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余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频遭质疑,这折射出社会工作合法性具有多维理论意涵及实践特征。基于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本文从规制合法性、认同合法性、实效合法性三个维度建构了社会工作的合法性框架。高校、政府、社会工作者通过由外而内的知识引入、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从无到有的职业实践初步建构了社会工作合法性。然而,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存在非均衡性与非系统性、认同缺失与文化隔阂、脱离民众与成效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形成“悬浮”式实践逻辑。这就需要助推社会工作合法性从“悬浮”迈向“扎根”,通过以社会建设为导向,优化社会工作制度生态;增进文化与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工作本土适应;扎根日常生活实践,切实发挥社会工作的服务功能,以重构社会工作合法性,实现社会工作助力共享发展型社会建设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2.
合法性问题是社会工作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凸显的重要实然议题之一。该议题的澄清需包括合法性形成条件与演化过程两个方面。基于S市实证案例经验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行动系统对现有"工作效果"评价取向的遵循、与本土性角色的互构及对实践空间与边界的明晰是其合法性形成,即实践权获得的条件;而合法性演化,即外在结构的生长则会经历服务供给、理念方法、角色设置和意义符号四个阶段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土企业社会工作要想有效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必须跳出传统企业社会工作局限于企业内部工作关系与工作环境建设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置于社会融入的视角和社区发展的框架下,创新服务理念与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是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亦是对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文章从实务工作的角度对"协作者"10年来的本土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理念,还原增强农民工和企业的服务主体角色、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教育倡导模式,促进社会各群体的融合与参与、创新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模式,推动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并对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伦理困境——如何在商业利益下衡量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价值,处理多方利益冲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实践智慧是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张力的桥梁,是建构社会工作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社会工作实践智慧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本文重新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为无论是做理论还是搞实践,都应避免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相互僭越,基于此,对实践智慧进行界定。实践智慧与实践主体之间密不可分,明确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主体以及主体间的关系,是探究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生成机制的重要前提。“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与“历时性”的实践场域为社会工作实践主体提供从直觉到经验的积累,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实践智慧的引领,理论指导能够落实于“好的实践”,实践得以验证或修正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生成机制的关键因素,实践主体与情境在互动中共同促使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生成、使用与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质是西方文明与中国乡土社会交融的缩影,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在实践中建构起具有本土特性的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当代中国农村在有识之士带领下所进行的探索性尝试,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知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在当代的“结构化”与“关系化”转向切合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可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化理论基础。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知识的生产受到精英群体的引导、乡土情境的建构、全球化格局的融通三大机制的影响。此外,还应关注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与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保障,提升发展的持续性与落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最终塑造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民族性格与社会结构。源自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落足于儒家社会的土壤,必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性。经由多年临床实务的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提出"FAITH"模式的分析框架,从家庭结构、权威秩序、身份认同、信任关系、整体服务五个层面梳理了社会工作在东西方文化实践中的主要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ACCESS"实践原则以回应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7.
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圈内”购买机制使得社会组织对属地政府产生较大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由此,探讨社会组织跨区域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何以可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组织合法性视角出发,分析社会组织跨越街区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实践过程,发现社会组织在突破“圈内”购买困局的行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在地合法性”建构逻辑。社会组织建立“在地合法性”的过程涉及作为逻辑前提的“行业合法性”的积累,作为关键环节的“购买方合法性”的建构,以及作为内在要义的“社区合法性”的达成三重逻辑进阶。具体而言,行业合法性要求社会组织能够搭建良好的组织间合作和关系网络,购买方合法性旨在帮助社会组织建立与属地外辖区政府的信任关系并获得服务项目,社区合法性则关注社会组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社区内利益相关方需求的满足。社会组织通过获得3种合法性建立其在辖区外的“在地合法性”,成功实现跨区域承接购买服务和组织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成立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协作者"长达十年专业实践而开展的行动研究,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工作承担着推动农民工融入城乡社区生活的服务提供者、推动社会管理服务改革的服务创新者、推动农民工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建设者、推动农民工对社会重建信任的资源协调者、促进城乡群体互相接纳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者、促进社会群体相互支持的资源整合者、促进农民工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者、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组织建设者等多重角色;发挥着减少城乡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农民工融入城乡生活、建设城乡公益文化、推动城市化和谐发展等功能。从而使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独特角色和功能。应该从怎样建设服务农民工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如何有效服务农民工两个角度,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对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工作由于没有形成西方社会的制度信任,社会工作者与当事人建立专业关系并非易事。