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化:作为过程的界说皖人长期以来,关于电影民族化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要说研究和总结电影民族化的艺术规律,就连“民族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还说不清。《电影艺术》曾发表晓肖的一篇文章:《旁观席上的插言》,归纳了有关民族化的种种界说,然后提出...  相似文献   

2.
晓芙 《家庭科技》2013,(12):37-37
著名导演波兰斯基在1965年拍了电影《冷血惊魂》,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看过最恐怖的电影”。一些人避之不及,而另外一些人则很享受观看过程,还饶有兴趣地讨论女主角的病态心理。恐怖片让人惊悚,但喜欢它的人仍然比比皆是。恐怖片发展到今天,其恐怖、血腥、惊悚等“重口味”程度早已远远超越当年的《冷血惊魂》。  相似文献   

3.
冯小刚一部叫《手机》的贺岁电影和刘震云一部叫《手机》的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铃”与“振动”。  相似文献   

4.
论《聊斋》意蕴的辐射现象姚玉光《聊斋志异》正在克服语言的障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走向大众,走向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聊斋》已被译为20多种文字发行全球,改编的戏剧有100多种,电影20多部,电视剧40多部。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大范围的“聊斋热”现象,其...  相似文献   

5.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如电影《人生》中高佳林、刘巧珍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嫂等一群年轻妇女“送夫参军、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等的情节,无不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说,“波澜”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在文章中的反映。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先看看明代才子解结在“这个婆子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都是贼,偷来幡桃献母亲”的《庆寿游中所运用的有传人意但又出人意料的表达技巧,再看看清代纪购挥笔疾书“鹅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种禄,凤凰何少尔何多”的平…  相似文献   

6.
电影《阿凡达》与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灾难电影一样,表现着对启蒙与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表明理性与主体价值在高度现代化社会中出现的负面影响。然而与一般灾难片不同的是,本片主题表现着一种对现代性的拒斥和回归原始神秘的宗教世界的彻底态度。这一方面加强了其批判的力度和强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三年前,著名作家古华曾在一篇专稿中写道;“陈敦德同志是全国知名的电影剧作家,亦是我的好朋友。1978年以来,根据他创作的剧本(包括与人合作改编)拍摄的电影已有七、八部之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法庭内外》、《老板哥与电妹子》还曾分别获得文化部的优秀故事片奖。”其实,陈敦德不仅在电影王国里默默地辛勤耕耘并取得成功,而且他的小说创作亦佳作迭出。198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中篇小说集《女工牛仔》,其中《九万牛山》、《女工牛仔》分别在颇有影响的《收获》、《青年文学》杂志上头条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青春电影已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从2012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系列电影创作在大力追求票房盈利与赢得口碑的同时,更在努力实现一种叙事风格的突破。一方面,两部电影依旧沿袭了“青春”系列电影的商业策略,以讲述恋爱故事和重构青春镜像来保证票房;另一方面,又试图借助青春怀旧的植入完成修复成长迷惘之目的。但是这种转型在获得新意的同时却造成一定缺憾,尤其反映了青春叙事的商业电影正面临需要依靠“缝合术”得以弥补表现力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诗话一则:说“青溪”马斗全古人诗中每见“青溪”一词,多属用典,有二义。一用《南史·刘激传》“人呼脉为青溪”之典,以之指退隐之处。如王绩“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夜还本溪。号》),“别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限”(《题黄颊山壁》),王勃“青溪数曲,幽人长...  相似文献   

10.
2009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台湾电影《海角七号》正式在大陆各大影院公映。在过去的一年,《海角七号》——这部被引申为象征着台湾人拼搏与奋斗的电影,成为了台湾电影进入21世纪的标志性符号。或许是水土不服,电影中贯穿的日本元素.却在大陆遭遇了观感上的视觉冲突.大陆民众难以理解何以“日本”会让剧中的台湾人迷恋与陶醉?  相似文献   

