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日本现代文学1987年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日本文坛"被动姿态"作家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树,"主动姿态"作家大江健三郎发表了战后文学史上具有文学"转型"意义、三人三色的力作,陷入困境的日本文学进入新阶段,出现文学的"主动姿态的丧失"现象,"被动姿态"作家渐成主流.大江全力对抗由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代表的"表层的、风俗的"文学,追求文学"根据地"建设,当代日本文坛形成两大谱系.  相似文献   

2.
大江健三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叙事上,大江通过多视点、反讽叙事、戏仿等手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抵抗着占主流地位的日本传统的叙事文学.大江在叙事上进行的"陌生化"探索,从而使其大多数作品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象征性.对大江来说,"陌生化"是他以一个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对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天皇制进行强烈批判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由战时状态向日常状态的转换。这种转换深刻地体现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在文学领域中,这种转换表现为各种流派不断涌现,其中,“第三新人”派的创作颇具代表性。一“第三新人”派是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4.
对战后日本政治保守化问题,应作为一个过程来全面把握。战后日本政治保守化,经历了四个高潮:(1)1951年旧金山片面和条约签定后,美军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大批被解除"褫夺公权"处分的战前政治要人纷纷重返政治舞台。在1952年10月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解除褫夺公权处分的人大量当选,使保守党议员在众议院超过总议席数的2/3。在战后第一次保守化高潮中,保守政治力量在政界确立了对革新力量的绝对优势地位。(2)1960年以社会党为代表的革新力量所支持的"反安保斗争"以失败告终,从此,群众性的政治斗争走向低潮。日本政府成功地把…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大致沿着从文学"政治化"到"去政治化"或"非政治化",从"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从"再政治化"到"泛政治化"的路线进行。然而,学界在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研究时,却基本忽略与搁置了文学究竟与何样"政治"有何样深层关联的问题。检视目前学界拿来作为文学再政治化知识建构前提和指归的"政治",无外乎来自于两个系列:一种是事关政治实践性的"政治学"、"政治科学";另一种则是各种"主义"性的"文化政治"、"政治文化"。那么以这两种"政治"为前提与指归进行文学再政治化的知识建构是否"自然正当"?文学又究竟该面对何样"政治"并与何样"政治"在何样层面上融通呢?  相似文献   

6.
张云 《日本学刊》2008,(1):49-59
作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压力团体,日本经团联在战后很长时间内通过向自民党提供"政治献金",对日本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日本自由贸易协定政策出台为例,探讨自1994年开始停止向自民党提供"政治献金"后,经团联在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从压力团体的角度来考察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理论,在源头处就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重性:政治性与文学性的并生关系.因此,"声音之道与政通"、"诗缘政"等观念,就成为中国文学发生或解析的重要维度.本文以晚清至民初的宋诗运动(又称"同光体"诗学)为考察对象,简要勾勒该派诗学所表现出的文学与政治互动关系的脉络.简言之,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觉的主体意识通过文学表达对政治的想象、期待以及挫折,客观地再现了此时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浅析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的边缘化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 (以下简称大江 )与莫言的人生起点和文学起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莫言曾说 :“如果不是命运把我降生在这样一个村庄 ,如果不是把我放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之下 ,我的想象力无论多丰富 ,也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品。”1 大江则说 :“我自己也是一边想着森林环绕的山间小村一边写小说的。……但是我认为深深刻在我记忆中的村子和我造出来的村子是紧密相连的。”2 大江的故乡日本四国的“森林峡谷村庄”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相对于日本传统文学中的东京和中国正统文学中的都市 ,都处于边缘位置 ,他们的作品以描写边缘民间文化为主 ,反映了…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战后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重建、复兴和再度崛起。"战后改革"在政治上的核心成果是制定了以自由民主、和平、人权为三大支柱的和平宪法,并以此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石。本文采用历史学的研究视角,以"大正民主主义"为切入点,通过聚焦这一时代的代言人吉野作造的思想与实践,透视"大正民主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历史脉络,揭示"战后改革"中的本土历史经验与外来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战后改革"成果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0.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05,(6):121-127
在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看来,欲望并非直线性地指向客体,而更多是对他者欲望的摹仿.藉此出发,基拉尔构建起一个以"摹仿"、"介体"概念为核心的欲望分析模式,通过分析伟大小说家笔下的人性和社会真实,将文学和社会历史政治的研究连接起来,把"摹仿的欲望"推衍至对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观察.在他看来,"欲望的介体"呈现了启蒙以来自由平等承诺下个体间欲望冲撞的必然处境;秉持自发自主欲望的幻觉,造就了现代社会在诸多层面上虚假不实的浪漫主义态度;摹仿性的欲望加剧了种种现代性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1.
We implement a risky choice experiment based on one-dimensional choice variables and risk neutrality induced via binary lottery incentives. Each participant confronts many parameter constellations with varying optimal payoffs. We assess (sub)optimality, as well as (non)optimal satisficing by eliciting aspirations in addition to choices. Treatments differ in the probability that a binary random event, which are payoff—but not optimal choice—relevant is experimentally induced and whether participants choose portfolios directly or via satisficing, i.e., by forming aspirations and checking for satisficing before making their choice. By incentivizing aspiration formation, we can test satisficing, and in cases of satisficing,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optimal.  相似文献   

12.
略论龙树、提婆的中观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树、提婆之学是印度大乘中观哲学的代表 ,其学立缘起论而明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之理 ;立中道观而显破邪显正之法 ;立二谛义而证烦恼即菩提之义 ,这三个环节构成了大乘中观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4,26(8-9):1099-1104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王开 《今日辽宁》2015,(1):85-87
红山文化的时代相当于五帝时代的前期,从红山文化五千年古国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先走一步,到该文化在其南下过程中与仰韶文化在冀北相遇的考古实证,都证明了五帝时代前期有关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可信性。大量的玉制品,和英雄的王一起埋在积石冢下,一朝重见天日,第一群有幸与之两两相对的人,该是何种心情?惊讶、惊叹、震撼,恐怕这也不是全部,根本就没有词语精准地表达千古一悟。玉,在先祖那里被赋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前沿,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期所刊发的四篇文章是国内青年学者近期在应用伦理学的不同领域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市场经济与分配正义》一文重申了分配与生产、交换的同等地位,从社会伦理的角度阐述了分配正义与合理市场经济秩序构建的问题。《论环境伦理学中的整体主义》一文则围绕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归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虽然都有其历史渊源,并且可以部分地解决环境伦理的规范问题,但都缺乏内在的自洽性,这就暴露了环境伦理学作为学科之不成熟性的事实。《论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核心任务》一文探讨了公共行政的一般特性以及在中国的特殊问题,从而揭示了中国公共行政建设的重点所在。《论当代宗教的伦理化趋势》一文考察了全球化视阈下的宗教的新变化,特别是信仰伦理成分的加重使它在今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