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丰富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深深的、浓浓的忧民情怀和改善民生的多种切实举措;二是深刻的、 明确的重民思想和肯定人民作用的理论阐述;三是可行的、 具体的为民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些丰富的论述赋予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以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了人民主体思想,科学揭示和阐发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阐发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是党生命力之所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理论与实践源泉和执政之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评价工作得失,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共产党的目标实现,体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正确处理人民主体地位同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党的核心地位,走群众路线,以保证党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 ,有两个主体是必须坚持和完善的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 ,一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 ,按劳分配量在分配总量中占优势 ,应该是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分配内容因此而一目了然。然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看 ,还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途径和实践主体来看 ,都要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做人民利益的忠诚代表”。建党八十年历史和经验更验证了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大庆社会科学》2014,(4):159-160
陈华兴、黄宇撰文指出,毛泽东宏大而又深邃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一套完整而又独特的人民主体价值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第一,价值主体是人民大众,毛泽东把人民看作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的一定集合体;第二,价值取向是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实现路径是群众路线、精神产品的生产;第五,制度保障是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核心力量即其得以实现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其价值评价标准在于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实践追求的实际内容。而对“人”的理解存在着“个体”和“类”两种意义上的理解。自由主义从类本质意义上抽象谈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具有极大欺骗性和虚伪性,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片面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误读。从马克思的本真语境出发,辩证理解个体与类的关系才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中“人”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8.
吕浩鹏  梁洁 《南方论刊》2023,(9):23-24+2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进程,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基于具体时期的具体国情,经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沉淀出的动态过程与理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一理论视阈,从理论指引、现实导向和世界意义三重维度,深度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发展性、先进性和全面性,阐发其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遵循和彰显,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往现代化模式在价值旨归上的高维超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先进文化而进行的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建设服务人民,把引导人民参与文化建设、满足人民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它又是一个历史生成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阶段性政策与措施的相互衔接来逐步实现。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者闲暇时间增多与过度劳动并存的现象及原因,并且印证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从渐进的量的积累到最终质的飞跃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贫富差距;督促相关部门落实休假制度,并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与闲暇权;引导劳动者合理闲暇?适度劳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措施,逐步释放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空间,增加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因素,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章首先简要论述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接着论述了要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方面,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使人类与自然相互谐调。最后,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1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家治理领域进行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根本基础,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理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决定》从依法治国的目标主体、过程主体、运用主体等层面,把人民主体地位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中,并着力使之落实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4.
劳动是历史得以唯物主义起来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唯物主义的.而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起来,就必须克服抽象的人,回到现实的人,并使抽象劳动转换为具体劳动.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抽象的人以及黑格尔哲学抽象劳动的扬弃,既窥见了作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使历史得以唯物主义地存在的秘密:劳动,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可能.马克思通过劳动探究历史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 ,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 ,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 ,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 ,一个自由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劳动和休闲。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主体地位与可特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章首先简要论述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接着论述了要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方面,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使人类与自然相互谐调.最后,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党的权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曩直接来自于广大党员,只有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保障党内民主的真正实行,对权力实行有效制约,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党员主体地位有其理论依据,对党内民主必须有科学的理解,创新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和思路,改变普通党员监督无权的局面,必须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以科学的态度改革党内民主制度,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对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党员主体地位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这一探索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氛围和党员自身素质是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两个影响因素;在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应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并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结构看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人的需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人的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一本质规定性是以个体主体内在结构的复杂系统性为基础的。主体活动的外在结构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外在的社会环境条件 ,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和社会政治制度环境。主体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的统一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社会实践水平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