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家国天下"的观念在孟子的时代已经非常流行,文章以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古代社会"家"、"国"功能的一体化,而<诗经>、<尚书>等早期经典则明确记录并十分推崇此种观念.儒家所主张的"家""国"一体的理想状态,乃是<诗经>中的"民之父母",以及<尚书>等典籍中的"作民父母"者所能达到的水准.在仔细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民之父母"这一思想和古代社会机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典之间对于这一思想的共同重视.文章亦对现代学者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作了分析和回应.  相似文献   

2.
公元5-6世纪的南朝齐、梁时代,是大动乱中相对平静的时代.在思想文化上,历经魏晋以来的玄学思辨和佛教东传,乱世中人们对自身以及宇宙的思考逐渐成熟,作为"不朽之盛事"的文艺,也达到了理论思辨的顶峰,此际可谓名家辈出.齐明帝建武三、四年(496-497)间,刘勰<文心雕龙>定稿;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钟嵘<诗品>写成;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3),谢赫<古画品录>横空出世.这三部书,不仅代表了齐、梁时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3.
该文考察了王国维从<文学小言>到<人间词话>再到<人间词话选>中关于"三种境界"说的历史演变,辨明他对言说对象不断调整和拓展的过程.在对王国维所引3首词原词词心词境考索的基础上,揭示它从渐修以至顿悟的逻辑关系和立足于诗人人格锻造的人文精神实质.由"三种境界"的理论内涵,可以贯通王国维构建的境界体系."三种境界"说的形成不仅与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思想有关,而且它以文学话语来建立人文理论的方式,也与王国维特殊的个人"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自由个性学说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最终归宿,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马克思自由个性学说的提出,对这一思想的正确理解,以及这一思想实现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价值与意义几个维度分析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学思并重型"教学理论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长期以来,这门课的教学停留在"教师不断地教,学生不停地记"这样一种典型的"记诵型"教学模式阶段,面对这样一种现状,考虑到社会呼唤"思辨型"人才的客观实际,我们开始尝试一种"学思并重型"的教学理论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王佐良的<一个中国诗人>为整个穆旦研究定下基调,到穆旦的<饥饿的中国>标志着穆旦创作走向"世界","景观诗歌"视野中的穆旦,其主题词显然是"中国";"中国"的存在以及它的被凸显,标示着穆旦诗歌意义被争夺的焦点所在.穆旦提供的一种"景观诗歌","可译性"是其重要特点,我们应当由此进一步探讨"景观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史"的意义,并由此考察穆旦诗歌中备受争议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过渡期著作,既要看到它的变革功绩,也要看到它的理论局限.马克思世界观和美学观成熟期的拐点主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作马克思哲学和美学"诞生地",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开端",有失妥当.模糊马克思的思想"早期"和"成熟期"界限,容易将其美学观变成人本主义.应当坚持走与实际结合的科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相似文献   

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马克思恩格斯以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为文本结构,以反讽为主要修辞风格,对"世界历史"概念作了实践的批判性改造."世界历史"是经由施蒂纳中介而来的意识形态语言,它颠倒反映着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与之相对,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基础重构的"世界历史"概念,客观地揭示了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发现.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念,又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在以下的三个方面对早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为早期海德格尔显示了一种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可能性;其次,为早期海德格尔前理论地探讨"存在"问题指出了方向;另外,为早期海德格尔显明了一种"流动的存在"和言说它的方式.然而,1927年<存在与时间>的问世,却从根本上表征着海德格尔的思想与胡塞尔的思想已经开始分道扬镳.对于这一颇具震撼力的"哲学事件",西方学界当时的大多数看法是海德格尔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哲学革命",在我国的"海学研究"领域,很多学者也大致持有同样的观点,故而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影响变得晦暗不明了.应该重提和重视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重要影响,以期明晓一种学术思想的"知识谱系"是如何相互关联而又各自保留其"自足性"的.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珠英学士"因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的修撰而得名.在近四年中,"珠英学士"于修书之余,"日夕谈论,赋诗聚会",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唱和赋诗、研讨诗艺的大好机会,从而形成初唐后期规模最大的一个宫廷诗人群体.作为一部当代诗选,<珠英学士集>是研究初唐宫廷诗坛状况与诗风流变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珠英学士"诗歌活动和<珠英学士集>的考察,会使我们对诗歌声律化进程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僧肇之<肇论>一书的编排结构历来颇有争议,而所有这些争议的根据乃是基于对<肇论>的逻辑结构的不同把握.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肇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解读,或许才能真正理解僧肇在<肇论>中所展现的思辨深度,从而也必将使我们赢得一个解读<肇论>的新的角度和新的思考方式.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将在僧肇的佛学思想系统内呈现为对"同一与差异"这一逻辑思想的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4.
