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平稳回落。上海经济在增速放慢的同时,城市转型全面启动,呈现出新的亮点。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低迷,国内总需求有可能进一步下降,潜在风险增加,上海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趋紧。面对困难局面,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抓转型、保增长、促稳定",加大转型发展的力度,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背景下,中国未来30年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增长空间、动力机制和波动规律将对上海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驱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机制将主要来自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动力在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和强化国内竞争.对外开放加速技术扩散,增加竞争和放松管制有利于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虽然中国未来要素供给的优势不断减弱,但中国仍然可以依靠制度改革,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等。为走出当前困境、实现经济转型,不宜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而应保持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平稳。通过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以赢得调整的时间;通过减少债务存量、阻止债务继续快速积累以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为经济和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以推动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度失衡并未简单地消除,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进入深度调整周期。从产业跟踪分析来看,上海工业总体增长乏力,强未很强,弱未很弱,这是导致上海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均在低位徘徊的重要原因,政策面临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上海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平均使用,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结合经济周期阶段和产业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强势企业,长线促升级、短线稳增长,长短线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提高上海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周海蓉 《科学发展》2013,(3):53-57,111
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最终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未来我国扩大消费将面临机遇,进入居民消费增长的黄金时期,消费呈现出向品牌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向健康消费和绿色消费升级等特征。上海必须积极应对,一方面聚焦消费需求潜力大、市场销售增长快、影响带动作用强的领域,另一方面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着力改善消费环境,从而全面提振上海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增长:中国经济从量变向质变切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正当其时。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社会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包容性增长”,就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而言,关键是如何将这一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中。倡导包容性增长须去经济增长的GDP化;践行包容性增长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本;强化包容性增长需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包容性增长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包容性增长需要始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2014年,上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预计全年GDP增速达7%,呈现与全国不完全相同的经济新常态.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美元加速升值将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中国经济增长需要防范房地产市场降温、土地收入与财政收入下滑、地方政府债务上升“三碰头”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2015年上海经济依然存在着下行压力,同时也有有利的增长因素:一是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将拉动经济增长;二是“营改增”全覆盖将进一步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三是利率下调和房地产相关政策调整将有利于活跃股市和稳定房市.因此,经过努力,上海经济仍有可能达到7%左右的增速.  相似文献   

8.
对目前世界经济特点,用最简单的话来概述,可以这么说:通货膨胀严重,经济活动放慢。 通货膨胀问题不必多讲,我们现在都感受到,物价在不断上涨,这个加价,那个加价,一切都十分明显。至于经济活动放慢,则各有不同的表现,经济大国的美国已到了差不多没有增长的地步,亚洲经济火车头的中国则眼看就要摘掉双位数增长的桂冠了。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林 《科学发展》2016,(5):18-22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国资源要素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将明显上升,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制度创新将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活力,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进行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中国长周期经济增长将逐步趋缓,并向世界平均经济增速收敛,到2050年可能回归至3%~4%的增速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低于2013年,季度经济增速可能低于7%:经济依然处于下行周期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结束年增长20%以上的历史;中国依然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泡沫、某些产能泡沫有可能破灭并引发短暂的阵痛,但这些小泡沫的破灭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有利于大局。我国经济增速放慢是规律使然,是消化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是消化刺激政策后遗症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也是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供给和需求双侧动力源分析,可以判定上海经济已经进入减速通道.要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应对上海经济新常态,就需要找到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把握“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利用上海服务经济高地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四个中心”和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联动发展,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确保上海经济在未来5~10年内处于合理的增长区间.  相似文献   

12.
2023年一季度上海经济平稳运行,并逐渐回归至经济基本面,2023年下半年将进一步向常态化增长水平回归,最终实现全年平稳增长。参照对标地区的复苏态势,在经济运行走出疫情感染周期并实现恢复增长的过程中,供需匹配和双向发力对于经济循环的恢复至关重要,这也是上海把握超跌反弹窗口期、加快经济常态化恢复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国平 《科学发展》2011,(10):12-16
当前上海肩负着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任务。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须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高度化、经济结构合理化、运行质量集约化和发展环境优质化,并呈现出运行阶段的一些主要特征。对上海来说,处理好转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2009,(7):64-72
今年上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经济出现了近二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幅下滑,经济发展由以往回落慢于全国、回升快于全国,转变为滑落大于全国、回升滞后于全国。这一转变显示,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上海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正在逐步减弱,迫切需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基础的新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加快复苏和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前国内资源供给有限,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产品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服务业滞后,我们必须重视经济增长方式如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因此文中在论述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时代如何实现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全世界约有50个国家的人口到2050年将比现在少,其中主要是富国。随着人口的萎缩,GDP的增长将会放慢。因此,政府和企业不希望本国人口下降,但人民并不需要对此担心,因为影响他们经济福利的是人均GDP占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总体看,中国经济仍处于由危机应对向常规增长转型的过程之中,也正在开始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当前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不断调整、退出,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以居民家庭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整为基础的发展方式转型正在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GDP年增长速率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最近,从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均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速正在放缓,以至政府决策机构也调整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把2008年的GDP年增长目标定为8%。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机构最近也都降低了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率的预期。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2014,(8):9-18
从周期规律看,自1978年以来上海经济运行表现为4个发展阶段,从第2个周期开始平均经济增速出现下移,目前下移趋势更为明显.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上海已处于发达经济体行列.从经济结构看,上海产业演化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上海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传统实体经济优势趋向弱化,物量规模的扩张面临极限,全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增长放缓,创新驱动发展仍在徘徊中.对外贸易、金融创新、收入分配格局、财税体制、城乡一体化以及宏观经济统计改革等领域,是上海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连续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让中国造就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尽管对中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有诸多不同看法,有政府财政分权推动说、有低人权推动说,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数量型粗放增长——高投入低效率,投入产出比印度还低,更不说与欧美比较,因此不算是经济奇迹。观点纷纭,这些观点正确与否依赖于其对现实的解释力,并要接受现实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