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而网络暴力游戏的泛滥,对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以涵化理论为主要理论假设,以上海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网络暴力游戏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发现偏好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的暴力赞成程度显著相关,而与其人际信任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网络游戏是青少年主体性实践的重要领域。网络暴力游戏通过娱乐化、暴力合理化、低成本快速成功化以及游戏意识内化等策略消解青少年的主体性,阻碍了青少年的主体性发展。破解这一难题要从教育引导入手,通过游戏教育、思政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性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熔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于网络游戏之中,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网游产品,改善网游产业生态,优化青少年的娱乐环境。  相似文献   

3.
网络暴力与少年暴力:从涵化理论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的暴力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中的暴力环境对少年暴力倾向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因而,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的暴力行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暴力涵化效应,增强少年对网络暴力环境的内在抗拒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暴力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网络暴力游戏,不止是一种游戏,渗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模式从不同的层面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暴力视频游戏会对青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引起不良生理反应、增加攻击行为、对暴力脱敏、同情度降低,因此政府、游戏公司和家长都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着重探讨6—10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电脑游戏时间投入、游戏暴力程度、游戏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个性测验中的P(精神质)分数与青少年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年限和频繁程度均有一定的关联: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P分对游戏暴力总分最具预测力,青少年问题行为、N(神经质)和L(掩饰)分对游戏暴力总分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L分还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喜欢独自一人在网吧玩电脑游戏者更加内向;暴力分数和P分数与青少年自我评价的游戏熟练程度有关.暴力分和P分高者游戏更加熟练。  相似文献   

7.
网络所传播的暴力、色情、虚拟游戏等负面内容引起了未成年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误读,对其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更加深刻和突出的消极影响,从而成为引起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由此催生出许多网络游戏。其中网络暴力游戏以其逼真的视觉画面、刺激的游戏内容和易操作的方式吸引着诸多的游戏玩家。其中,大学生群体就是网络暴力游戏玩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暴力游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关乎社会、文化、教育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而导致的个人交往能力缺失、家庭矛盾、社会适应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日趋明显。找出网络暴力游戏影响下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相关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多种媒体形式广泛拓展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了他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但媒体中所包含的暴力内容也广为传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青少年进行休闲性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电视节目、电影和视频电子游戏三类媒体,青少年普遍存在低到中等程度的暴力偏好。男生媒体接触频次、接触时间、暴力偏好以及暴力媒体接触量普遍高于女生。青少年暴力媒体接触量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接触时间、频率和暴力偏好与总体攻击倾向、躯体攻击呈正相关。为改善青少年的媒体使用习惯,提出了重视阅读的作用、采用技术手段对含有暴力内容的媒体节目进行规范,青少年需要不断丰富学习和娱乐方式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环境因素影响着青少年诸多不良行为的产生,对1950名青少年调查发现,男生的暴力暴露程度、网络欺凌发生、亲子沟通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均低于女生,初中生在上述四个变量上得分也均低于高中生;暴力暴露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母子沟通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均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父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母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且前者的中介效应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关系中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普遍娱乐方式,而网络新闻在公众对网游青少年玩家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经常从不同角度来报道并放大具有典型意义的网游青少年玩家个案,以此建构网游青少年玩家的形象并引导人们对该群体的印象存储。通过对11年来人民网与新浪网中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网络新闻对网游青少年玩家媒介形象构建时出现偏差,形成对网游青少年玩家污名化形象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With more people having access to video games, which often contain violent elements, relationship between video games and aggressiveness has become a hot study ...  相似文献   

13.
青年价值结构反映了青年在价值观念变迁中现代化维度和后现代化维度中的转变程度。目前社交网站覆盖人数众多,用户以高学历、年轻化、城市分布规律化和交际现实性为主要特点。社交网站发展与青年价值结构变迁具有内在的密切关联。社交网站技术引进国内却丧失了原有的“意义图景”,说明我国青年在价值理性方面的缺失和对工具理性的追逐:接受社交网站说明“熟人社会”结构在青年社交活动中仍然延续.社交网站也能为青年实现个人成就提供可能性:社交网站馈赠型社会化模式有效改进了青年“相对被剥夺感”严重、幸福感低迷的现状,这是社交网站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14.
韩国音乐人朴载相的音乐作品《江南style》自网络发行后,以类似"病毒式"传播速度迅速走红,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普遍追捧和青睐,由此掀起了一股模仿狂潮,具体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一是对作品本身真正的模仿,二是对作品模仿群体的从众跟风。除音乐作品自身因素外,《江南style》的走红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网络化时代,青年是网络参与的主体,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网络的舆论动态,同时,网络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年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关注青年个人的网络行为及其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来的群体性特征。青年网络行为表现出共性特征:把上网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网络购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网络行为折射出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变化;认为网络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不应沉溺其中;认同网络对于人际互动和交流模式的影响。同时青年群体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代际差际,在网络应用方向和目的上,"70后"更倾向与实用性的网络工具,而"80后"、"90后"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既要依法合情保护,更要依法顺势发展。青少年在身心健康、个人发展、公共参与和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实现,将有力地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当前,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少年权益保护和发展亦出现很多新情况,必须要更新观念,提出新的应对措施。上海城市发展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对权益维护需求的差异度较大,同时,来沪青少年绝对数量的相对比重不断上升,他们的权益维护需求和现状应得到更多关注。青少年权益维护面临多重风险与压力,生活高成本已成为上海青少年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培育青少年公共参与意识,引导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都需要在公共政策层面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逐步构建上海特色的青少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18.
青年梦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梦"要靠广大青年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从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与前进,到如今我们终于有了拥有梦想的勇气,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现在,时代又赋予青年去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从"中国梦"的内涵可以看出,青年人不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而且也会成为"中国梦"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可以说,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创新精神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同时,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常彦君 《职业时空》2012,(7):78-79,83
在公共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篮球运动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篮球运动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定期参与运动能促进发展中的年轻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平衡与提高。篮球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运动,其价值受到广泛的关注。篮球运动的迅速推广和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篮球运动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Young people are responsible for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he sexual offenses that are committed every year. These young people 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specialist services for treatm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ealth characteristics and service experiences of 117 young people with sexual behavior problems, and the issues that services face when working with them. The study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117 case files, identified from nine specialist services in the UK. The case files were thematically analyzed. Case files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the reasons why the young people were referred to harmful sexual behavior services; the young peopl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ir med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young people’s interests and aspiration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services and interventions; continued problematic sexual incidents in services; progress in services; and post-service experiences. Overall,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se young people have a number of strengths, but often have problems across a range of personal and health domains. A number of them continue to remain sexually and generally violent in services, particularly in residential settings, which has risk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staf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