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人力资源 ,第一资源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 ,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今 ,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切竞争 ,都是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性资源 ,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充分的利用 ,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 ,是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起点和归宿 ,是强国之路和富国之本 ,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的人口总数已达 13亿多 ,居世界首位 ,占世界总人口的 1/5以上。其中 ,到 2 0 0 0年 ,中国的劳动人口就达到…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概念1.“东欧方式”。它是指80年代末发生巨变以后的东欧各国在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方式。尽管有多种细微差别,我们必须注意这一方式在各国推行时的总的相似性:首先是被称为“休克疗法”的一揽子激进经济变革措施,包括它的内容和成效;其次是剧烈迅猛市场化的政治前提,包括各种政治力量的力量消长和面向西方的“回归欧洲”纲领的确  相似文献   

3.
现代行政是法治行政。法治行政或称依法行政,它意味着行政权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其目的是以法的合理性遏制行政的恣意。契约自身的功能使其适合变化了的政府角色。契约在行政法的引入,体现了世界的潮流和权利本位的需要。行政法契约化并不必然地要求所有的行政行为均要采用契约的形式,只是说契约为行政行为提供了一种模式,或者路径。行政契约顺应了现代社会现实的变化,满足了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需要。它既实现了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又不破坏经济活动本身的秩序,无疑成为当代各国政府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历程,不得不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当今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充分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契约化与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整合机制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代社会中 ,国家的义理性首先来自于公民的普遍支持 ,这便需要国家和公民之间能有长期而稳定的合作。社会契约正是国家和公民合作以及保证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一  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一个由传统的非法治向近现代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当然 ,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环境的差异 ,有的国家 (西方某些发达国家 )已经实现了这种转化 ,而有的国家至今尚未实现这种转化。即使是已经实现了法治社会的国家 ,也是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旷日持久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契约在西方曾经是启蒙和革命的圣经…  相似文献   

6.
一、重视农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80%的人口是农民.农村最落后,最需要发展.人口多,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不管天下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一是国外市场不可能提供这么多农产品;二是中国本身也没有这么大的支付能力和运输能力;三是国际农产品市场往往是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的工具,不立足于自己解决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就会受制于人.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如果80%的农村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要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可见,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情况如何,首先要看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7.
建设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加强法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特别强调竞争,通过竞争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技术,占领更大的市场,实现杜会资源合理配置。然而这种竞争是依法的竞争,必须由法律的力量加以规范和调整,以保证竞争主体地位平等、竞争手段公平正当,并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同时市场经济的某些弱点和消极方面,如它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控制和发展杜会公共事业等方面,作用往往不明显甚至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加强以法制为主要手段之一的宏观调控。另外在国际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规则和国…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社会之根本性和谐——基于公共管理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市场与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三种基本构成力量,三者各有其运行机制.三种力量都需要有效约束;三种力量之间与三种机制之间的良性交集、互动与制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建构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必须实现这三种社会构成力量之间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这四个维度之和谐中,社会基本构成的三种力量与社会运行的三种机制--即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的根本性和谐,其关系的异化失衡必定会阻滞经济发展、危及社会稳定.致使社会陷入崩溃.只有这一根本性和谐得到有效推进,其它层面的和谐才有可能较好地实现和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探讨今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必要回顾以往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实践的轨迹。对于乡村人口依然占大多数的中国,更需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从城乡社会整合的角度讨论社会保障问题。文章比较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论述了后一类国家特别是中国社会保护体系的形成及历史作用,同时对于这一体系在经济转型前的运作特点及存在的隐患作出评析。文末,作者对于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安全网的构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比如,这一安全网必须保留灵活性,做到既能保护社会,又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社会保障项目的设计应有利于劳动力流动并促进二元经济的整合,等等  相似文献   

10.
试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契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来。契约现象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重视研究现实生活中契约现象时,自然涉及到怎样理解和评价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这一问题。无可非议,近代西方的契约理论将国家的产生视为契约的产物,这种学说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它歪曲了国家产生的真实起源和本质。但过去我们过多地从这个方面分析问题,而对这种理论蕴含着的其他方面深刻的历史进步性则谈论得较少,我们有必要在这方面做些探索。一、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透视追溯近代西方…  相似文献   

