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训是古代的一种家庭伦理教科书 ,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古代家训中以德为“本”、以德为“富”、以德为“要”的家庭德育定位 ,以及倡导早期德育 ,强调道德化育的家庭德育思想 ,对于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德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梁启超深切体会到德性与修身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为此,梁启超于1905年底编成《德育鉴》一书。该书虽编于20世纪初,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其德育修身之道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德育鉴》是梁启超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晚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的很多思想观点都可以追溯到《德育鉴》。《德育鉴》的主旨是:养成伟大人格、培养一流人才、改善社会习俗、促进民族进步。《德育鉴》以阳明心学为基本德育理念,激扬儒家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人生理念,对近代很多著名人物的生命成长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新民德思想的一个内在特点就是强调“两手抓” ,要既抓“青少年”德育 ,又抓“全民”德育 ;既抓“私德”教育 ,又抓“公德”教育 ;既抓“破”旧德 ,又抓“新”民德 ;既抓“淬厉”中国旧道德 ,又抓“采补”泰西新伦理 ;既抓“理论之理论”教育 ,又抓“实事之理论”教育。这个特点在今天的公民道穗建设中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玲玲 《南方论刊》2015,(3):71-73,75
《德育鉴》一书是传达梁启超德育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明确求学目的、树立远大志向、致良知等德育内容,存养、省察、克治等德育方法。学习和借鉴梁启超《德育鉴》中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高校德育在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建立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加强德育社会实践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暨南大学历史系、江门教育学院、广东康梁研究会、新会梁启超研究室联合发起的粱启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2月5日至8日在广东江门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日本的学者共五十多人,提交论文二十多篇。着重讨论了下列问题: 第一,梁启超与启蒙运动。有的认为开民智、新民德、养民力是启蒙运动的纲领,是梁启超的启蒙“三民”主义,其高峰在1903年,两年后为革命三民主义所取代,但启蒙运动是维新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间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梁启超的“启民智”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起到了提倡智力投资的作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有的同志则指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过一定影响,但其“以复古为解放”实际上是儒家思想进行自我革新,难免产生两重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李杰 《理论界》2010,(9):90-92
面对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境况,梁启超试图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提出"新民说"的救国之道,认为"新民为急务"。其新民方案是从新民德、新民智、新民力三个维度出发,新民德包括公德论,私德论,新品性即自由、进取冒险、自尊、合群、毅力;新民智,属于价值观层面。这三者又彼此相联系,共同为了新民气,改造中国国民性,铸造民族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梁启超新民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其思想的深度及其力度,也不愧为思想之先觉者,从而进一步影响后世者进一步探索中国国民性改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美国]沙培德一导言关于梁启超的共和思想,笔者所关注的问题是,这位著名人物对于共和革命所持的反对态度,以及他对当时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适宜性所抱的深刻怀疑。不过,对此问题须加两点说明:其一,梁启超一直希望...  相似文献   

8.
杨柏岭 《学术界》2004,(1):220-230
梁启超论词以“意态雄美”为审美理想 ,其作也多呈现“意态雄美”趣味。其“新意境”、“旧风格”的创作主张 ,即坚持保存诗词固有之本色 ,也应该是填词所遵循的原则。但当前学界对梁启超词学思想研究出现了一些偏颇观点 ,主要表现为 :一、认为梁启超对宋词的兴趣自晚年始 ;二、其词作多儿女情长和伤春伤别。这些观点均须一一辩驳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为建立中国新的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本文试就蔡元培德育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挖掘其当代意义。   一、蔡元培德育思想   (一)德育首位思想。蔡元培认为:“德育实为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五者(指体育、智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可见,蔡元培把德育视为人格之“本”和“中坚…  相似文献   

10.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发表,标志着近代政治概念“新民”的诞生。既有研究充分讨论了“新民”概念融合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国民理想的特征,但未能解明梁启超提出“新民”旨在反思“合群”运动的重要意涵。19世纪末的“合群”运动是一场主张合群立会、整合四民的政治活动,但“合群”的理想在实践中最终演变为会党相争。梁启超理想中的“新民”,践行以“利群”为核心的新道德,试图建立具有匀质色彩的“群”。这不仅承袭了《大学》等儒家思想的传统,也意味着他构想出了一种由一及群、培育现代国民的理想路径。“新民”以群为纲的思想特质是基于“合群”运动的历史反思,终因梁启超个人思想的多变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而被弃用。但“新民”的概念内涵仍随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主张不断丰富和演变,其流播无远弗届。  相似文献   

