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西夏的社会经济较当时的宋、辽、金比较落后,医药水平也极为低下,宫廷贵族得重病,往往求医于辽、金,普通百姓就只好求助于巫医及原始的祭祀。佛教输入后,佛教中的药师经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信仰,因此,在西夏的石窟里出现了大量的药师经变和药师佛形象。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早期多模仿唐宋以及西域回鹘艺术手法,中晚期随着民族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且还出现了独有的曼荼罗式的画面,成为敦煌经变画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对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作视角比较独特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某些独特内涵,为当代佛教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3.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4.
“龙华三会”自黄天教以后,成为民间宗教最基本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最关键之处有两点:一是无生老母之主神信仰,而这一无生老母,和弥陀实是异名同指;二是弥勒下生信仰,即“龙华三会”中之“三会龙华弥勒祖”。黄天教在罗祖批判弥陀与弥勒信仰之后,重拾这一信仰内容,并首次将其以完整的故事形态呈现出来,而以龙华三会思想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无生老母信仰,也正是在黄天教之后,以一个系统化了的姿态,成为民间宗教世界里共奉的一套信仰观念。黄天教或许并不是此一信仰体系之最初的缔造者,但却是目前在历史记载中可见的在罗祖批判“无生父母”之后,反罗教而行之并最终将其发扬光大者。  相似文献   

5.
南宋白莲教从以往生净土为修行之终极目的,带有明显的出世特点的佛教信仰形式转向元代白莲教倡导“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希望通过“弥勒下生”谶言的实现,往生兜率天的娑婆世界,拯救黎氓于水火之中,同时激起下层民众改变困境的冲动。晨朝忏仪一变而为“烧香集众,夜聚晓散”及“称弥勒佛出世以惑众”的民众反叛运动的组织工具。究其缘由,即在于弥勒信仰的流传以及此种信仰自北魏,历隋唐,经宋元的改造。弥勒降临现实世界救世度人、解脱众苦的理念,最能迎合中国普通民众的愿望。它所内蕴的救世思想及其宣传的彼岸净土兜率天的美好愿景,与乱世和苦难的社会现实恰成鲜明对照,进而启发了不甘现实苦难的民众,为在地上建立佛国净土起而抗争。在弥勒信仰与白莲教那里,千年盛世的神话与群众不能化解的情绪,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上的渊源,弥勒信仰在梵净山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出于继承这一历史遗产等等考量,多年来,梵净山致力于重建弥勒信仰,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大力推进的。本文从弥勒信仰与唯识学两方面论证了梵净山弥勒信仰重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7.
观音菩萨,因《妙法莲华经》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北凉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被抽出来别行,成为《观音经》。敦煌石窟保存了大量依据《普门品》或《观音经》绘制的壁画,《观音经》变相完全从《法华经》变相中分离出来,则是在初唐时期。莫高窟第217窟东壁的观音题材经变是目前最早的具有完整意义的观音经变,而之前出现的观音题材类经变画均没有脱离《法华经》变相的范围,只是法华经变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称为观音普门品变或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第217窟观音经变具有经变画的一般特征,中央出现了主尊说法像,且脱离了法华经变而独立存在。第217窟观音经变的出现,完成了观音菩萨图像从法华经变附属向独立经变角色的转变,使敦煌观音信仰从辅助向独立信仰功能转换,具有特殊意义,也对敦煌以后观音经变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9.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祖堂集》、《古尊宿语录》等文献为依托,考查了唐五代时期马祖道一禅系的弥勒信仰。文章认为,马祖门下僧侣相当普遍地涉及弥勒信仰,表明弥勒信仰在唐五代禅宗中有一定地位;马祖一系对待弥勒的观念,直承道信、惠能和净众保唐禅派而来,但又有了崇奉他力念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北宋弥陀净土思想风行天下,黄庭坚对此却并无太大兴趣。相反,他对统治者一向提防的弥勒信仰(尤其是弥勒下生信 仰)倒是颇为留心。究其原因,与黄庭坚的禅学思想背景及其儒家知识分子的现实品格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至唐 50 0余年间 ,以西域僧携经东传为主流 ,自玄奘始 ,形成了唐代“西行求法之运动”。《高僧传》对早期中国僧西行求法的叙写影响了《慈恩传》的叙写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故事的发展走向。六朝至唐佛教信仰的变迁 ,决定了西游故事中弥勒的信仰和消隐、毗沙门天作为主要护法神的短暂出现以及最终以观音独擅其场。唐五代寺院俗讲等形式使西游故事出现神魔化倾向 ,宋、元、明佛教民俗化给西游故事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敦煌地区发现、影响广泛的重要文献<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并非产生于吐蕃占领敦煌之后,也没有寄托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而是诞生于安史之乱时期的相魏之地,目的是为了祛除面临的战祸;它杂糅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诸种因素,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本土化信仰形式,但主体上仍属于佛教信仰;这是一件唐五代时期新产生的民间弥勒信仰经典,体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于主流社会和正统佛教界的民间佛教经典观念;该经的产生和广泛传播,表明弥勒信仰在民间仍然具有勃勃生机,其势头在一定时间和地区甚至可能盖过了弥陀信仰,一般认为弥勒信仰在唐五代已然衰微的观点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佛教信仰中,弥勒是非常特殊的,他的特殊不仅体现在他的身份上,还体现在他的形象上。本文通过对汉族寺庙的弥勒楹联的解读来分析大肚弥勒的形象象征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莫高窟第454窟观无量寿经变内容的详细考证,认为该经变左侧条幅十六观画面中以菩萨观来代替后三观中的三辈生想观,旨在表明往生皆可成就菩萨道,也是愿"上品往生"思想的反映。同时,敦煌晚唐、五代、宋时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九品往生已不再在净土庄严相的七宝池中绘出,而是集中绘于十六观之中,大多以后三观代替,并且这后三观常以菩萨观绘出,以显往生成菩萨道。  相似文献   

16.
西夏卷轴画集中出土于今内蒙古和宁夏两地,约有200余幅。其中的佛教卷轴画并存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着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基础上的独特性;后者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内容,皆可于12世纪前后的西藏唐卡中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木板画,为揭开西夏王国神秘的面纱增添了重要的资料。随着考古发掘报告的相继公布,武威出土的这批西夏木板画引起了学界关注,考古学和西夏学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丧葬习俗、绘画艺术、服饰特征等多个方面探究了西夏社会历史,简述了不同的见解。虽然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为揭示西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及社会面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西夏地理学内容丰富,人们在气象、物候、地形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知识,提出土地是生命之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人地关系上已有因地制宜思想,在区域划分和应用地理学方面具有一定水平。但从中国地理学发展历程来看,西夏地理学与同时期的宋代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展了对西夏的研究。其中,西夏字也是研究的一个方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西夏字有着“字若符篆,画颇重复”的特点,但其与汉字又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如果用研究汉字的方法去研究西夏字,可以发现,西夏字的部首、内部结构、意义结构、单纯字及合体字却都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20.
西夏是公元1038年建立起的王国。西夏能够立国归结于西夏军事的强盛,而西夏的军事体育在西夏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的军事体育内容丰富,实际应用性很强,在战斗中发挥出特殊的作用。西夏军事体育是促进西夏军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夏的农业、畜牧业、多种军事器械制造业、冶炼业的发达,使西夏军事力量和国力不断增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西夏人广泛学习各族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体育之中,使之不断发展。在西夏历史上,科技成就亦促进了西夏军事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