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寒士”究竟指什么人?自郭老解释为专指穷读书人以后(《李白与杜甫》)215页),近年来不少杜诗研究者的看法颇有分歧。我觉得,诗中的“寒士”本来就是泛指一切受冷挨冻的人,不必专指穷书生。下面谈谈理由。不少杜诗研究者和杜诗选本,一般都把诗中的“寒”字释为“贫穷”的意义,这就很容易得出诗中“寒士”是专指穷读书人的结论。但我认为诗中的“寒”字并非表示“贫穷”,而是表示“寒冷”。“寒”的本义就是“寒冷”。这里是用本义;“贫穷”是其引伸义,但在这里与老杜措词的初衷无涉。这可以从诗的本身得到证明。由于茅屋为秋风所破,继而猛雨骤至,诗人长夜沾湿,冻不成眠,这在诗里面是说得够清楚的。“寒”字的前面已有“布衾  相似文献   

2.
杜甫题画诗管窥张英在杜诗研究中,有一类诗常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题画诗。宋代无名氏分门别类集杜诗,得题画诗19首。这种题材在杜诗中所占的比重虽少,但对后人了解唐代绘画艺术及杜甫的审美思想却是极为珍贵的。绘画的发展同诗歌的发展一样,它的起源离不开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同志亲临成都杜甫草堂视察,在翻阅草堂收藏的杜甫诗集之后指出:杜甫的诗是“政治诗”。一部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对人民痛苦的同情,称之为“政治诗”是十分恰当的。千百年来人们对杜甫的评价,多从历史的角度(称“诗史”)或艺术的角度(称“诗圣”)着眼,这当然未尝不可,但往往由此而忽视了它的政治意义。毛泽东同志注意到这点,并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杜诗指明了方向。为了引起同行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想就前人研究不多的杜甫湖南诗的政治意义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论杜诗的"以我为诗",考察了"以我为诗"与杜诗的自传体风格的关系;并讨论"以我为诗"与杜甫的"推理之明,料事之确"(陈寅恪语)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杜诗从"以我为诗"何以能达到独特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5.
杜甫入湘早期行踪及诗作编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湖湘诗的编次及其在湘行迹详情一直是杜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前人研究的讹误主要在于研究者不熟悉湖南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因此有必要对杜甫入湘早期的行踪及诗作重新加以探讨和编排。  相似文献   

6.
宋代诗人受杜甫的影响很深,诗坛大家无不受其沾溉。中兴诗坛盟主杨万里钟爱杜诗,杜诗对其影响显见。探究杨万里与杜甫及杜诗之关系,对研究“诚斋体”独特诗风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具体讨论杨万里对杜诗的喜好程度以及杜甫诗风对杨万里创新求变,形成具鲜明特色的“诚斋体”的启示意义。杜甫晚年的草堂、夔州的写景咏物的诗歌,是杨万里走出江西,走进活泼自然的学习范本;杜诗跌宕曲折的精巧构思和含蓄蕴藉的深远意味对“诚斋体”艺术表现手法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杜甫的全部和亲诗一一进行编年考证与诗旨阐释 ,进而把杜甫的和亲诗放在纵横坐标系进行宏观上的审视与把握。横向考察、比较了杜诗中所有涉及胡汉关系的诗歌 ,论述了它们的阶段性特征与作者反对和亲的基本立场 ,以及作者“德政怀远”的民族文化观 ;其次将杜甫的和亲诗与唐代不同阶段诗人的和亲诗进行纵横比较 ,突出了杜甫对和亲诗题材的开拓之功 ,以及咏史与述怀、即事名篇等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史”说考辨孟修祥称杜诗为“诗史”,本自晚唐孟。他的《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名号一出,遂成定论。自唐至今,以“诗史”称誉杜甫,一直延用至今。那么,何谓“诗史”?在笔者所...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这种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0.
读杜小得     
杜诗的“化腐朽为神奇”、“语不惊人死不休” ,究其原因乃源于诗人作诗之初态度上的真。正因杜甫能够设身处地、极切极真地去感受外物 ,其诗作才会超拔于他人之上。杜诗构造布局灵动多变 ,其诗形式与内容能各尽其美而又结合紧密。原因如王夫之所言“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 ,杜诗能以“意”统摄全篇 ,并决定结构的起呈转合 ,灵动多变。  相似文献   