参照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提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理论模式,分别对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以及混合性关系中社会工作者如何建立专业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能否被称为一门科学和一种职业?它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进行以下理论阐释和科学定位: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属于反思理论,有别于常规的科学理论。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性专业性”成为构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强调本土化、处境化以及回应地区及服务对象之特色和需求。衡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于其能否不断回应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不断探索本土化、处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机制在于是否构建起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环境、是否形成了能力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否激发了社会工作者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动机和热情,是否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以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发展为背景,通过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轨迹的归纳分析,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鉴于特殊的“边疆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机构参与边疆社会治理具有因地制宜的区域特征。边疆场域中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互动的实践表明,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行动中,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优势从制度、认知、行动三个方面逐步嵌入政府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在治理目标、治理价值、服务内容上实现了工具化与专业化的契合,呈现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在嵌入农村社区治理时需要面对与基层行政力量合作的问题,互动中形成的村社关系影响着嵌入发展的过程以及服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村社关系的形塑机制和转变过程成为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同一机构同时期开展的两个项目各阶段发展情况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发现,村社关系在具体场域内受到各主体间资本与惯习的影响,根据历时性特征分成初级与次级村社关系,双重关系糅合构成形塑机制。在关系转变过程中,入场阶段的社工机构由于当地制度化的社会资本和具身化的文化资本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合法性建构,从而影响关系状态。随着项目展开,前期的关系状态使得社会工作者具备不同的社会资本获取与社区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推动村社关系向合作或冲突发展。关系逐步稳定后,实际利益的考量和情感信任的建立对村社关系起到了反哺或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官南寨寨民应对肾结石病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不同医疗实践的正当性基础的可能。现代医疗、鬼神巫术与民间偏方治疗肾结石病的过程中,“国家”权威与“科学”的紧密勾连构成了现代医疗的正当性的来源;民间医生精细地区分了“不科学的”与“不是科学”两种概念,以避免失去正当性;而鬼神巫术则仍可以在本地社会文化结构中找到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广州为案例探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并分析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和以孝观念为基础的家庭照顾服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社会工作服务更多的是发挥"补充"家庭养老照顾服务的作用,而非"替代"传统的家庭照顾服务。为此,社会工作服务供给应充分考虑传统孝观念对老年人接受社区服务的影响,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增强社区居民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社会工作实习中实习时间片段化、实习内容零散化,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困境,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需求评估,设计服务方案,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专业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扶贫与乡村治理获得了一定的关注。本文立足于重庆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X、K两个项目点,从微观层面出发,以社会工作者与村民、基层干部的互动为切入点,关注“实践智慧”对进村和在地化过程中的实践形态进行研究,以此来回应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在地化)问题。研究发现,本土与专业之间双向建构的形态表现为:专业社会工作进入本土,被建构成蕴含本土意味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部分专业理念、技术和方法的渗透,同时嵌入到行政体系中,产生对本土的形塑和建构。实践经验表明,双向建构是社会工作实现本土扎根与专业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案例教学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培养目标非常契合。为了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案例教学的实施要自始至终以能力为本。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具有目的性、探究性、角色多元性、参与性、民主性、互动性、合作性、情景体验性等特点,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主动学习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社会工作专业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一般包括构建分层递进的案例教学体系、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学训研用一体化教学情景以及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总结巩固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9.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以南京市A社区政府购买项目为例,从嵌入理论的分析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逻辑。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机构主要通过“政治—行政—专业”三维路径嵌入基层社区治理,并呈现出“浅层、深层、逆向、有机”的曲线型嵌入过程。在浅层嵌入阶段,主要通过前期摸排、活动策划和需求调研等方式,赢得社区信任并建立初步关系;在深层嵌入阶段,重点通过专业知识运用、党建品牌融合、服务平台搭建等方式,促进机构与社区关系向深层次发展;在逆向嵌入阶段,由于“政治话语”与“专业话语”主辅关系的不断摩擦,社会工作服务出现了“表演性”和“迎合性”的脱嵌问题;在有机嵌入阶段,通过成立机构党支部、挖掘社区骨干力量、发挥专业服务等方式,逐步呈现出互信互利的发展态势。因此,为推动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治理从“嵌入性发展”走向“融合性发展”,可进一步在“政治—行政—专业”三大维度强化关联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经由体制外逐渐走进体制内,与体制的融合成为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而融合的最基础专业服务场域就是社区。文章针对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居委会动态关联的分析发现:(1)居委会承担着管理和服务双重角色,采取综合管理服务方式,与追求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存在不同的服务逻辑;(2)借助项目综合社会工作服务,能够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与居委会的综合管理服务融合起来。两种常见的融合方式,一是注重社区整体能力提升的社区社会工作;二是关注专项服务延伸的社区的社会工作;(3)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是“双主体(社会工作者和居委会)”的项目综合社会工作服务的场景服务逻辑,有别于西方七八十年出现的注重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开展的综合社会工作服务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