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诗很讲究修辞,众多的修辞格均被广泛地采用。有的修辞格,在运用时,对所用词语本来的意义并没有什么变化。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前句说的白发三千丈,用的是“夸张”修辞格;后句说忧愁象有三千丈长的白发一样长,用的是“明喻”修辞格。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仍是原来的意义。可是,有的修辞格,在运用时,有关词语的本来意义,却由于修辞而改变了。如“田原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干戈”的原义是两种武器,即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在修辞的运用方面极具艺术特色。全文共三十个句子,二十多句都用了修辞格,且修辞格的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综合运用,无所不包,无所不用其极。作家凭借新颖奇特的构思、朴实隽永的语言,将修辞格当作画家绘画的"颜料",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相似文献   

3.
<正> 文学修辞学或文学作品修辞格的探讨固然以文学语言为对象,但其最终目的,也还是为了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文学语言的结构安排原则与其种类以及文学修辞格等等,一切一切,都不能不服从于作品整个特定内容的需要。不同时代文学的语言风格,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其特征的内涵如何?某一作家作品为什么能成功地运用某些修辞格,而其他作家作品就并非如此?这些固然是文学语言研究对象,但也决不能离开文学作品整体对象。以上这一点粗浅想法,是我早经持有的;但当我最近读了李森先生精译的古田敬一教授所著《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以后,我的理解更清晰了。古田教授辛勤搜集了大量对句例句,又在这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概括成若干富于周延和涵盖性的规律,使得我原有的抽象性理解得到血肉丰盈的印证。这就不仅深化了我对对句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也更扩大了我对于作为文学艺术领域之一的“对句”的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4.
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举出另外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是英国文学著作中常用的比喻修辞格;其种类繁多;但寻根究底,都是通过抓住本体或本体事例与喻体或喻体事例之间的相似点,用或不用比喻词、采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构成不同的英语比喻修辞格。本文基于这一设想,从英国作家哈代的世界名著《还乡》中归纳出metaphor、simile、analogy、allusion、antonomasia 等五种比喻修辞格,并就它们的语言结构、定义特点、细微区别、修辞效果,汉语中的对应辞格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与同好者互相商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毛泽东选集》(1一4卷)为语料,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其语言风格进行了综合考察。从词汇特征上看,《毛泽东选集》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敏感性;从句法看,运用陈述句、祈使句、主谓句、常式句、复句、设问句较多;从修辞方面看,善用典故、熟语,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警句、设问等。本文尤其对《毛泽东选集》中的多重复句,从复甸内部的结构关系和关联词语的使用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结果表明:汉语多重复句特有的精炼特点、在《毛泽东选集》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主语的调整     
严肃的作家都十分认真地对待创作.他们写作时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写成以后也精益求精,反复修改.他们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艺术地、熟练地运用语言的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为了学习他们的负责精神和修改艺术,研究他们的改笔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仅从调整主语的角度探索、研究作家改笔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英比喻手法运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修辞格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技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愈加丰富和完善,修辞格也得到了发展。“比喻”这一修辞格的普遍运用,对于构成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化方而起着独特的作用。比喻无论在现代汉语还是现代英语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以说比比皆是。汉语和英语尽管隶属不同的语系,是两门体系完全相异的语言,而且它们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然而,  相似文献   