11.
社会契约理念是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代社会契约作为一种方法论被一些政治哲学家所运用,但在19世纪前的欧洲,社会契约是被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事实加以确认的。这种被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事实的社会契约,其理念有其自我生成、演化与嬗变的历史建构过程。大致先后经历了古希腊晚期形成的针对社会个体的“原子契约”理念、中世纪时期形成的针对社会不同主体的“多重契约”理念、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关于政治国家合法性解释的社会契约理念,以及在康德的哲学中关于政治合法性与道德自律性相统一的社会契约理念四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的既得力量,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人们从事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主体的特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推动下,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它就必然会以强大的力量、稳定的倾向促使社会道德按照经济关系的要求(实质上  相似文献   

13.
政府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重要目标。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现代法律是对契约关系的确认。鉴于传统的管制行政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因而必须改革现代政府。鉴于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竞争经济和法治经济,政府改革的目标应确定为有限政府、中立政府和法治政府。在契约文明的视野下,政府的建设和文明程度就表现在政府对有限政府、中立政府和法治政府承载的程度上。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98-202
在就业信息畅通发达的新时代,员工离职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然合理的人才流动是社会竞争的产物,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过高的员工离职率对社会和企业会产生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损失,特别是80后和90后一批新生代员工的频繁流动和高离职率,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挑战。实证研究发现: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契约中的三个维度——物质激励、发展机会、环境支持,均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企业要赢得员工的忠诚,建立与员工之间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从而降低员工离职率,必须重视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合理的薪酬体制,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注重员工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当前世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不平等现象,呼吁采取大规模的系统性变革。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一份新的生态社会契约,建立一个以公正、平等和可持续发展为愿景的新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有三个关键支柱:替代性经济方法,依据公平的财政契约制定转型性社会政策,重构多边主义、加强团结。要实现这种转型性变革,需要重新调整现行的权力结构,创建新的联盟,并共同创立新的生态社会契约,以实现气候正义和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6.
再思贫困:赋权与公民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试图改造我们关于“结构性”贫困──论其为北方的或南方的──的思想。本文首先考察贫困一词的语义──我们是怎样谈论它的,而这些谈论又怎样透露出我们的话语所根据的种种假设和意识形态──然后提出了一种“赋权模型”。这个模型着重家庭经济及其为谋生生产所需要的资源。作者认为,家庭经济乃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经济和以货币交易为基础的交换经济这二者的整合,指出了8种社会权力基础或者说生活资源。但全凭各家各户自己努力,巨大的贫困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除了以地方上和居民体为基础的努力之外,尤其需要国家大力参与,这才能解决所有那些被排斥于全球积累过程之外的人们对资源的巨大需求。本文末节提出一种社会契约将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定一整套新的条款。这个契约的目的是要把行将就木的凯恩斯福利国家取而代之。但其实现则有待于从市民社会本身产生的政治行动。  相似文献   

17.
目前,经济学界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价格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杠杆,国家可以通过这一调控工具间接调节微观企业的经济运行,把握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这种观点注意了以往国家直接规定价格,制约商品经济发展的弊端,力图摆脱过于僵硬的价格管理体制,促使价格比较灵活地调节经济运行。但它也唯恐灵活的价格导致市场时常发生波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种不稳定因素,因此,它强调必须把价格的最终控制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相似文献   

18.
国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社会分裂为阶级并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为了使“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相似文献   

19.
田振洪 《东南学术》2012,(4):143-154
在唐代社会,契约是调整民间普通民众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官府对契约虽有一定的立法,但民间社会在契约的订立、形式、履行等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本文通过选取当时民间借贷契约违约责任作为考察的视角,分析认为:民间规则与国家法律的精神基本保持一致,但两者也有冲突和矛盾的一面,与此同时,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构建传统唐代基层社会的契约秩序。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实施后,欧元区各参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不再由各国自己决定,而是由欧洲中央银行这个超国家机构决定。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不仅是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一次质的飞跃,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创新。欧洲中央银行不仅要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及日常运行来协调欧洲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同时还将承受各种政治力量、国家利益等多方面的压力。欧洲货币联盟的稳定和欧洲经济的复苏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解决是不大现实的,各国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加强经济政治合作,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