11.
孔令环 《中州学刊》2008,(3):206-209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古代诗人中,他对杜甫评价最高.杜诗对钱钟书的人格、气质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钱钟书的杜甫研究主要包括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杜诗与宋诗的关系、杜诗的境界、杜诗的创新精神、杜诗的影响等方面.杜诗对钱钟书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对杜诗的化用、对杜诗句式的模仿、对杜诗意象的借鉴、对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生前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名声并不大,中唐以后名声渐高,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或赞为"诗史",或誉为"集大成",这就是杜诗的圣化;与此同时,有一些学者和文人对杜诗开始有了一些批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通过选诗和评诗对杜诗加以剖析,刀刀见血,堂堂屹立的被圣化的杜诗似乎呈摇摇欲坠之态,给人们看杜诗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招致许多非议;遗憾的是,王夫之评杜的影响仍被低估.  相似文献   

13.
杜甫戏题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杜甫诗集中,仅题目明确标有“戏”字就有33首。它与代表杜诗主要风格的“沉郁顿挫”之诗相映成辉,是构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多年来,没有人对期进行专题研究,本人试图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评论者注意。 杜甫戏题诗风格特点是诙谐风趣,内容可分为对统治者的讽刺、规劝;自嘲和愤世嫉俗;朋友间的调侃和向人索饮;以及题画、论诗、写景等几类。下面且作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批评不同于传统对杜诗的肯认,是船山学和杜甫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王夫之非议杜诗"诗史"之誉,通过与史的观照来凸显诗的抒情审美特质。其间,王夫之对杜诗的褒贬立足于其对诗歌本质的界定,是诗学范畴的论赞;但其赞抑的程度和方式则出于挽诗坛之颓败的诉求,溢出了纯粹诗学的范畴,而延展至借论诗以期观照当世、改易时风世俗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由四川省杜甫研究学会、新疆大学等单位主办的“杜甫与西域文化”研讨会于1998年8月10一14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辽宁、香港特区及新疆等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收到论文30多篇。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杜甫与西域文化的关系”,学者们在大会发言及小组讨论中或评述,或考证,发幽解微,各抒己见,对杜甫研究、西域文化研究起了推动作用。研讨会上李凯的论文《胡气·盛唐气象·杜诗──试论社诗的文化背景》,王德亚的论文《杜诗关于汉胡战争蠡例》,曾亚兰的论文《杜甫议降公主借回给申说》等都是这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 前人对杜甫的古风、律诗、乐府叙事诗等极为称道,而对他的绝句则褒少贬多。薛韶认为杜甫绝句“另是一体,不足多学”。申涵光认为“惟杜诗别是一种……虽老放不可一世,终是别派,不可效也。”王世贞说“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间为之  相似文献   

17.
元镇指出社诗“集大成”以来,历代研究者对社诗丰富多样的风格早有认识并有所评价。然而,都只是总括性的评价,未作深入论述。与人们熟悉的“沉郁顿挫”风格相比,杜诗其他风格显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缺乏深入开掘和』总体研究。这种不均衡现象限制了对杜甫独特而辉煌的艺术成就的全面认识。故本文着重就社诗“沉郁顿挫”之外的艺术风格进行探讨,以期对社诗艺术研究进一步推向全面与深入有所神益。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专家指正。传统上一向称社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调。“拾遗…  相似文献   

18.
叶梦得将“云门三句”与老杜诗法同参,颇堪玩味。盖杜诗之大气磅礴、混茫无缺,正合云门之“函盖乾坤”;其心随物转、即事而兴,深契云门之“随波逐浪”;其或起而突兀、或结语陡然,恰与云门打破语言执碍之“截断众流”不谋而合。而一诗中或含云门三法,正是杜诗“顿挫”之所在。杜诗与“云门三句”内在气质上的通联暗合,未必自觉地触碰到了诗禅交汇的一个侧面,却使“诗史”有了宽厚的背景、强大的张力和多维的风调,使“诗圣”另有一番大关怀、大自在、大愉悦的非凡气象。唯此,其诗与人方具有超越文学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认可:统治者需要这样一个“一饭未尝忘君”的忠臣,人民欢迎这样一位与他们心息相通的诗人。这两方面的欢迎使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些特别,也使我们的研究者有些为难。其实,这正说明了杜诗的丰富性、复杂性。本文试图从“社会良心”的角度对杜甫的魅力进行新的探讨,并力图解释来自两方  相似文献   

20.
杨薇 《理论界》2008,(9):125-126
杜甫的《秋兴八首》和雪莱的《西风颂》分别是中英咏秋诗中的精品。两首诗又同是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产物。但由于受到各自民族的诗学理论、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两首诗在审美取向和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首先,杜诗重在抒情,《西风颂》重在讲理。其次,两首诗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但杜诗中借“秋”的意象夹杂了些许“文仕不遇”的人生感叹;而雪莱的诗则更理性的思考着生命的规律。再次,杜诗以悲为基调,并无放眼未来之意;雪莱的诗则悲中带欢,于现实中看到了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