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文论中有意采取面目模糊的文学定义,背后隐匿了其新文学观的论述策略,即借助歧义丛生的文学定义,获得"文学革新"的自身合法性,进而阐述文学革新观。傅斯年把现代文学变革放置在中华古典文学演变的大语境内,以历史的变革惯性来论证"文学一物,不容不变";没有割裂新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而是利用古典文学内在变革的规律,规训和证明新文学的存在,得出文学的进化与革新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要求这一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傅斯年文学革新观的内在特质突显了文学的"时代精神",从而使文学与时代、社会建立紧密联系,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文以载道"。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基础上,对文学革命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他的见解更具理论性和说服力。胡适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阐述问题,而傅斯年更多地从不同时代文学现象的比较中来说明问题。在对封建文学的揭露批判上,傅斯年与文学革命发难者和一些响应者不同,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愤激怒骂之中,而是作具体的深入的分析论述。傅斯年有关文学教育作用的认识,是对陈独秀认为文学“除达意状物外”不能“加以他种作用”的观点的明显纠正。在向现实学习语言的问题上,傅斯年的见解,得到胡适的首肯,认为是对他(胡适)的主张的“最中肯的修正”。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傅斯年对中国文学历史问题作了心智层面的深邃求索.他以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血脉.傅斯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见解独到,且有系统性,辨章学术,兼容并包,故能开一代风气之先.文章梳理和分析了傅斯年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内涵与方法、意义与特质,及其所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相似文献   

5.
石兴泽 《南都学坛》2005,25(1):68-72
傅斯年是20世纪有影响的史学家,也是颇有贡献的文学家,他对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史学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当下,文学界也正逐渐将其纳入视野。《傅斯年全集》为研究傅斯年提供了较为齐全的材料,但因编辑粗疏,弄错了不少信件的年份,文章就其中几封信的年份进行考证,为深入研究提供准确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化雅为俗是与化俗为雅相对的一条文学演变发展途径,这一文学演变发展途径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最为明显。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世俗文化的代表们往往以通俗文学的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文学,试图从俗文学角度重新定义和建构文学,以巩固其合法性。冯梦龙的《夹竹桃》最具典型性,它展示了通俗文学是如何以其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的《千家诗》的,揭示了化雅为俗在文学演变发展史中的意义:俗文学通过对文学的重新定义和建构,为文学的演变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曾是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兹就他的文学活动作粗略的钩沉叙述,以显被历史喧闹起的积尘所掩盖着的某些事实。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文学史理论及方法研究、文学主题或母题演变研究、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演进与人文话语之流变研究,各体文学演变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研究等议题,多方面发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9.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时序”就是时代顺序的意思,即按时代顺序论述各个时代文学演变发展的情况,说明时代的演变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是一篇探讨文学发展规律的专门论文,集中地体现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关于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周代晚期的孟子曾有“知人论世”之说,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是从阅读的角度,探讨了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高等教育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体,其中所显现的学术本位、研究与教学并重,以及大学自主与教育独立等理念,是傅斯年高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其出发点是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以使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傅斯年高等教育观不仅对当前大学精神的迷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偏救失的作用,而且对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钱穆二人是近代中国史学界的著名人物。他们作为新旧文化激荡时代的知识分子,除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种整体性的关照之外,还对于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所探讨,关于屈原的研究便是一例。傅斯年主要从文学演进的思路去研究屈原的历史地位;钱穆除了对屈原进行评价之外,还详细考证了一些相关史迹。  相似文献   

12.
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的核心价值与古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分析在过去的文学史研究中古代与现代相互隔绝的成因与弊病 ,提出从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的历史与传统入手 ,沟通古今文学 ,研究其演变的过程 ;提出文学史的核心价值是文学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文学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主张以此核心价值为主线来研究古今文学之演变。  相似文献   

14.
挽歌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薤露》、《蒿里》这两首乐府古辞经历了从挽歌到丧葬仪式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曹操的《薤露》、《蒿里行》.在此过程中既反映了文学如何从实用走向抒情,又借此演变体现出挽歌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适的永嘉事功思想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形成了道器合一的思想,他指出万物皆动,强调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文学风气的形成,文学形式的演变也是运动发展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尊古不陋今”的观点看待文学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叶适道器合一思想及其与“永嘉四灵”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叶适发展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子部文学"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一大门类,也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集中反映。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三本目录学著作中子部各类目的发展演变,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我国古代"子部文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想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帝国的魅影在文学中依然如影随形.从17世纪肇始,发展到今天作为文学创作一脉的“帝国魅影投射下的英语文学”已经几度沧桑.以帝国兴衰和演变脉络为坐标,对英语文学中的帝国牵连进行系统梳理,把握其状貌和走向,是文学中的“帝国”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学的独立成科,南朝文人开始真正以文学的眼光去探寻文学发展演变规律,表现出文学史意识的自觉。这不仅表现在撰史者首创“文苑传”,更重要的是,文人开始自觉地从“史”的角度深入研究文学发展演变规律,因此,他们对文学的承传流变及其内在根源都有深刻的认识。文学史意识的自觉是“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但凡议论傅斯年的政治态度与立场,学人们大多陷于党见之争.其实不然,傅斯年对政治的态度始终处于亦进亦退的境界.他的政治文化观是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当代军事文学于前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演变发展,藉此反思军事文学在当代沿革中对于本体本质革新除弊上的局限性,进而探寻军事文学精神家园失落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