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何有效针对青少年自杀行为进行危机干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遗书内容的分析能帮助人们分析、了解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我国青少年自杀遗书中所列举出的自杀原因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冲突、家庭关系不协调、人际关系不良等外部因素。针对这些原因,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自杀现象。  相似文献   

2.
论“过日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作者在自杀研究中的理论思考。作者在对自杀的田野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自杀现象与西方理论所描述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西方的自杀学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套人性观和生命观之上。为了找到能解释中国自杀问题的理论框架,笔者使用了中国的日常语言"过日子"一词。按照"过日子"的概念,人的生活状态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每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处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人生的幸福取决于家庭生活,而家庭的基本构成是人、财产、礼仪。那么,人的基本生活过程,就是如何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自杀往往是家庭生活中的权力平衡导致的不公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自杀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的50年里,自杀率上升了60%,全球每天平均有3000人自杀。几乎在所有国家,自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很多国家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自杀率最高。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我国老年自杀问题也日趋突出,老年人群体已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几年前就已公布并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占所有自杀者比例的36%。据2004年卫生部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4.
自杀已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行为不仅对自杀者及其亲朋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对自杀危机的预防和积极干预不容忽视。对自杀危机的干预,可以采取普及精神医学知识、进行心理咨询、建立社区危机干预中心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但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现象却在高校中一直存在,甚至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筛查程序,并提出了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杀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毁灭性问题.人格障碍和情绪失调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低是导致自杀的又一原因.本文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提出预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日,许多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学生自杀的事件。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有很多种解释。但是,从本质上说,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他们放弃了生活的希望,这个内容值得我们深思。尽管自杀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它是不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找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而且还要对大学生自杀进行有效的干预,引导他们珍视生命,爱护生命,正确的看待生活。  相似文献   

8.
保险法中自杀免责条款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而在实践理赔过程中,被保险人自杀成了保险人免责的挡箭牌,自杀被保险人一律拒之于理赔之门外。从法理上说.被保险人自杀是否一律成为保险人的免责事由以及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自杀应否承担保险责任,本文拟围绕这两个问题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四川灾区灾民自杀事件。心理干预专家诊断说。他们患了典型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即媒体上常提到的PTSD。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专家们心理干预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在灾民中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0.
传统自杀学大体有两个基本模式:社会学的与精神医学的。依照涂尔干确立的基本框架,社会学家往往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理解自杀率的增加,精神医学家则喜欢从抑郁症的角度谈论自杀。但对于当代中国的自杀现象,这两个基本模式都不适用。在自杀率比较高的地方,我们看不到社会整合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而且相当多的自杀者并没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人们既不会从社会整合的角度,也不会从抑郁症的角度来理解自杀。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首先要超越上述两个模式,从问题本身出发。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十年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试图通过对近十年来(1993~2003年)发表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等主要青少年研究刊物上的有关"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文章的综合归纳,考察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自杀现象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自杀意念率较高、明显的性别与地域差异、低龄化趋向、易受感染性、冲动性、原因的阶段性是其特点。导致青少年自杀有认知偏差、青春期内在冲突、不良个性特征与心理疾病等个体原因,有家庭结构残缺、关系不融洽及教养方式不当等家庭因素,有学业压力、教师素质、同伴影响的学校因素,同时与社会文化、现代传媒不良影响有关。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包括:倡导生命教育及形成预防机制以预防,采用区分对待、安抚陪伴、初次评估及支持系统的建构以干预。  相似文献   

13.
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自杀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基于社会纷繁复杂的特征,不光有自杀者个人实施自杀,其他自杀参与者自杀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对自杀参与行为作出法律界定并且研究其是否具有可罚性。先对自杀参与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再探讨不同种类的自杀参与行为是否具有可罚性,且对具有可罚性的自杀参与行为的刑事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4.
该文章以近期兰州某中学生自杀事件为例,结合中外学者对自杀的研究,总结分析自杀的类型,以及对本地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探索青少年自杀现象的根本原因,面对青少年自杀事件时,如何从根源解决问题,最终缓解青少年的自杀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介绍,自杀位居中国死亡原因排序第五位。在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最大死因。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自杀率。因此,了解一些有关自杀的预防和救助工作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研究自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对预防大学生自杀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剖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因穷至卑”和“因穷自杀”现象不明显;不同原因自杀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情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个人心理障碍”、“家庭原因”和“生理健康”5类。自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自杀意念的发生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自杀的社会原因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自杀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50%~70%左右,自杀的平均年龄仅22.5岁①.国外将青少年自杀的现象称为"黑发人"的自杀.目前中国"黑发人"的自杀率有所增高,且有低龄化趋势.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中国青少年自杀意念阳性率也很高.而且各地的心理咨询报告和心理测验结果表明,有潜在自杀可能性的青少年还大有人在.积极关注青少年自杀\研究自杀的成因,其终极目标不仅在于减少和避免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在于促进青少年的心身健康成长,形成青少年良好的生命意识,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印度每30分钟就有一个农民自杀。1995-2009年间,印度有241679名农民自杀。农民现在变成了印度最高危的职业,为什么会这样?一个"事先张扬"的自杀事件印度电影《自杀现场直播》(Peepli Live)讲述了一个卑微小人物因自杀卷入政治和媒体漩涡的荒谬故事:布迪亚和那塔是印度北部农村毕布里的一对兄弟。为了给老母亲治病,他们用家里的地作抵押向银行贷了款,如今还不上款,土地面临被银行拍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人,选择了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通过回顾他们自杀的浮光掠影,我们可以看到自杀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日本自杀率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职场自杀是日本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有关对策措施,开展了多种帮助雇员缓解精神压力、预防自杀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