11.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唐初著名的白话诗人。他的诗,“爱使用接近口语的平易语句”,“直言时事,不浪虚谈”,因此,从他的诗中往往可以透视到更多的当时“活的语言”。本文拟对《王梵志诗》中唐代新兴的词法现象作一初步的探讨。工作用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项楚先生著《王梵志诗校注》。引例后数字为该诗在《校注》中的编号。一、连词《王梵志诗》中的单音节连词,大多承袭前代已有的用法,如“虽”、“若”、“且”等,此可不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单音节连词,如“饶”等。“饶”,《世说新语》中有二义:(1)多;(2)多余之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少年派》的电影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少年派》的电影语言并不单纯与“漂流”或者“成长”有关,更内在的是多重叙事之间的往复穿梭.影片最终将“真实”与“真相”完美地缝合在了一起,既完成了视觉体验意义上的一次光影历险,又成为将“故事”转译为“奇观”的一次成功催眠.  相似文献   

13.
以2001年的《英雄》为标志,张艺谋“代表”中国电影“冲奥”已过10年,但仍然“奥梦”不圆.从对张艺谋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和伊朗导演Asghar Farhadi的《别离》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张艺谋电影的误区在于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理念错误:追求影像唯美主义和电影全球化.走出张艺谋电影误区的途径是:电影家要培养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国际文化视野,以切入现实和揭示人生问题的诚意创新电影.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刘熙载《艺概·赋概》云:“骚为赋之祖。”他们都看到了汉赋之艺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辞特别是《离骚》的影响。后代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多以《离骚》为例进行分析,对《天问》一篇则涉及不多,而实际上《天问》中的某些特征亦鲜明地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一、“赋家之心”作为赋诗意义上的“赋”,最早当见于《国语》,“赋”本有诵诗之意,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赋”…  相似文献   

15.
符岛 《广西社会科学》2005,(11):192-192,F0003
经常看当代的美国电影,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反映美国少数族群文化的作品,笔者姑且称之为黑人电影或拉美人电影。这两类电影在内容上往往彼此交叉,其核心都是围绕着多元文化主义这一争论颇广的议题。此类电影题材内容只涉及美国黑人或拉美裔人的生活与文化,夹杂着大量的街舞与说唱,多采用黑人英语及其俚语。近年来,这类电影的泛滥似乎证实了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的观点:美国正在丧失其国家认同和核心文化,走向文化分杈,分化为“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在中国人眼中,美国应该是一个移民之国,正是众多的移…  相似文献   

16.
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策略。一方面,该片试图打破“内”“外”市场的局限,打造真正可以在全球流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转向本土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开始突破区域边界,跨国和跨地域合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如何呼应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建构大国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电影故事以适应“中国梦”的制造,将中国电影的变化轨道视为一种想象的建构也意味着要去研究它在社会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的困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喜羊羊”已连续多年创造票房奇迹,它的运作无疑是成功的.据201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发布的第一季度全国电影产业数据,2012年1-3月,全国城市影院电影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65122万元,“喜羊羊”电影系列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吸金16473万元,位居国产影片票房的第二名,仅次于明星阵容强大的《大魔术师》.  相似文献   

18.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名春 《文史哲》2006,(2):27-31
新近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多薪》一篇简一“兄及弟淇,鲜我二人”中的“淇”应读作“綦”,通“繄(殹)”,而“淇鲜”当为“鲜淇”的误倒。从文献中看,墨子以“长松、文梓”作为楚地的代表性良木,而《多薪》则称“多薪多薪,莫如松梓”,因此《多薪》当为楚地之作。而其诗意则在于用松的常青来比喻兄弟之情。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诗坛的飞鸟意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诗经》和《楚辞》的飞鸟比兴 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夫子曾说过,它除了所谓的“事君事父”作用外,至少还可以多识鸟兽草木。鸟在《诗经》里,简单就像飞翔在原始森林里的“极乐世界”,开篇的“关关睢鸠”,给中国人的印象,与熟知的鸳鸯很相像,似乎是它进化派生似的,尽管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的模样。在人口稀少而植被丰茂的《诗经》时代,到处都飞翔着鸟儿。初民张口唱着那些简朴古老的歌时,就从歌声中飘飞出来。同是一个黄鸟,《邶风·凯风》用它的“好音”,表示“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儿子的自责心情;《周南·葛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