从哥德尔定理看禅宗的元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分析哥德尔定理及其逻辑思想出发,来探讨中国禅宗中所蕴涵的元逻辑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在<金刚经>、<坛经>及众多禅宗语录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双遣双非证悟方法论思想.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它反映其实就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哥德尔定理"的思想蕴涵.在当代西方科学界已经开始关注禅宗思想的科学阐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珍惜历代禅师留下的十分宝贵的智慧财富,并借此来反思当代逻辑学,乃至科学方法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来解读和评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文章首先讨论了柏拉图在"洞穴理论"中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对于理解和评价<小城畸人>有怎样的帮助,然后论述柏拉图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如何在<小城畸人>中得以重现的.最后,文章分析了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在创作目的上与"洞穴理论"存在的差异,并通过这种差异探讨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古炉>承续了贾平凹创作长篇小说时一贯使用的朴素简单的写实方法,以狗尿苔孩子的叙述视角、细碎的生活琐事、结构的对比来观察、描摹、凸显文革时期农村人性的某种变异,呈现出一种"平平常常只是真"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7.
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观念的形成绝不是一种事先谋划好的、先在的"构想"或"计划",它应当在一种历史发生学的意义上被重新确认.通过对列宁"伯尔尼笔记"的研究,我们发现列宁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两次逻辑飞跃:第一次转变标志着整体理解框架的转换,第二次的认识转变是在新的理论中获得唯物辩证法真谛并将之进行创造性发展的过程.由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列宁对辩证法总体结构的把握也随之转换,从而突现出一个崭新的辩证法理论视界,即客观的、现实的实践辩证法.列宁最终领会了人的能动的、客观的实践辩证法在人与对象的关系和外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达及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呈现的哲学新视界的深层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8.
"用多元主义代替主观主义"——傅斯年最后的思想遗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是傅斯年临终前撰写的一篇短论,是他总结一生学术思想所得的最后主张.在<发刊词>中,他依然坚持"客观"的追求,但是却放弃了"客观主义"的提法,倡导"用多元主义代替主观主义".这可以说是傅斯年最后的思想遗嘱.遗嘱中对其早年思想所作的补充、修正和完善,使我们对其早年的一些偏激议论有了一种同情的了解,而其"多元"主张不仅透露出现代史学不同方法路径多元整合的端倪,而且也意味着傅斯年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其学术理念和政治理念的会通合一.傅斯年以特殊的方式和一生不懈的探索追求,诠释了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两大传统间的内在关联,其意义和价值已超越学术领域,具有更广泛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所阐述的民主政治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有关社区的思想.托克维尔从社区的要素来考察美国民主,特别是从美国社会的"乡镇精神"这种社区意识中寻找美国民主的真谛.托克维尔政治理论的社区思想具有高度的科学预见性、现代社区精神以及市民社会等特征,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施蒂纳"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理清这个问题有利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命题.该命题所含的内在的理论张力(个人自由与一切人的自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由)是巨大的,并内在地包容了"经验性"和"超验性"、"形而上"和"历史性"之几重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