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地介绍邓小平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并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由此决定其教学应定位在“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格局上,教师的职责在于激活大学生对政治信念追求的热情,诱导他们掌握建立信息所需的知识信息,教会他们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教学内容和方法则要求“浓缩”与“博引”结合,妙用“交互式”、“启发式”、“思辩式”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课堂中,优等生精彩的发言,总能赢得老师的欣赏和喜爱;而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了陪衬那些优等生的“绿叶”,完全体验不到丝毫成功的喜悦。然而,数学课堂毕竟不是优等生的“专利”,身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在这些“绿叶”身上呢?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增加希望,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高华琴 《新天地》2011,(9):151-151
教育是“根雕”的复杂艺术,“爱”是教育的主旋律。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师最根本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学生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够格的社会成员,做够格的国家公民”。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5.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我们看到了什么,什么是有价值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恰恰应该由学生去发现他们看到了什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发表他们自己见解的机会,作为课改实验的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旧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呢?  相似文献   

6.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说倘若“无米”。即使“巧妇”也难为“炊”,可见“米”是多么重要啊。这使我不禁联想到我们高三学生的作文。很多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埋怨高三学习生活紧张没时间看课外书,叫学生作文简直是做无米之炊,他们戏称作文是“榨文”。乍一听,蛮有道理,高三学生确实没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使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也不愿将它投放到他们认为的投资大收益少的课外阅读上,他们总是将这可怜的时间投放到解题上。静思之.不对啊,我们的学生也生活了十八九年,读了十二三年的书,怎么没积累一点材料呢?作文怎么成了无米之炊呢?一定是没用好身边的优质大米。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的职业自尊心和职业荣誉感教师在长期从事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养成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他们为自己能成为教师感到自豪和光荣,他们陶醉于“上课口干舌焦,粉笔当茶饮;下课沤心沥血,阅卷当休息”的清苦生活。他们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校,以校为家;热爱学生,以生为子,望其成才。他们有强烈的职业自尊心和职业荣誉感,不为流言蜚语而自卑,不为物质利益而动摇,过着一种“其人耀耀,我所悠悠”的精神生活,他们重名轻利,珍惜荣誉,他们讲求贡献,以多向国家输送人才为己任。在十年浩劫期间,教师的头上蒙污含垢,被斥为“臭老…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的时候,我做了10年的国语教师,学生都是小我10多岁的高中生。来到日本後,我也幸运地当上了国语教师,不过学生大多是有了孙子孙女的爷爷奶奶们。这些“大学生们”恭恭敬敬地称我“老师”,我亲切地叫他们“某某同学”,很快我们就成了忘年的好朋友。於是有了许多关於他们的故事。我的学生们个个都对中国有著友好的感情,并对中国略通一二。野本隆同学自豪地告诉我他去过8次中国。当有人说打算去欧美旅游时,他却直率地说:“除了中国,我哪儿都不想去。因为中国太迷人了,即使去100次也不会够。”他最钟情的是中国多彩而神秘的石窟…  相似文献   

9.
如何改变呆板的教学关系,进行积极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欣赏情趣,端正和巩固他们对待音乐作品的审美态度,是急切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必要“加强教师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解决“米”的问题.这一观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素材仓库中的“米”十分匮乏.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是老师周末给“我”补课,就是妈妈雨夜送“我”上医院。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不是捡钱包,就是让座位。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一带而过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近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许春蕾 《新天地》2011,(10):204-205
《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乡土美术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帮助学生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2.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关注的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应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绽放学生潜能。师生角色互换.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说他们所想.做他们所愿,课堂也就成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13.
非中文专业“教师口语”课的教学与训练刘静敏“教师口语”课是我校非中文专业低年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教育他们热爱祖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增强语言规范意识;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普通话语音能力,使之掌握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  相似文献   

14.
每到写作时,不少学生咬着笔杆,挖空心思,结果还是老一套。学生由于生活和阅读的积累不多,作文最感苦恼的就是“无米下锅”。因此,只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积累,才能使他们左右逢源,做到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计算机网络能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包括各种内容的图片、乐曲、影像以及好词佳句、范作名篇等,并且能及时地展现出来,极大地方便了作文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写作之前,先收集一些关于作文所需的资料,共建学生信息库,巧过“选材”关。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要注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而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动画片,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来自电视动画片的习作资源,让学生在感兴趣地观看、感兴趣地习作中,逐步掌握习作方法,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把观看动画片和指导习作有机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学生学习和发展得如何,关健还在学生自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学”为“教”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只顾往里面装东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  相似文献   

17.
师爱,是一种高尚、圣洁的感情,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展,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在德育工作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者,只有通过真诚的爱,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教师不仅要讲授科学知识,还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精心地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更要创设特定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还应该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融化于对学生的爱之中,使学生体验到“师爱”的温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批评学生的通告,经常可以听到从教多年的教师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而面对苦口婆心的老师、满脸无奈的家长,受训的学生却依然是满不在乎、无动于衷。这类学生由于他们学习表现差,得不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许,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班级里的“特殊分子”,自惭形秽,自暴自弃,散漫无纪律。这些学生让教师看了头痛,让家长见了伤心。  相似文献   

19.
王永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4):118-11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教是为了不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灵魂,是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的一项重要措施。(1)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教师的唯一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破除对创新和创造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懂得人人都有创新和创造的天赋,创新和创造就在他们的主动学习中,在他们对问题的冥思苦想中,在他们孜孜不倦的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彻底摒弃只注重教知识、教方法、教技能,而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领悟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使学生“体验成功”,他们就会学有劲头。在这里我想谈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有效三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