内容编排及叙述话语三个层次上的互文,设立话语秩序、塑造西方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想象边界;凝聚西方社会的群体共识与价值取向;成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知识与价值阐释体系。这样,儒家思想在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内,已经不是其原本的形象,而是凝聚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的素材。  相似文献   

5.
游志纯 《学术探索》2023,(10):151-156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全面增强自身的“历史感”,从而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提供具有“历史感”的学科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用历史的观点、思维和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从而使学科生成一种深沉、持久的历史感与底蕴。这种历史感在激活学科历史资源、延展学科广度深度、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厚植学科历史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需要充分发挥经典文本、民族文化、纪念仪式和时代话语的力量,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重感、历史自信感、历史敬畏感和历史紧迫感。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发达世界的“无冕之王”,在20世纪出尽了风头,有些学者把20世纪称为“美国的世纪”尽管是一种夸大或炫耀,与实际显然不符,但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美国在这百年期间先后从一个经济大国跃升为政治大国,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美国的这种地位似乎尚未动摇。美国正是依靠着其在国际竞争中的种种优势,以各种手段把其全球政治、经济等利益化为现实。在此过程中,美国文化在外交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在冷战后的美国对外战略中体现的更为明显。美国政府决策者有意识地将美国文化作为“征服”他国的“先行”,致使“文化输…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newhinoricisrn)是一种新的“历史诗学”,它所恢复的历史维度不再是线性连续发展的,而是通过历史的碎片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就其方法而言,它总是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话语实践关系中,通过文本与社会语境,文本与其它文本的“互文本”关系,构成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或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论。如果说,格林布拉特是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那么,蒙特洛斯(LouisAdianMontrose)则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也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积极的推动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  相似文献   

8.
张宏杰的历史写作具有一般通俗历史好看好读的特点,用传奇化的文学叙述讲述帝王将相的传奇人生。但是,他的历史写作不“麻辣”、不“搞笑”,而是将历史写得沉重,发人深省。这背后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文化关怀,是一种为“启蒙精神”招魂的历史书写。当然,其利弊也存乎其间。  相似文献   

9.
人格是审美文化的承担者,西晋文学家的人格,以一种“冲突”或“痛苦”的方式,承担着悲慨而厚重的审美文化与艺术精神。西晋文学的人格悲剧表现为三种类型:情悲言靡,文雅行鄙,才高势窘。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中,西晋文学独特的文化——心理价值与哲学——美学内涵,正在这具有悲剧意味的心态矛盾、人格冲突中铸成。 一、缘情与缘题 文学家的人格是一种双重存在,既存在于日常生活,又存在于文学作品,可分别表述为“行为式存在”与“文本式存在”。陆机入洛求宦,一开始便卷入小集团的政治杀夺,故其人格的行为式存在并无多少审美价值可言;而陆机人格的文本式存在,又有着“缘情”与“缘题”的矛盾,这一矛盾,既与陆机人格的双重存在有关,又与陆机的美学思想有关。陆机人格的文本式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的悲剧内涵,便生成于其诗歌创作的“缘情”与“缘题”之间。  相似文献   

10.
不少现代新诗都附带“题词”——一本诗集、一首诗、一节诗之前所引的诗句或言辞.这是新诗独有的标记,但长期被研究者忽略.作为伴随文本,题词具有一种文学与文化建构的功能:在拓展与丰富现代自由诗形、衍射与规约文本意蕴、呈现与记取多重文化资源等层面实现了对现代诗学的建构.它在新文学“欧化”潮流里诞生与繁盛,在文艺“大众化”、回归“民族形式”、清理“五四”文学遗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迅速凋零,与新诗、新文学的走向基本一致.加之题词自身有着多副面孔,兼具“副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链文本”等多种伴随文本的特征,具有很大的容量和延展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王晓平 《学术月刊》2023,(10):146-156
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互为他者与镜像的关系呈现出跨文化交流的异质性,尤其在对西方文学作品解读中,国内学界常存在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附会于异文化的文本的现象,由此得出带有自我主观性意见的论断。对经典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即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个案。这一作品常被国内学者认为是对“美国梦”的反思,对其虚幻性与欺骗性加以揭示;而国外学者则聚焦于作者对小说中呈现的当时社会道德沦落与“美国梦”无法实现的不满。而以历史化的原则深入解读小说情节和叙事策略,我们可发现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浮世绘的叙述,借“美国梦”在特定时期无法完满实现的现实,再次确证其价值;这是因为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我意识的展现,是对所谓“现代性观念”的自我确认。由于阐释者和创作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迥异的价值观认同,国内外学界对于同一文本叙事产生了微妙、但具决定性意味的认知差异。跨文化文本阐释中的这种误区启示我们在解读不同文明文化的社会和时空语境中的文本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文化调适”,从而在“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坚持阐释的历史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海登·怀特看来,历史叙述文本“纯粹被当作是一种言辞的人工制品,它主要是作为一种遥远过去的结构和过程的模型,然而却不再受实验与观察的控制。”①可见,叙述文本作为一种人工产品,必然与人本身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历史叙述行为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无疑要反映人的某...  相似文献   

