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1949年前的死亡水平属于高死亡、低寿命阶段。然而这个结论很缺乏足够的证据。为此笔者尽可能搜集了有关的人口死亡、死亡原因资料,力争对1949年之前中国人口死亡状况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1.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1949年之前,由于战争、饥荒和瘟疫的影响,人口死亡率相当高。局部地区的抽样调查资料,如江苏省江阴县小西区1933—34年女性粗死亡率最高可达55.0‰,女性婴儿死亡率最高达402.4‰,是所见报告资料中死亡水平较高的(见表1)。死亡率相对较低的地区也在20‰左右。1.1粗死亡率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本世纪开始到…  相似文献   

2.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常见病和传染病得以控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死亡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中国人口死亡率约为25~33‰,婴  相似文献   

3.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经过1947—1949年的人口激增时期,开始了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人口转变。1947年日本人口的出生率高达34‰;1950年则下降为28‰;至1957年时进而下降到17‰;死亡率则从1950年的10.9‰的低水平进而降低到1957年的8‰。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日本人口便由高出生、高死亡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从  相似文献   

4.
我省人口的增长同生产的发展处在一个严重失调的状态。解放三十多年来,我省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影响了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地方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某些地区还有所下降。因此,解决好我省现阶段的人口问题,不仅有长期的战略意义,而且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一、我省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一)增长速度快。1949年刚解放时,人口是968万,三十年间,净增926万,几乎翻一番,平均年自然增长率为化20.23‰,最高年份竟高达33.9‰。1971  相似文献   

5.
康县的人口状况康县现有总人口186,941人,比1949年增加了56,54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15.90‰下降到1984年的3.57‰,低于全省人口增长水平。从全县和五个乡人口发展状况看,35年总增长50%,年均增长率为1.4%。其中,王坝乡人口总增长48.2%,年均增长率为1.5%,有七年为负增长。类似的情况在大堡、贾安等乡也存在着。普遍表现出死亡率较高,一般都在10‰左右。如1984年的死亡率和自增率:王坝乡为13.4‰。  相似文献   

6.
从“五普”数据看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 2 0 0 0年人口普查有关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数据计算得到的用于衡量人口死亡水平的几个指标显示 ,吉林省总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自建国以来持续降低 ,预期寿命不断增长 ,居民健康水平呈良性发展。但是 ,总人口死亡水平持续降低的同时 ,死亡模式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 ,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妇幼保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吉林省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人口期望寿命大幅度增长。研究这一时期的死亡水平是很有意义的。笔者曾以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吉林省1981年的死亡数据,吉林省1974-1976年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吉林省7市7镇39乡1963年人口死亡数据,吉林省8市16乡镇1958年人口死亡数据为基本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解放以来吉林省人口的死亡情况。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是上述研究结果的摘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死亡模式转变与国家卫生服务利用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国家1993、1998年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变化及与卫生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死亡率呈较稳定下降趋势;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别的人口死亡率、死因构成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中国人口死亡率的继续下降已经不能单靠生活和卫生基本条件改善所发挥的粗放式作用,必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使那些沿用多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的人口转变形势,并能应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这也是降低人口死亡水平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正> 一、人口出生水平的现状和历史发展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汇总结果,吉林省梨树县33个乡镇和梨树农场,1989年共出生人口17,194人,出生率为21.32‰。这个水平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的1954年49.00‰降低了56.50%,比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1964年45.11‰降低52.74%。降低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少有的,它鲜明地反映着梨树县人口出生水平随经济发展和实行计划生育而逐步降低的过程。40多年来的人口发展,经过了“两高、两低”的过程。五十年代前期,由于从长期战争转入和平环境,经济恢复并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生率升高到40.00‰左右,并持续5—6年之久。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出生率逐渐下降。1959—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水平、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2005年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常住居民死亡率为3.05‰,男性死亡率为3.40‰,女性死亡率2.67‰;2000-2005年男性、女性死亡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珠海市各区之间人口死亡率差异逐渐缩小;城市死亡率低于农村死亡率和城乡结合部死亡率;死亡人口成年组中所占比例男性远远高于女性;疾病和意外死亡是珠海市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应加强综合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从1949年到1979年间(除特殊年份外),中国的出生率从36‰下降到17.82‰;死亡率从20‰下降到6.21‰。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幅度更大。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们走完了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人口转变路程。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人口转变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正> 婴儿死亡率的动态变化是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卫生的发展水平互相制约的;研究不同经济、文化、卫生模式的婴儿死亡率的分布与趋势,是研究婴儿死亡率变化规律,也是制订卫生保健服务计划、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依据。解放前,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各种传染病频频发生,每年夺走大批生命,婴儿死亡率高得惊人。据估计,191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约为400‰左右。1949年北京市婴儿死亡率约为117.6‰,我国农村婴儿死亡率约为200‰左右。农村流传的“生一窝,埋一坡”,就是对新生儿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医疗保健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口死亡率已从1948年的15.3‰降至1991年的5.09‰,人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1991年的74.7岁.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比重也正在逐步增加,人口构成正在趋向老龄化。1991年广州市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分省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早在50年代;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就开始迅速下降,并在此后持续下降。到70年代后期,大部分年龄的分年龄死亡率都有明显的降低。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低死亡率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5.
降低外来人口婴儿死亡率刻不容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上海市1998年外来人口婴儿死亡数440人,死亡率为22.90‰,常住人口婴儿死亡数是372人,死亡率为6 03‰。外来人口婴儿死亡率是上海常住人口的3.80倍,相当于上海六十年代初的水平。外来人口婴儿死亡占外来人口总死亡的21.98%,是外来人口的主要死亡人群。降低外来人口婴儿死亡率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死亡率的高低不仅是这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人口自然变动指标,而且也是衡量和评价其居民健康状况、福利水平及社会经济和卫生进步等方面的客观尺度。反过来社会生活条件,尤其是社会经济状况优劣,也会给死亡造成不同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人口死亡率的不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省市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将导致其人口死亡的不同。探讨不同地区影响人口死亡率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制定未来各地区降低死亡率的措…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从七十年代初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工作。十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人口的增长已由盲目状态逐惭转变为有计划的状态。人口出生率由1973年的27.93‰,下降到1985年的17.80‰。同一时期,死亡率由7.04‰下降到8.5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89‰下降到11.2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明显延长,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按1970年生育水平计算,在最近十六年中,全国累计少生约两亿人口。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已  相似文献   

18.
解放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各种急、烈性传染病、地方病泛滥丛生的状况也有了极大的改观,死亡率下降。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死亡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各少数民族在80年代初期的死亡水平、规律、特征以及各民族间死亡的异同情况,同时以此反映各民族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吉林省少生了1000多万人,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2007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2730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随着中央《决定》的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人口计生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之一。本文根据香港1946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关死亡率的资料,对死亡率变化的基本情况、死亡率的性别年龄差异、以及死亡原因,作一初步分析。一、死亡率的下降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香港人口死亡率高,而且波动大,死亡率变动于37‰~26‰之间。这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背景的反映。战后,死亡率迅速下降,1961年达到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