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动+数量”和“数量+动”构式同为现代汉语动量的表达方式,但两者的地位和功能并非等值,“动+数量”构式是动量的基本表达方式,其表述功能单一,一般只位于句末表述动作的客观量,而“数量+动”构式则是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有标记性表达,具有凸显动作情状、表达主观量以及充当句子话题焦点和次话题的功能。汉语动量语序的历时选择过程是造成“动+数量’’和“数量+动”构式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大多数动量词产生于"动+数"式,少数动量词产生于"数+动"式;能够进入前一种格式并发展成为动量词的词,在语义上必须与需要计量的动词紧密相关:包括近义关系、概括动作过程或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等;后一种格式中的动词发展成为动量词的必要条件是:它与另一动词同时受一个数词修饰(即"数+V1V2"),且该句义主要由动词V2承担。汉语动量词产生的动因是受名量表示法的影响。文章最后还对动量词为什么首先产生于"动+数"式,且为什么大多数动量词都产生于这一表示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左传》的“吾子”“夫子”和“数词+子”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子”“夫子”“数词+子”都是与称谓词“子”有关的结构,对它们的考察有助于得到对“子”的性质、特点的更为完整、清晰的认识。从《左传》(并结合其他材料)看,“吾子”是“子”的派生结构,专用于对称,它兼含礼貌与亲昵,主要用于平等身份者之间;“夫子”专用于他称,主要用于下称上,是一种尊称;“数词+子”的结构一般用于称平等身份者,可表对称也可表他称,这说明“子”仍是名词,不是代词。  相似文献   

4.
在线性序列“数词‘一’+动词‘面’和“数词‘一’+量词‘面’”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产生了副词“一面”,相当于“径直、直接”;后来演变出时间副词,相当于“立即、马上”。由于两者与时间范畴都有关,语义上出现了交叉。随着“立即”、“马上”的出现,时间副词“一面”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数名结构即"两父子、三姐妹"之类的"数词+关系名词"的结构,这不同于一般的量词隐省。从个体量词的特点和该结构中的关系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该结构中缺位的是个体量词,缺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者在语义上的不相容性,并进而考察该结构数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动量词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汉语中没有动量词,表动作的量,通常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不用单位词,表示今天“数量+动”形式的是“数+动”形式。动量词产生于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时期,稳固于元、明、清时期。动量词的产生对汉语史是一件大事,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数词和名词之间需要一个特殊的补充成分---量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组成了Num+CL+N的结构。量词作为一个特殊的功能性成分在学界受到了普遍关注,对量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为探索汉藏语系的特点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深入探讨量词语言使用者认知其范畴化过程。本文一方面从量词短语结构的变化和语义的演变来论述汉语中量词的语法化现象;另一方面,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汉语中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问题。  相似文献   

8.
量词是汉语名词数量结构中的必需成分。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量词的属性和功能以及语法化等问题,对于量词的产生及数量结构变化关注不够。量词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有内在的语言基础以及外在的认知条件。研究表明量词是在受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产生与发展的。可数名词数量结构首先受到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的类推作用产生了"名词-数词-名词"的序列构造,进而右侧名词逐渐由左侧名词同范畴的名词取代。由于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变为"数词-单位词-名词",在类推作用下,可数名词数量结构也演变为"数词-名词1-名词2"序列构造。在新的序列构造中,中间的名词经过语义虚化后,最终发展成为量词。  相似文献   

9.
先秦否定句中“否+代宾+动”结构的语法特点韩学重先秦汉语否定句中,当动词宾语为代词时,就产生了特殊的语法现象,即“否+动+代宾”结构与“否+代宾+动”结构两种不同的语序同时并存。关于这些问题,以前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两种语序的差别性及其语法特点。这两...  相似文献   

10.
由一般数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结构一般不能重叠,除非是作状语才能重叠.但是“数词‘一’与量词相结合的数量短语”一般都可以重叠,而且重叠之后有了多种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数词‘一’与量词相结合的数量短语重叠有很多种重叠式,其中使用得最多的是“一AA”式和“一A一A”式.文章从诸多视角来探讨这两种重叠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V双+N单”的性质及表示偏正关系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V N”的组合可以表示动宾关系,也可以表示偏正关系,但前者是一种优势选择。可是当“V”和“N”进入“2 1”的韵律模式中后,就具备了表示偏正关系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 一 量/动"对举格式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中的两种固定格式"左一 量/动,右一 量/动","东一 量/动,西一 量/动"从表里值进行了验察,指出了它们的语法结构、语义类型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动词重叠并不是动量组合,它与动量补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也分析了造成人们对动词重叠形式认识差异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很清楚,动词重叠后,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没有明显的标记,造成分辨上的困难;从主观上讲,人们所持的标准不同而导致认识上的不同。最后,在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将动词重叠划分为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动词+到"的类型及其性质的认定,在语法界存在着争议。本文认为它是一种处于"中间态"的语法现象,是介于词与短语之间的"中介物",并表现出一种由短语向词转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往往偏重于其表层结构,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于留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其深层含义,而是机械地模仿和套用,因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事实上,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一个是表层一个是深层,两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要想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就必须了解其深层的含义。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中“动+补+宾”这一复杂的结构为例,阐述了在教学中引入语义分析法的必要性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先秦部分典籍,对“名(代)+所+动”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尔所生”即“尔之所生”;“尔”不是“所生”的定语,而是“生”的前置宾语。“所”用在“宾+之”之后,动词谓语“生”之前,使“尔之生”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使整个词组成为“宾(之)+所+动”式的“所”字词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学习文件"、"出租汽车"等"V双+N双"式结构.这是多义结构,既可以分析为动宾结构又可以分析为偏正结构.文章用成分配置理论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动词支配范围的概念并归纳了"V双+N双"式结构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程度;(5)"V到O"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这个结论与刘子瑜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前三点是一致的,第四点与第五点次序颠倒。  相似文献   

19.
运用句法学、语义学相关理论探讨作为准成事标记的"V出"与成事成分的搭配及其同现动词的情况,并与典型成事标记"V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准成事标记"V出"与成事的搭配能力相当强,可以与制成成事、认选成事、形成成事、自成成事四类成事搭配,但"出"都不是强制性语法标志,而典型成事标记"V成"则可与制成成事、变成成事两类结果性最强、最具原型性的成事搭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