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青年》栏目设置具有互动性,2卷1号《通告》新辟"读者论坛",是"通信"的延伸,以给"读者"足够的"言论空间"。《新青年》发动批孔和文学革命之后的第3卷,该栏目成为具有独立性和影响力的栏目,进入"言说"最为活跃的时期。对文学革命和批孔的不同意见文章均有发表,刊发对孔子"纲常之说"形成追根朔源的《我之孔道观》,使常乃惠成为《新青年》重点作者。《新青年》4卷"言论方式"发生变化,"读者论坛"仍然起到特殊作用,《文学革新申义》的发表不仅推出了傅斯年,对认识胡适倡导的文学变革也具有特殊意义。6卷"读者论坛"有所振作,6卷4号为这一栏目画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2.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1915年创刊的《青年杂志》(1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研究《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关系到如何划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段,如何理解《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内容结构、历史贡献等一系列问题。以传播主体、传播条件、传播目的为标准可以判定八卷一号是起点。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革命”在《新青年》杂志酝酿、萌发、壮大,并最终取得胜利,得益于其强大的传媒鼓动和社会召集作用。它具体表现在:巧妙的编辑策略引发了“文学革命”的话题;文艺栏与编读互动栏目的成功设置推进了文学创作实践;独特的运作机制与营销模式有效地扩大了“文学革命”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也是鲁迅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的作品。它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号上。  相似文献   

6.
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本《辞源》〔四卷本〕第2册第1435页《晁公武》条下说:“守营州时,撰《郡斋读书志》,二十卷。”(亦见该馆1988年7月版《辞源》合订本第776页)按:“营州”误,应是“荣州”。清同治三年(1864)版《嘉定府志》卷46《艺文志》所收《晁氏读书志二十卷》条下说:“晁公武撰。”又引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公武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绍兴二十一年,守荣州,日夕校雠,每终篇,辄论其大旨,所发明有足观者。”又同书卷21《职官志》:“晁公武,钜野人。绍兴中,荣州刺史。”又32卷《…  相似文献   