13.
《百苗图》原本《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编成于清嘉庆年间,原作者陈浩曾任八察理苗同知,曾多年在贵州地区广泛接触各少数民族,积累了大量的贵州各民族资料。该书可以说是一部经过实践调查写成的综合性历史民族志。作者将已知贵州各民族群体划分为八十二种,每种图文并茂,相辅相成,以便简洁而具体地揭示各民族群体的社会文化面貌,值得注意的是陈浩所确定的这八十二种群体,由于受到时代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因而,这八十二个群体中有的是指单一民族,如“水家苗”指水族,“杨黄”指毛南族等;有的则是指某一民族中的一个支系,如“红苗”指…  相似文献   

14.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考察近20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深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以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文学想象等因素综合铸就的文学母题为切入口,以建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突破研究者内部的歧见和纷争,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为诗歌重新回到声音与表演形态提供了诸多可能。20世纪中期以来的美国诗歌史,是诗歌从书面文本走向朗读、实验、表演、展览、合作等多种非书面文本表现形式的历史,这与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不无关系。诗歌的传播载体不再仅限于印刷出版后的纸质品,影音档案也成为重要的一环。而这些档案在诗歌研究中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创立于2003年的“宾大之声(PennSound)”,是美国众多诗歌录制档案中心之一,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诗歌音频与视频收容。本文以之为例,从诗歌录制档案这一隐藏在当代美国诗歌史中的力量为线索,回溯美国诗歌录制史、存档史,探索诗歌在书面文本之外的表现形态与美学特征,分析战后美国诗歌与技术的双向互动。本文认为,诗歌录制档案除了具有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也为新的诗歌形态和诗歌体制确立了合法性,是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与资源。  相似文献   

16.
“和”的文化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寓义极为丰富、深邃的范畴。“和”是一种思维方法、行为方法,也是人追求向往的一种境界。“和”涵盖着华夏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是对这一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也对这一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和”是一种极富东方色彩、浸润着世代华人精神生活的文化。今天,当我们正孜孜于现代化建设时,“和”的文化将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启迪呢?一、“和”——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作为一种远古意识,“和”首先是古人对天象生态的和谐存在状态及协调运行状态观察认识的结果。它由此发端,凝结成思维和哲理,衍绎派生成易…  相似文献   

17.
袁雪生 《学术论坛》2004,(2):172-175
20世纪西方文论在经历了“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之后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两大文论主潮开始了对人本身以及对文本“文学性”的探索 ,而它的深层转向———文化转向则将西方文论从占统治地位的内部研究走向了文化研究 ,由此重新关注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 ,并赋予了文本以开放的社会历史内涵 ,它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是一种深层的转向与历史的回归 ,具有时代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元遗民诗人的群体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民群体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它也代表着衰亡之国的文化 ,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元遗民文化中 ,遗民诗歌成就比较突出 ,遗民诗人群体的文化特征也最为显露。我们可以从元遗民的心态、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精神追求等方面来观之。1.元遗民诗人心态“任何一个历史个人的心态是他本人及其同时代的其它人所共有的心态”。元朝末期朝纲解体 ,天下大乱 ,元末文人群体也面临着严峻的人生选择 ,在乱世纷争中群体最终走向分裂。像历史上其他朝代变更一样 ,也出现了一批遗民诗人 ,在旧朝灭亡之际 ,他们或尽力挽救颓势 ,或尽礼守节 ,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类重要的民族图谱,清代百苗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绘中国西南边疆“苗蛮”的形貌、文化与生活,在一帧图幅内,搭建起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之间的桥梁.百苗图的视觉表现形式与古代中国的“华夷之辨”和清代苗疆的社会历史情境构成的对应关系,使其成为一类典型的社会性艺术.百苗图这一图类是清帝国边疆想象与具象的再现,是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对苗疆社会历史情境进行的一种创造性“转译”.对百苗图作出基于叙事学和符号学的文本分析,能够得以一窥清代国家对于边疆“异己”的再现策略,并解读图像文本中蕴藏的文化符码和象征意涵.  相似文献   

20.
甘莅豪  王豪 《东岳论丛》2022,(11):67-78+191
随着互联网开源社区出现,人类知识生产群体开始从精英阶层扩散到普罗大众,进而导致人类百科全书的知识形态和知识生产模式皆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首先选取英文维基百科“老子”条目的正文文本进行分析,发现维基百科全书知识呈现出“马赛克”形态特征,接着以“戏剧行为”作为理论核心,借鉴谢克纳的“环境戏剧理论”观照维基百科“老子”条目趣缘群体的蜂群式知识生产过程,逐条分析“维基人”群体编纂行为中的空间利用、角色定位、剧团组建和话语权分配等问题,进一步揭示了马赛克知识形成的内在机理。从历史来源考察,马赛克知识生产的赛博文化和谢克纳的环境戏剧理论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核,它们都发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信奉透明、诚信和共享价值观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和新公社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