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文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中对1990年代诗歌进行了全面反顾,在论述其诗学来源、表现形态、文本特征等的基础上,深入辨析了这十年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和重要现象,如"叙事"、"口语"、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女性诗歌的变化,等.作者认为,1990年代是一个杂语共生的时代,中国诗歌处于急速的转型之中,而这一转型过程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走向叙事自觉时期的短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在借鉴了现代派小说理论及叙事话语之后,重新发现了叙事的重要性,不仅改变了以往小说忽略形式因素的模式,而且在叙事上表现出独特的文本策略.本文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者、叙事方式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进行深入考察,认为199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真正进入了文体自觉时期,小说的叙事话语与文体相互对照、补充,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散文是充满着文化想象的散文。“文化散文”由余秋雨开其端,而真正垫实这一基础的是非作家专业的学者们的散文。这类散文是作者首先写给自己看的,因而真实、坦诚,充满了人文关怀。1990年代末期,史铁生、刘亮程等人的“个人化”写作使“文化散文”走向对生命独特体验的取向,因而使“文化散文”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 ,缺乏想象力 ,就无法从事文学写作 ,而对于诗歌而言 ,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等于为诗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 ,重申想象在写作中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的刘震云从新写实主义走向了新历史主义,其语言风格叙述特色也迥异于前期创作,从冷静客观的描述到尖刻的嘲讽与戏谑,带有某种先锋与试验倾向。这种转向源于他的历史循环观或称原点历史观,源于其对民族因袭的集体无意识的洞察。耻辱成为主题,对于历史的仔细打量成为他与文学相连的一种方式。戏谑与反讽在这里成为一种带泪的怆痛,其所呈现的沧桑感和历史感亦空前浓烈。但如果将这种反讽与戏谑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文学期刊丧失了1980年代在文化领域的主导性地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与压力.对此,众多文学期刊采取了自救措施,发生从办刊宗旨到办刊模式的巨大变化.文学期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1990年代的文学,文学在文学期刊的策划中变成按消费层次划分的文化产品.对此,应辩证地看待1990年代文学期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文学期刊丧失了1980年代在文化领域的主导性地位,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与压力。对此,众多文学期刊采取了自救措施,发生从办刊宗旨到办刊模式的巨大变化。文学期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1990年代的文学,文学在文学期刊的策划中变成按消费层次划分的文化产品。对此,应辩证地看待1990年代文学期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顾况的诗歌构思奇特,想象独异,展现了一个绮丽瑰怪的艺术境界。他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揉合神话传说、历史和现实,剪裁组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奇幻的图景,表现其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同时,他善于情化自然,将内心丰沛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想象,投射到自然景物上,使客观景物人格化。  相似文献   

9.
90年代诗歌在文学的整体架构中处于相对尴尬的境遇,私语化书写和诗歌主体的拒斥相辅相成,构成了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生存状态,导致了诗美的泛化和接受的拒斥,对于诗歌发展本身起了阻滞的作用。认识这一状况将有利于当下诗歌文本书写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审美观念位移是导致199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以1980年代的文学审美观念为基本参照,从社会语境变化和公众审美需求的改变两个角度分析这种审美观念位移的内在原由。1990年代初期文学体现出审美世俗化、审美感官化和审美颓废化三个主要特征,这一文学观念的转变在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学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全球化跨越了文化的边界,打破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单一性,并日益成为诠释事物的文化场景。在这种场景之下,形成了趋同论、异质论与融合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就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展开争论。尽管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趋同论与异质论均带有文化西方化的含义,具有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而融合论超越了趋同论与异质论的矛盾之处,强调文化本土化的地位,认为文化在相遇之后可以相互借鉴。这种趋势代表着文化全球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学理论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从发展角度看,先有意象后有意境;从审美差异看,意境丰富和发展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成为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90年代文学与编辑面临的文化语境、编辑的多重文化身份及编辑行为、编辑批评等三方面考察90年代《上海文学》,可以看出其独立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立场,以及敏锐的编辑批评视域。  相似文献   

15.
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学理论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从发展角度看,先有意象后有意境;从审美差异看,意境丰富和发展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成为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并未明确地以生态意识为指导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但对大自然的天生敏感与不懈追寻使她小说表现出十足的生态意识。对大自然灵性的体验与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秩序的质疑构成她的生态意识的内涵。她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主题选择等均受这种生态意识的影响,并显示出强烈的现代文明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7.
味最初是一种感受,后来演变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以味论诗的本质在于"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整体风貌之感悟.这种感悟贯彻为文,逐渐演化为以创"味"为核心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一位颇具代表意义的作家。他对大自然的诗意表述,更多的是在传达自己的一种生态哲思。他笔下的生态叙事,既有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唯美主义描写,也有颠覆了人与自然的传统主客体视角的主体间性描述,还有饱含情感和诗意的精神还乡。细品他的小说,对理性审视其生态叙事中的生态审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诗化小说的诗性来源于中国古已有之的"看"的思维方式,而不在于它所描写的对象.因此,中国古典的审美的"看"是诗化小说的构成机制.在诗化小说中,交织着古典和现代的张力,诗化小说的作者用古典的审美的眼光"看"遭到现代性入侵的世界.这既成全了诗化小说,又限制了它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