8.
借喻,还是借代?——修辞学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从理论上说,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它们所依据的客观基础不同,所起的修辞作用也不同,二者是好区分的。借喻同其他形式的比喻一样,其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类似点;借代的本体和代体之间不要有类似点,需要的是有紧密的内部联系或外部联系。借喻同其他形式的比喻一样,重在刻划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二部分。托尔斯泰制作比喻的原则,以及他选择喻体的严格倾向性。一对制作比喻的标准,托尔斯泰早有规定。在《童年》的一份序中,他写到:“我不想妨碍别人拿珍贵的宝石作比喻,但比喻必须贴切,比喻之物的珍贵不能逼着我去想象被比喻之物,不会更好,不会更鲜明。”这里,作家道出贴切、朴实、鲜明是他制造比喻的三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的修辞格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比喻了。比喻的运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比喻。诸子散文,已广泛运用比喻;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喻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独特功能。虽然以前的修辞书往往把比喻作为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但大多都侧重于比喻的分类,而对比喻的“二柄”与“多边”涉及得很少,对这两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研究得更少。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力作《管锥编》中精辟地揭示和阐发了这两种独特的修辞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钱先生在比喻辞格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拟就“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这两种修辞现象,谈谈它们的含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英语中最为常见、使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格。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比喻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提喻。本文想就三类比喻形式的定义、运用及其作用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试谈《马氏文通》的变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0.1 变换分析是语法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来已久,传统语法就常常用到它,比如讲主动句变成被动句,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就是变换分析。这种方法方兴未艾,现代语言学中的不少语法学派,都运用到这种方法,尽管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和含义与传统语法不一样。 0.2 马建忠作《马氏文通》(以下皆称《文通》),也运用了变换分析这一方法。《文通》中的变换分析,不是表现在《文通》对它作了大段的详细的阐述和推演,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优秀的散文作家杨朔在《海市》小序中写道:“我素来善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还记得我是孩子的时候,有一个深秋的夜晚,天上有月亮,隔着窗户,听人用高朗的音调读着《秋声赋》,仿佛自己也走进诗的境界。”这是一九五九年深秋时节写下的,他以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诗一样的散文作品。《秋声赋》里描写秋声秋色,充满着凛冽萧杀气息,特  相似文献   

14.
汉藏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是源远流长、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辞学界认为,比喻最早见于《论语》和《诗经》,且多半是用物比喻,主要用来描绘形象,或用具体的物来喻抽象的事理。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先指出了本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做人的哲理,然后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大车无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作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  相似文献   

15.
《郁离子》上承先秦寓言先风并发展创新,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很大成就。本文试从比喻手法的运用看刘基《郁离子》这部寓言文学作品集的艺术特色。言难直陈曲以为喻寓言是具有较深刻寓意的虚构的小故事,用以表达某种训示。它是采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的,可以说,寓言是比喻的文学,没有比喻便没有寓言。比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寓言正是仰仗于此才构建起来。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不把比喻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格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  相似文献   

16.
英汉形象词语的表达是修辞格的一个部分。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深化改革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我国英汉互译水平,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里主要是论述英汉形象词语用法的比较。人们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比拟,这种修辞格称之为比喻(FigureofSpeech)。修辞格的“明喻”,是比喻的一种,其喻词在英语中有as、like、seem、asif.asthough、suchas等等。在汉语中有“如、像、好像、犹如、如同、好比、比如、似、似的、似乎、仿佛、犹、若、一样、一般”等等。英汉明喻的基本格式…  相似文献   

17.
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文人乐于运用的一种方法。所谓以比评诗,即文人墨客在评价各个时期的诗人诗作时,往往寓自己的基本观点于比喻之中,通过运用比喻达到评价诗歌作品的目的。我们认为,以比评诗是我国古代运用比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比喻在古代的特定功能之一。以比评诗在我国古代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我国古代诗歌擅长用比,先秦诗歌的两大代表作《离骚》和《诗经》中,处处可见比喻这一手法的运用,精彩纷呈的比喻不仅深得文人墨客的欣赏,更为他们运用这一手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东汉学者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  相似文献   

18.
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中有丰富的修辞格,以《高级英语》第一册为例,分析了修辞格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推敲”一词的来历很有趣:传说以苦吟著称的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几引《刘公嘉话》)。因为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研究也最多的一种修辞格。人们在研究中把视点较多地投射在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什么是比喻词及明喻、暗喻、借喻等的区别上,而不大注意听读者是如何理解把握一个个具体的比喻的内在含义。那么,听读者是怎样领会比喻所包含的意义的呢?这与比喻形式上的区分,如明喻、暗喻、借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