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铃、叶德均、顾颉刚、罗常培、谭正壁等著名学人及名伶程砚秋等人的关注。佟氏还是一名高产的剧作家,在话剧及传统戏曲方面均有作品问世。令人遗憾的是,佟晶心和杜颖陶、邵茗生等人一样,均是20世纪上半叶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不容忽视却久被忽略的“失踪者”。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再次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  相似文献   

2.
明清戏曲美学理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化说”的完善与背离之争,丰富和提高了戏曲创作论;二是以汤显祖、沈王景和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对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精细研究。清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为代表的戏曲美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以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为代表的对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美学理论可分为三部分: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批评鉴赏论  相似文献   

3.
以“第六才子书”之美称风靡于世的金批本《西厢记》,其主要美学价值,当在金圣叹“机辩澜翻、手眼独出”的评点。这些评点,不仅结束了四百年来“但云千古传奇,推《西厢》为第一,而不明言其所以为第一之故”的不甚了了的局面,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戏曲创作与戏曲鉴赏等方面的一系列卓越的崭新理论建树,为我国戏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1 金圣叹愤世人之不知小说戏曲为古今来绝大文章,固持惊世骇俗之论以标举《西厢记》为天下之“第六才子书”,且倡言“可将《西厢记》与子弟作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学基础著作,华锺彦先生的《戏曲丛谭》后出转精.贡献卓然。其首次提出“有唐一代,为中国戏曲变迁之重要关键”、“古今未色名同实异”等重要观点,并在“时剧”的探讨、歌舞与戏曲的关系、弹词与打连厢唱法、院本唱法遗迹“度曲八要”等方面均有独见。  相似文献   

5.
华钟彦是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诗人,还被称许为“最正统的汉诗吟诵者”。其早年曾涉及古代戏曲研究,专著《戏曲丛谭》在学术界曾引起较大反响。约略说来,该著大致体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格局严整,覆盖面广,既着力于“史”的探讨,又围绕曲之本体的方方面面,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二是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对戏曲起源、隋唐变文与戏曲的关系、宋代“杂剧词”的场上功用、元杂剧与金院本的演唱形式异同等疑难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三是着眼场上,切合实际,强调唱曲应以声带情,主张场上语言的“肖似”与通俗,关注艺人的吐字发声问题等等,可谓“深于排场之论”。华氏的治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厚培根基,注重会通;博览文献,审慎辨析;知难而进,挑战自我;着眼现实,立足当下。这些方法,有着鲜明的内在学术理路。总的来说,华氏从事戏曲研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他之所以关注历史上的若干戏曲现象,是为了弘扬戏曲的人文精神,也是为了场上传播,让“死知识”活在场上。当然,华钟彦戏曲研究也存在文献运用欠妥、史实判断有误的疏失,但瑕不掩瑜,他在学术研究上勇于开创新局面的积极探索精神及宝贵的治学经验,至今仍值得学人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6.
厘清“月榭主人”等戏曲曲艺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明清江南戏曲曲艺问题的深入研究。通过对诸多史料的考辨可以得出结论:“月榭主人”即松江王玉峰,著《焚香记》、《钗钏记》等;“秦淮墨客”即江宁纪振伦,作《七胜记》传奇三种等;“捧花生”即南京车持谦,著《秦淮画舫录》、《画舫余谭》等;女弹词家侯芝著《玉钏缘》等。  相似文献   

7.
冯叔鸾是民国初年风云一时的剧评家,目前生平事迹已少为人提及,学术贡献更近乎湮没无闻.个中原因,除了他发表之成果与当今学院派主流之研究旨趣不符外,还在于其政治问题与人格操守(曾出任维新政府内政部地政司司长、如皋县长等伪职).若摈弃成见,“不以其过没其功”,可以发现,冯氏在戏曲研究方面有开创之意义.如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率先对新、旧剧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早于佟晶心《新旧戏曲之研究》十数年;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倡导“探讨根本上之组织而为学理的研究”.如此等等,均显露出冯氏超越那个时代的具有现代学术况味的治学精神.然其最为可贵之处,是首次提出“戏学”这一概念,将戏曲纳入科学范畴予以考量.这种自觉的学科意识,比王国维、梁启超更早,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研究地位.其“戏学”内蕴丰富,涉及演员素质、从业动机、场上表演、观众心理、编剧原则、戏曲盛衰之学理探讨、戏剧文学之审美意义等诸多方面,决非“专用以学戏者”.而早在百年前,冯氏已意识到戏曲表演艺术对“虚”、“实”关系的斟酌与把握,殊为可贵.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曲家,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一直广为流传。其中的《牡丹亭》,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还在不断上演,是昆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之一。汤显祖还是我国著名的早期戏曲导演之一,他在家乡宜黄组织过戏班,还曾亲自教授过演员排演《牡丹亭》等剧。可以说,汤显祖是个在戏曲创作、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在建构现代戏曲学理论体系、奠定现代戏曲史学基础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新世纪戏曲理论和戏曲史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戏剧的主要形式指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戏曲,这是中国戏剧应用曲子这一文体作为剧本文词之后的称谓。话剧在中国出现仅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因此中国十九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中国戏剧发展史,即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从起源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来源不止一个,其发展线索也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戏曲与多种艺术形式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上古时代出现的诗、乐、舞三为一体的各种歌舞形式;西周出现的“俳优”伎艺;秦汉出现的“百戏”等等,这些表演艺术都孕育着某些戏曲表演的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诗歌、音乐、舞蹈都相当有水平。《诗经》是乐歌,有的还是舞曲。所以自产生起,便为周、鲁的太师和乐工所记录和保存。孔子就曾对其作过整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民间流行的乐章,残存于《诗经》的《齐风》、《曹风》之中。齐国的《韶乐》曾经被孔子誉为:听过之后,竟“三月不知肉  相似文献   

