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厘清“何谓意识形态工作”,是回答“何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围绕着为革命提供思想动员、为建设巩固理论基础、为改革奠定观念前提、为复兴凝聚价值共识而不断演变,逐步发展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概言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意识形态的创建与研究、交流与批判、宣传与教育、引领与凝聚为主要内容,在政治、宣传、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需厘清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等相关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刘洋  薛剑符 《南方论刊》2013,(12):37-39
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民主。由于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实践经历了初创期、曲折期、恢复期、全面建设期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同时也是一定历史和政治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实践的这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每个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产生的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的完善对策提供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在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济思想贯穿了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理论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而实践主线是对“强国富民”目标的不懈追求.根据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发展演进,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济思想可以划分为战争时代的经济思想、建设时代的经济思想、前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和后改革时代的经济思想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初岩 《南方论刊》2024,(1):21-2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理论、价值、历史和实践四重逻辑进行解读,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百年党史,在新时代成为新实践的必然选择。剖析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可以为更好地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提供坚实依托。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济思想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系统性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前后,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框架基础上,沈志远、许涤新、陶大镛、薛暮桥、马寅初、千家驹等经济学者围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条件、形态成分、性质特征、主要矛盾、运行法则、发展前途等理论问题以及各类现实的政策问题进行学理诠释和论证推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推进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深入研究当时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可为认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提供新的素材,为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脉络提供新的视角,也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6.
程婧 《南方论刊》2012,(10):58-59,57
通过对1921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纵向历史的分析,梳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下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以期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找寻些具有规律性的实践经验,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成长的核心领导力量,而革命逻辑、现代化逻辑与民族复兴逻辑是理解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线索.借助历史政治学的理论资源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正是从这三种逻辑出发,先后领导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阶段.百年来,三重逻辑在不同阶段各有主导,依次展开和转换,呈现出交织叠加的复杂动态过程.这三重复线逻辑储存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许多特征和信息单元,从观念和组织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国家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伟大斗争,成就了伟大事业,锻造了伟大精神,总结了宝贵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以党史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科学前提,强调党史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需要坚持和树立正确党史观,以扎实有序的方式开展党史教育。深入分析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架构与理论逻辑,深刻领悟并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历史、解读历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鲜明主题,通过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精髓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和国际视野,担当时代重任。实践路径重在抓住三个关键理路,秉持实事求是和以生为本的原则整合党史教育内容,推动课程理念创新;强化党史教育载体的数字赋能与艺术赋能,推动课程形式创新;善用“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脱胎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植根于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底蕴,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伟大实践.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方针,其丰富了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并为世界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习近平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0.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契合民族特质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民主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表述。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期持续的民主实践探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孕育与形成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从理论逻辑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基石,是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经验过程中所提出的全新民主形态,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民主理论,实现了人类民主的新飞跃。从实践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实践中探索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民主主旨要义,建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确保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1.
坚定历史自信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历史自信是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内在要求,历史自信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明的深厚沃土,镜鉴于苏共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教训,内蕴于党百年奋斗中“四次伟大飞跃”的历史成就。从理论逻辑看,历史自信发轫于唯物史观的理论遵循。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真理自信与价值自信,夯实了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前提;历史自信赓续于中共党史观的百年演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历史自信贯穿于百年奋斗实践,并且注重涵养自信的党史观,培塑出自信的政党品质和精神境界;历史自信提升于“两个结合”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两个结合”的实践过程,更加巩固了党的历史自信。从现实逻辑看,历史自信的生成蕴含着现实基础与现实需要的辩证逻辑,“两大奇迹”时代成就的国内国际价值意义为历史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解维度,历史自信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又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根本遵循,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理论指南。将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决议”的重大意义为指导,以全面彰显和充分挖掘“决议”的核心要义为基础,以耦合联结和有机贯通“决议”的育人元素为旨归,落小落细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三进”。  相似文献   

13.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关注的重要方面.遵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使现代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将贫困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乡风文明等方面凝结出了宝贵历史经验.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从理论创新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实践成效、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具有极的魅力,它以其高度的科学性不仅空前地调动起数亿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而且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提供了锐利武器和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性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产生和形成的基础看,它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激荡澎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是从理论本身看,它不是一些零散的经验和总结,而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各个方面的科学概括,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三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回答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开展社会革命实践的时代之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社会革命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开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制定社会革命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时期开启社会革命实践路径的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擘画社会革命新征程的历史逻辑。这场百年社会革命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坚持伟大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双向互动,并在社会整体视域中进行社会革命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社会革命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遵循三种逻辑的统一中,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其不断走向胜利的首要前提条件.毛泽东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的首要政治前提之一,在于创造性解答了党的组织建设过程遇到的"领导核心问题",即廓清了领导核心的本质内涵、重要作用、形成条件以及它和集体领导的辩证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实践原则.学习研究毛泽东领导核心思想,对于新时代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考察揭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百年演变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关系,对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历经革命道路探索、执政摸索、改革拓展与新时代复兴四大任务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反映出中共对于调查研究的运用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从理论逻辑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观”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是调查研究的理论之基、理论之体和理论之翼。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共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态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范式、坚持将调查研究作为政治话语与斗争策略的方法工具。实践和理论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创新,历史和理论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历史和实践升华成理论发挥指导功能。中共百年调查研究的三重逻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吕浩鹏  梁洁 《南方论刊》2023,(9):23-24+2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进程,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基于具体时期的具体国情,经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沉淀出的动态过程与理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一理论视阈,从理论指引、现实导向和世界意义三重维度,深度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发展性、先进性和全面性,阐发其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遵循和彰显,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往现代化模式在价值旨归上的高维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展现的伟大实践和科学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素材和生动真实的教学案例。党的历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史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构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打造具有亲和力的党史教育师资队伍,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典范,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范化的关键期。从生成逻辑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及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党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加强自身建设的产物。从实践维度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思想维度、组织维度、制度维度和作风维度四个方面。从时代价值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启示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要继承与创新并重,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要厘清边界和底线,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要直面问题和考验,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