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助力青年大学生凝聚普遍意义的民族情感、强化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多种共同体样态,其中内含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的文化共同体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归属意识的关键。作为各民族成员的共同精神图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公为先的义利观念、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各民族相辅相依的奋斗历程等丰富资源是高校教育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在高校教育中,应在辩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共生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融入内容、创新融入方式、完善融入机制等路径唤醒大学生共同的文化生命以及对共有身份的归属感,确保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将其有效融入“四史”教育,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四史”教育密不可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有利于丰富“四史”教育内容,提高“四史”教育教学成效;有利于帮助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践行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初心和使命,夯实民族团结根基。以第一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第二课堂宣传教育为辅助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站在共同体立场与体系中看待个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蕴含着对内团结包容、对外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民族高校要切实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引导各民族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建立从单主体到双主体、从单向度个体到多维共同体的意识转换。本文在阐释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困难基础上,从后主体性理论视角出发,重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民族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意义复合的文化共同体、同感境遇的命运共同体"多层次内涵,最终提出以下策略:一是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为处理好主体内部认同提供基础;二是开展跨文化交际教育,为构筑主体间指向性关系提供动力;三是凝聚学生的国家共识,为抵御主体外部侵蚀提供保障,以期深化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效果,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研究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脉络,丰富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面貌的认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中华文明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楚文化考古》等中华文明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为此,以《楚文化考古》课程思政为抓手,紧紧围绕增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和楚文化遗存彰显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等主题为切入点,在学生的课堂教学、考古实习、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论文等方面,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有效推进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已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创新变革的驱动力,各类数字技术融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治理,并通过数据分析重构铸牢教育内生秩序及行动逻辑已成为必然趋势。围绕数字化变革,从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梳理数字社会形态下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功能呈现的客观变化及结构性特征,试图建立数字环境下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框架,并指出数字化作用呈现从赋能向使能演变趋势。进一步从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流程重塑和教育方式变革等关键环节,探讨数字化赋能铸牢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并着重于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感受、激活多元教育变革要素、开放共享数据资源等方面,分析数字化如何使能铸牢教育的温度和尺度,共创实现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高等学校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和示范高地,高等学校开展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坚持政治引领,坚持重在建设,坚持结果导向,筑牢基点、突出重点、着眼落点,解决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知”“行”“效”等重大实践问题,夯实重要“支点”底座,才能有效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有形、有感、有效的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有实践中的可行性。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深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关键途径。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需要从学理维度,增强信服力;从价值维度,提升亲和力;从现实维度,聚焦凝聚力,最终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实践提供生动的实例。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出新一代人才,笔者依托新疆工程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课题,以新疆工程学院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方式,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况、影响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国高校如何更好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与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在课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组织教育、校园文化中如何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立场和首要目标。为了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对27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较好的概念认知和情感归属、开放包容的跨民族婚恋观念、积极的交往交流交融行为等,但也存在一定个体差异。这主要归因于大学生的个体认知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应从理念、制度、过程、效果等多维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确立了价值立场,也为高校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章尝试从社会心理学关于群际接触的相关理论出发,将群际接触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与实践策略应用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路径之中,综合运用群际接触的最优条件和作用机制,促进各民族师生的积极接触,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良好支撑和有效促进。  相似文献   

12.
从实践意义上讲,中华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保障。文章基于京津冀地区调研资料,从各民族政治心理、经济社会条件、民族文化建设方面考察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结果发现,制度、政策、法律性资源比较充分,少数民族扶持性政策资源惠及范围有待延展;各民族企业生产要素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民族间市场资源分割较为明显;少数民族民生资源享有相对较少,各民族非正式支持资源拥有有所差异;少数民族创新性文化资源尚需发展,各民族共有文化资源建设有待加强。针对京津冀地区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力图为促进新时代民族关系和谐共享发展和稳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延安民族学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需求为动力,在迎接和面对种种新情况新任务环境中,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延安民族学院奠定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根基,确立并搭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理论与实践、统一与差别、严肃与生动等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思想基础和情同手足、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延安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早期实践既是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功尝试,也为新时代民族院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政治仪式作为国家政治社会化途径之一,本身就是以国家为单元的共同体凝聚机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中,政治仪式作为重要形式与展开路径,以其特有的时间性、空间性、公共性、共同性特征,推动了在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内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心的记忆刻写、在场体悟、价值引导、文化信仰、情感认同、行为规范等叙事实践,多维多层次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性内核。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需要充分认识政治仪式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挖掘其承载的共同性价值,拓展其民族共同体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侵蚀、地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固化文化的多元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教育引导之间联动不够等问题,一直阻碍着我们推动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和成效。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维度入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流融合,加强理论供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核心作用,引领着我国国民整体性塑造。发挥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在理论上要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及其时代内涵,凝聚现代民族国家共识;在制度上要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事务法律法规,构建保障中华民族各成员权益的制度框架;在实践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进行理论证成与体系构建,推进中华民族整体化。深刻认识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高校理论型社团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和实践对策,是对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有益探索。高校理论型社团重在遵循理论深化、政治引领、情感升华、实践转化的接替性过程,在实践中探寻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通点、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内容之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以"为谁培养人"为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9.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分口分布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构成更加丰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大好发展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高校所具有的空间便利性、结构多元性、职能延展性,为其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场域。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建设、增进多民族学生群体的交互机会、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充分发挥高校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提要]文章借助管理学“SWOT”方法,分析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继而探讨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意识形态向主线强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校内校外向主线看齐、网上网下向主线凝聚的对策,旨在助力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重大政治任务上,站出来、走在前,喊出来、落下去,干出来、做表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善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