11.
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多次运用“境界”这一术语品评戏曲作品。“境界”具有不同的内涵,或指情节或事件,或指戏曲作品所达到的某种艺术境地,或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同时,祁彪佳还赋予“境界”说现代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2.
戏曲品评是戏曲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明代的曲论家朱权、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等运用戏曲品评这一方式评论作家作品,对戏曲作品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构建了相当完整的明代戏曲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吕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最为突出,他们主要运用溯源得委法、比较分析法和意象鉴赏法品评戏曲作品,公允恰当,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是金圣叹观照《西厢记》的主要视角,他认为,《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古今至文,就在于其在叙事中展现出来的含蓄蕴藉、空灵澹荡的审美意蕴,而这种审美特性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息息相关,体现了金氏对戏曲美学的诗性建构,具有唯美倾向。主要表现在《西厢记》的主观抒情特征、创作主体的诗意体验及叙事中的诗意表达等几个方面。这种戏曲美学观念与李渔的戏曲美学观念旨趣迥异,二者相映生辉,成为清初戏曲美学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写于一九一二年的《宋元戏曲考》(以下简称《戏曲考》),是他前七篇戏曲论著(《曲录》、《戏曲考源》、《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馀谈》、《古剧脚色考》)的概括和总结。在《戏曲考》里,他以惊人的敏锐的眼力和超越常人的胆量,把素来被认为“文格卑俗”的戏曲提到了一代文学的位置;他从研究戏曲自身的规律出发,钩赜索隐,初步为我们理清了一条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脉胳;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在  相似文献   

15.
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两百多年来依照昆山腔的格律创作和演唱的传奇和杂剧(习惯上称之为昆曲或昆剧)一直称雄于我国的剧坛。苏州的戏曲家,无论在戏曲的创作、表演和理论批评方面,还是在剧本的整理、编选、刊刻,以及曲谱的编纂、增补等方面,对于昆山腔戏曲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昆山腔戏曲艺术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苏州是昆山腔的发源地昆山腔这个名称,最早见之于祝允明的《猥淡》①。魏良辅撰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前的《南词引正》亦提到元末明初已有“昆山腔之称”。徐渭的《南词叙录》(自序作于嘉靖三十八年),则赞美革新后的昆  相似文献   

16.
李渔作为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在剧本创作、场上表演、导演理论和演员培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在其所著《闲情偶寄》中,他从生源选择、师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戏曲演员的培养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优待戏师、重视文化、解明曲情、规范宾白、重视经典等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戏曲演员培养最全面的论述,彰显...  相似文献   

17.
孟称舜选编的《古今名剧合选》是一部元明杂剧选集,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孟称舜的戏曲观。在该选集的序言及评点中,孟称舜的戏曲当行论和风格论尤值得重视。其当行论表达了戏曲创作如何达到“当行”的见解,涉及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风格论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的两种风格——婉丽和雄爽,否定风格优劣论,否定“北主劲切,南主柔远”,主张风格应以作品分而不应以地域分,主张作家风格具有多样性,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家具体作品风格和整体创作风格的评价较为中肯。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明代人蒋一夔所撰的100卷《尧山堂外纪》包含了相当丰 富的戏曲小说材料,主要涉及到戏曲小说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保留了大量具有文献意义的 曲文,尤以散曲居多,还包括一部分宝贵的佚作片段,对版本、校注工作帮助很大;记载有 大量戏曲小说作家、演员的生平交游、传闻逸事,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料;收 录了一些对研究戏曲发展史有帮助的资料,例如曲牌名的演变情况等;蒋一夔自己还在书中 对戏曲理论中的某些概念进行阐释。总而言之,《尧山堂外纪》中的资料涉及到戏曲小说的 作家、文本、演员、理论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考察梳理将为戏曲小说的研究者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9.
年逾八十高龄的赵景深先生以对古代戏曲的深刻研究与显著成绩闻名中外.从1933年接受郑振铎先生的影响,把精力和时间从创作、翻译与民间文学的开掘转移到戏曲方面以来,他五十年如一日有计划地就宋元南戏、北曲杂剧、明清传奇直到近代民间广泛流传的花部诸腔,进行细致的探索,先后写出了《宋元戏文本事》(1935)、《元人杂剧勾沉》(1953)、《元明南戏考略》(1958)、《曲论初探》(1980)及《读曲随笔》(1936)、《小说戏曲新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戏曲批评深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对戏曲艺术规律的探讨多集中在填词制曲方面。晚明曲家吕天成《曲品》的大量品评则围绕着“事”和“关目”而展开,越出了单纯以诗评曲的范畴,启动了古代戏曲批评从“曲”的意识到“剧”的观念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