11.
解维 《学术探索》2023,(4):104-112
近代意义的“群”概念的出现,是近代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在探索如何建立新的社会组织时对西学的回响。在梁启超的文本中,“群治”是以“群”为核心,用以表达社会人建立的社会秩序,且是人以群的状态存在的社会;另一重要概念“新民”,则用于表达“维新吾民”或“新的国民。二者的核心都是梁启超社会政治思想——群,纵观梁启超“群治改良”的讨论路径和对“新民”的设计,在其经世思想的内核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实则是异名而实同的概念表达。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86年12月6日至8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暨南大学历史系、江门教育学院、广东康梁研究会、新会梁启超研究室共同发起的“梁启超学术讨论会”在广东江门市委党校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日本的五十多名与会者向大会提交了二十多篇论文。 梁启超与启蒙运动是会议主题。与会者在1983年“戊戌维新运动与康梁讨论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梁启超与启蒙运动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数年间继续发挥对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下面一些看法: 开民智、新民德、养民力是启蒙运动的纲领。方志钦(广东社科院历史所)认为,这是梁启超的启蒙“三民”主义,它的高峰在1903年,两年后为革命三民主义所取代,但深入发展的启蒙运动是由维新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间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梁启超的“启民智”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起到提倡智力投资的作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1902至1903年是梁启超思想的最激进时期,  相似文献   

13.
卢梭思想传入中国后,在晚清中国思想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梁启超亦深受影响。1903年前后梁启超的政治理念与期许发生了变化,但其西学思想的奠基性内核即自由理念与国家观念,仍有拭不去的卢梭烙印。卢梭学说无疑是推动梁启超思考"自由"内涵及其与"法律"关系的一大思想根源;梁启超将自由视作一种绝对权,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并将其视为与奴隶道德相对立的新道德,其思想理路的来源就是以卢梭为代表的欧陆唯理主义对于自由内涵的道德化转换。梁启超"国家进化论"三阶段说源于伯伦知理对"国家"形态发展历史的观察,他糅合了伯伦知理国权论思想以及自身对于中国历史变迁的理解,并将卢梭对"国家"源起的原理统摄其中,建构了以进化史观为历史演进阶梯的"国家进化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庚子事变前十几年间,中国知识阶层逐渐确立了以日俄德为榜样之改革路线。这些思想逐渐发展演变为系统的开明专制思想。经过梁启超等人的传播,开明专制思想不但影响了以梁启超为主的立宪派、体制内之满汉知识阶层,还影响了革命派。开明专制思想在清末得以发生并产生影响,既有知识阶层对现实政治情势有共同认识之因素,亦取决于该思想渐进温和之特质。  相似文献   

15.
清末梁启超新闻自由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这样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新闻自由思想无疑是诸多思想中的一种。梁启超以其办报之多、专论之多、见解之深刻,是当时新闻自由思想界当然的集大成者。因此,清末梁启超的新闻自由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除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外,弄清清末梁启超的新闻自由思想,还可以透视当时的新闻自由思想界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针对目前学界对这方面关注力度不够的现状,本文通过对清末梁启超新闻自由思想的研究,试图增进我们对这方面较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桑东辉 《学术界》2022,(8):189-195
在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中,梁启超对孟子思想非常重视,其不仅著有《读〈孟子〉界说》等著述,还曾著有未刊稿《梁启超论孟子遗稿》。梁启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佛教和西方哲学理论,对孟子人性论、道德修养论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某种程度上讲,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论以及立志、存养、扩充的道德修养论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和理论基础。当然,由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主要建构在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这一机械社会学理论之上,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深受孟子影响的梁启超新民思想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1976年为界,四十余年来的梁启超研究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侧重于对梁启超思想的探讨,特别在60年代,《文汇报》、《光明日报》等曾对如何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展开了颇为热烈的讨论。论者都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梁启超,对戊戌变法时期的梁启超,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肯定看法。伹对此后梁启超多变的历史面貌,评论界歧见纷纭。由于普遍以是不是革命派、农民起义为衡量历史的唯一标准,因而对改良派的梁启超多持批判否定的态度,甚至脱离了史实去评价梁启超。这种评判态度直至1980年出的《梁启超传》(孟祥才著,北京出版社出版)还见其踪影。这时期从文学角度研究梁启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的范围极窄,集中在有关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及创作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德育工作体制、思想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德育客体的素质要求关注较多,而对德育主体自身的人格特征、精神境界、知识底蕴等则关注甚少。德育主体的工作效果,主要体现在德有客体觉悟的发展和提高上。换言之,德育主体的工作努力,归根到底都必须通过德育客体的选择,才能转化为效果。德育主体可以帮助客体优化选择,但不能代替客体选择。所以,事实上,德育主体通过人格特征等内在素质对客体的潜移默化是德育实施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我们把这种潜移默化称为同化。在高校德育中,德育主体是指…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际,知识经济作为新科技革命的产物已见端倪。以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使得崇尚知识、智力成为世界性潮流,与此同时,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形成对高校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挑战。面对这一新情况,高校德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德治的概念、作用及实施“以德治校”的重要意义 ,阐述了德育的概念及高校德育的功能和作用 ,论述了师德建设的内涵以及在“以德治校”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