7.
申由 《金陵瞭望》2005,(10):8-8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发行。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其“社告”宣布了办刊宗旨:“国势陵夷,道哀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自第二卷(1916年9月出刊)起,改名《新青年》,遂成了五四时期反封建和鼓吹民主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刊物。《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创刊号首篇是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条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10.
自一九五四年以来,我国出版部门先后影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或党员主编的报刊数十种,其中属于党的成立和一战时期的有十六种。现将这十六种报刊的出版情况和内容简介如下: (一)《新青年》(月刊)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陈独秀主办。李大钊同志曾任该刊编辑,又是主要撰稿人之一。《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主张废除文言文,改用白话文,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刊物。十月革命后,该刊反映了当时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倾向,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一九二○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决定把《新青年》作为发起组的公开宣传刊物,故从第八卷第一期起,该刊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者指导之下的刊物,经常介绍马克思学说,并辟有“俄罗斯研究”专栏。月刊共出了九卷,每卷六期,至一九二二年七月一日休刊,月刊影印版共九册。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由 “普通刊物”发展为全国的“金字招牌”,与读者密不可分。《新青年》同人对“新青年”的营造,使其影响从上海、北京等中心场域扩展至全国,促进了《新青年》的大众化,引起了地方的再阐释与回响。通过《新青年》同人与读者之间构建的社会交往网络,《新青年》在读者的阅读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革命”“反孔”“马克思主义”等概念在青年中的传播,促进了“青年”意识的觉醒,进而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群体——“五四青年”。《新青年》与读者之间的社会交往建构了新型的“阅读大众”,构成时代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在《新青年》上,陈独秀与康有为就孔教问题展开思想论争,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史事件。陈独秀与康有为共同享有"国民"的思想平台,两人都是就对方省略搁置的论域大加发挥,表面上看两相对峙,究其实质竟似两相补充。陈独秀及《青年杂志》并未从一开始就把康有为和孔教作为论辩对手,至袁世凯这一头号敌人逝去、康有为派又强势推动孔教第二次国教化运动之际,《新青年》第二卷才将矛头对准康氏,并咬定孔教与帝制有因缘这一政治语言展开了攻伐。对照康有为的文章言论,可知陈独秀实际上大体接受了康氏救国基础在国民个体道德修养的观点,并有所补充。康、陈冲突,理论之本底端在个人独立主义与儒教"亲亲"伦理的摩擦。随着宪法会议"孔教定国教案"失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到第三卷第三号上,对孔教的讨论朝多元化方向敞开。然而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排击孔教再趋严厉,并终其一生将康有为及"孔教"之名定在"复辟"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3.
早在五四前夕,人力车夫的形象就被一些作家和诗人所关注,并把他们带进自己的作品。一九一八年一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的白话新诗中,就有胡适和沈尹默同以《人力车夫》为题的两首描写人力车夫苦难生活的新诗。此后,以表现人力车夫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刘半农的新诗《车毯》(《新青年》四卷二号)、周恩来的新诗《死人的享福》(《觉悟》创刊号)、陈绵的短剧《人力车夫》(《新青年》七卷五号)、汪敬熙的小说《雪夜》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①的创办为标志拉开了帷幕。先进的思想家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大旗,向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营垒发动进攻。他们运用理性主义的思想武器,剖析审查中国几千年封建时期的文化遗产,分析研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学说,探讨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他们提倡的理性主义,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学术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借鉴。因此,深入研究五四时期的理性主义,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民主与科学的精髓:理性主义在《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宣言中,先进的思想家曾经坦率而郑重的宣布,《新青年》杂志的宗旨是“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反对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15.
《新青年》倡导的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存在着“无心插柳”和“有心栽花”的双重悖论。前者在与读者互动的张力中走向深入;后者在与读者互动的统合中形成合力场并由此扩延。在胡适的加盟及其“不谈政治”的坚守下,《新青年》将文学的“改良”与“革命”作为切口登上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的舞台,而古文大家林纾被读者化后,与《新青年》形成的张力以及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更是让文学革命取得意外收获。同时,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的《新青年》同仁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想谱系,在其影响下的读者也有着“政治”与“学术”的不同路径选择。《新青年》引领的新文化运动呈现出的多面性、复杂性与开放性给读者的自我发展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20世纪的中国为之焕然的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阅读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以历史演变来看,《新青年》呈现出多重奏、多面相的历史态,其中所刊广告的编辑也存在着嬗变,并表现出独特的路向。《新青年》的广告编辑大致分为群益时代的商业平台广告时期、“同仁”杂志广告与政党倾向并存时期、完全政党化的“同志”广告时期三个阶段。在广告编辑的形式上,群益时代形成的北京编辑部与上海发行部二元结构,发行部掌控着广告权;“同仁”杂志广告时期《新青年》也分编辑部和发行部,但都在上海,编辑部负责广告;“同志”杂志时期,编辑部则承担着编辑广告权。从《新青年》的广告编辑实务中,可以索隐其背后的商业关系、文化互动和政治宣传等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说“淡”     
说“淡”李戎“淡”是一种美的境界,是一种品位极高的美。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需先生在台湾出版的《国文天地》杂志第六卷第八期的《荣趣》一文中说:“我喜欢淡:譬如淡蓝的天,淡绿的湖,淡泊的陶诗,淡如水的交往。记得弘一法师为广安法师写过一幅字日;‘世法唯恐不浓,...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故乡》,一九二一年一月写成,同年五月一日《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于是新文学园地里又开放了一朵色泽鲜艳、芬芳馥郁的奇葩。 最早对此文给以高度评价的是茅盾。他在《故乡》问世的这一年就发表了一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热情洋溢地指出:“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  相似文献   

19.
△笫一个纯文学刊物:一九二一年从第十二卷起由茅盾主编的改革后的《小说月报》。△第一个社会科学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提出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话剧本:一九一九年胡适发表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600页“女仙外史”条载:“《女仙外史》清代长篇小说。作者吕兆,字文熊,号逸日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中作者“吕兆”应为“吕熊”;“字文熊”应为“字文兆”;“号逸日叟”应为“号逸田叟”。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女仙外史”条载,《女仙外史》为“清吕熊撰,署‘古稀逸田叟’,熊字文兆,《在园杂志》云吴人。”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1985年10月版第1387页“吕熊”条:“吕熊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