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其物质利益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由于对物质利益的研究,使他发现私有制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资产阶级根本的物质利益所在,从而宣布自己是私有制的反对者。这是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但他的思想却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追踪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可以发现作为马克思思想支流的个体自由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个体自由思想得以生成、延续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最初关注物质利益问题不是由于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而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遇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文化启蒙以及个人独特的人文情怀与治思路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谈的物质利益并非抽象的概念或飘渺的幽灵,而是具有现实的历史的内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在思想上实现了对黑格尔抽象理性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对物质利益和劳动群众的关注决定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因此,也就不存在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问题的重要性变得愈益突出起来,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问题也逐渐被提了出来。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片断──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所面临的物质利益难题──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力图指证物质利益问题的解决在马克思那里首先与世界观原则的变动相联系,其次又与“市民社会”的实证科学相联系;最后,马克思的解决方案还包含一种具有原则高度的社会目的和社会批判。回顾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经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物质利益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最初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法、宗教和哲学问题。但在1843年前后,他的研究领域却发生了“政治经济学转向”。为达到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一致性”认识,回应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要求,通过分析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研究政治经济学前后阶段的主要文献,从“政治经济学转向”缘起的四重语境中还原出青年马克思这一转向的具体情形,即现实生活语境、交往激励语境、思想发展语境和立场转变语境。透过这四重语境,可以发现该转向是马克思敏锐把握市民社会内部问题根源、苦苦求索人类解放的必然过程。这不仅促使马克思走向了扬弃旧哲学的道路,同时也为他寻求人类解放的探索之旅开拓出全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发现,最完整地凝结在《资本论》这一巨著中。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①。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如此。1842年—1843年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因而推动他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唯物史观的丛本原理。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于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历史"形式之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具有内在联结和深层递进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复杂性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立足自身新哲学的内在性革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递进的革命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融合,新哲学成为"历史科学",打通了通往现实实践的出口,成为彻底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革命,但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总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因而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视之,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自身的内在革命才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这一复杂的思想历程表明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彻底性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经济学科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通过"总问题"作为逻辑起点将马克思分为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成熟时期马克思,引起了广泛反响。虽然阿尔都塞的分期理论对明晰不同阶段马克思思想特点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但是再从提上陷入了无法自洽的逻辑迷阵。笔者认为,对马克思分期的理论,遮蔽了马克思首先作为一个自然人,有其自身精神成长连贯性这一基本事实,对于理解马克思自身的理论成长并不适宜。通过对阿尔都塞理论的反思,借助《荷马史诗》的比附手法。澄清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解遮蔽。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科学生产力论、唯物主义利益观、人民群众主体论、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社会发展过程论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0.
"物质利益难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缺乏对"经济事实"的首肯,而在于他顽固地坚持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建构主义世界观,这是其<莱茵报>时期的基本思想立场;而这一立场又关联着能否对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性质作出正确判定.在这方面,列宁的"两个转变论"是有失偏颇的.论文力图论证这一点,指证马克思当时思想性质方面的理想主义倾向,并强调联系启蒙来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历史的发源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接触现实物质利益问题,从而迫使其在此决定性问题上有了初步突破,但还是从精神自由出发来谈出版自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从精神领域跨入物质领域,接触客观物质利益,并发现了物质利益的作用;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开始把出版自由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考察,并指出社会生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手稿>和<神圣家族>这两部马克思早年的著作,记录了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这两部著作都涉及到一些文艺美学问题,从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文艺思想的精深和博大.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成熟,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3.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理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坚定到怀疑的转变过程,“物质利益难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遭遇“物质利益难题”之前,马克思肯定理性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造作用,强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接受理性的规制,以满足理性的标准与要求,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主张实现哲学思想与现实世界的双向互动。马克思在肯定理性本原性地位及其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物质利益问题,由此遭遇了“物质利益难题”。在遭遇“物质利益难题”之后,马克思头脑中固有的理性受到了来自现实的冲击,他开始对从前的理性产生怀疑,并诱发了其对理性的信仰危机。这种信仰危机并不是阻滞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帮助他开启和建构自身独立思想体系的“垫脚石”。  相似文献   

14.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少学者往往把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等同于其异化理论的全部,从而忽略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演进过程。与异化理论相对应,马克思的哲学观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向:从黑格尔主义转向人本主义、从人本主义转向实践唯物主义,以哲学观变革为背景能够使人们更加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标志着他思想转变的彻底完成。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从莱茵报时期开始的。从他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但这时,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还未彻底完成。 后来,反动政府公然查封莱茵报的事实,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促使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完成了哲学上的转变。对此,马克思有过清楚地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存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种界定淡化了社会存在的过程性,消解了其实践性,没有凸显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之处,从而使其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和对人们的说服力,消解了社会存在理论的现实意义。根据马克思的思想逻辑,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来解释人的生活。在研究人类生活时,马克思选择"劳动"作为切入点,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哲学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揭开了人类生活世界的奥秘。从生活观理解马克思哲学,既反映了哲学的主题从关注自然世界到理性世界又转向生活世界的历史逻辑,也符合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实际过程和思想本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从自然→人→社会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只是走对了第一步,即只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后两步都走错了,形成人本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既不是以主体性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客体性,也不是以实践唯物主义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而是以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结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因此,唯物主义在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由机械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庸俗进化论构成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阶段之后,必然出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本质上仍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对物质利益思想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明确了实现人民物质利益的根本标志是消灭贫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了实现人民物质利益的途径问题,唯物而辩证地阐明了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的关系,丰富了利益兼顾思想的内容,扩大了利益兼顾的适用范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思想,为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物质利益思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国家——市民社会——生产关系——分工——生产力这一思想发展序列大体上反映出,马克思为了寻找打开人类社会奥秘的钥匙,而进行的艰苦的思想探索过程,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也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第一个伟大发现”完成以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学者,都把从现象到本质,由第一级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