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现实境遇,探索导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主动顺应教学环境变化、遵循教学理念指引、回应大学生认知期待所作出的合理选择。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创设智慧课堂教学环境,着力培养包含知、情、意、行在内的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是这一模式融入思政课的主要教学逻辑。基于此,结合近年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尝试从学理阐释、逻辑演绎、情感激发和信念生成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强调以立足教学需求、优化资源整合、深化师生互动作为这一模式和思政课实现有机协同的维度和限度,从而推动思政课信息化实现从融合应用迈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具有凸显的实践性与体验性特征的教学活动.它是思政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深度体验功能能使学生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更好地淬炼与提升理论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文章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体验功能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了深度体验的层次结构基础上,对其有效实现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其实现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罗贤娇 《南方论刊》2014,(9):99-102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的角度探讨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学院大三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需求总体是肯定的,但同时,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以及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需求体现了理性务实、需求鲜明和重在参与的特点。为了能够提供满足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的教学,首先要适时着手调整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着手研究影响学生的接受态度的因素,教学中要考量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视野"的问题,同时完善大学生思政课接受效果的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动力不足以及教师教学热情不高的现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只有将提高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辨识力,将知识教育与情感引导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现行教师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措施多管齐下,才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实现法治教育观念的转变、高校思政课程合力作用的发挥以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在于对其的宣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目的相通、教学内容贯通、教学策略互补。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须做到:情理相通,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具象化;文史结合,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内容丰富化;人媒交互,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形式多样化。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破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两离的二元结构,并为新时代其他新的理论成果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别具特色,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广泛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本文以邯郸地方文化资源为例,结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融入地方文化,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最为鲜活的时代内容,面对一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组织考核不规范、学生参与不广泛、实践方式不新颖等问题,运用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培育骨干学生宣讲、在网络实践教学中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等多种方式,探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在中国"异军突起"。然而,高校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首先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有关。思政课的使命在于培育正确"三观",而基于对错判断的大数据智慧教学平台,很难真实记录学生的思想,更难去分类评价和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其次,智慧课堂要求精细化管理,以学生内生驱动性学习为基础,现有的中班及大班思政课教学,以及中西方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注定了当下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障碍。尽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存在种种困难,但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讨论促进知识内化和价值生成的教学方式,仍然值得思政课教学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战场,基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将“经典研读”活动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守正与创新的重要路径。“经典研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好系统清晰、逻辑立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好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的高效课堂运行模式,发挥好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是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关键。“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兼顾了教学的横向覆盖率与纵向深度,“两大部分”互为支撑、协同发力,“四个环节”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是实现“经典研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合理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学习—体验—实践"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发高校"学什么"和"怎么教"的颠覆性改变。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困境,特别是线上教学的现实挑战,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探索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基于对分课堂和学习通的教学模式,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融入教学,重构教学流程、调整教学内容、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以提升教学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评价标准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对该模式进行反思,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是理论课,对理论阐释不彻底,将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实效性。明理逻辑符合高校思政课自身特点的客观需要,是高校思政课提高教学实效性应该破解的关键问题。明理逻辑既要求高校思政课内容理论逻辑体系的彻底,又强调把思政课教育的理论内容和理论逻辑彻底阐释清楚,让学生听懂、明白,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唤醒学生,说服学生,掌握学生。明理逻辑的具体实践可以通过基本讲授、启发引导、讨论辩论、案例剖析、实践感悟等有效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3.
杨筱洁 《学术探索》2023,(8):149-156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必须主动及时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把二者内在联系和结合路径分析透彻,才能为之后教学计划和教育实践打下扎实基础;需从教学计划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重点强化,根据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内容构成和目标任务,合理融入相关内容并设计安排;需要提升理论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丰富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构成,完善从设计到实践的完整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中心。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因素,通过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动力因素,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调动学生的自觉因素,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理论自觉。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等主体因素,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为新时代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政课互动性、突破思政课局限性、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都为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应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学主体媒介素养;拓展教学场域,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资源;鼓励教学创新,健全虚拟现实技术保障机制,让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基于内容教学倡导把外语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基于上述两种理论的理念和原则,在长春理工大学设计并实施了为期一年研究性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研究性英语教学模式符合硕士研究生的认知特点,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面向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培养合格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人才等重要意义,但当下面向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亦面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艺术"和"思政"真正融合起来。具体而言,改革路径可包括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将红色经典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从经典艺术家身上挖掘德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实践成就的规律性总结。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进而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新论断在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育人价值,完善教学设计,将整体性融入和差异化设计相结合,促进各门思政课的衔接合作,以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创新教学形式,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使学生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知情意层面的高度认同;拓宽教学视野,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的青年人才。  相似文献   

19.
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深度、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要求。通过增强教师本领、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校外实践等途径,把伟大建党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的志气、践行使命担当的正气、勇于奋斗牺牲的骨气和永远忠诚为民的底气有效融入“概论”课,促使大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化于心与行,做新时代新征程的合格建设者。  相似文献   

20.
王芳 《南方论刊》2023,(9):93-96
上海A高校作为教育部知识产权课程改革试点,在该教学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知识产权课程中既结合思政教育,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需要有充足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难点,即“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转变为“结合思政教育的法应用学教学”,在此目标下教学面临了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如何完成知识产权法中“产权保护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思想”的有机结合,这是课程首要难点;二是,如何将“知识产权案例”和“富有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内涵和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建设目标的案例”[1]有机结合,这是第二个难点;三是,如何选择合适教学路径,将文献阅读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实践能力,也是一大难点;上述三座课程思政改革大山,都是该课程设计与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教学探索,是基于通过教学实践,探究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从理论知识中挖掘思政要素,从实践案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全方位全员育人,培养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