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盈余管理作为上市公司调整会计盈余、粉饰财务报表的重要工具,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其影响因素和相关治理便成为本文研究重点。选取2013—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和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有效抑制这一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以通过降低会计稳健性来提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未来管理中应完善股权质押信息披露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上市公司要主动披露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保证股东与相关利益者之间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注重对控股股东以及管理层的监管和问责,减少委托代理问题,防止其合谋掏空公司的行为发生,并进一步鼓励机构投资者发展。  相似文献   

2.
管理层股权激励引发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出发,选取截止至2007年12月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48家上市公司中的40家为样本,借鉴国外相关资料,运用管理层授予股权激励与其年薪金额的比例来考察股权激励程度,在扩展的Jones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费用项目后来估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在我国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股权激励实施过程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股权质押影响企业市值管理的途径,从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的视角考察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经济影响,并对这种中介效应的大小进行量化。基于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基于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证实了股权质押通过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的中介作用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在机理,研发投入和盈余操纵在影响市值管理的过程中均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盈余操纵的中介效应程度为8.68%,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程度为18.75%。  相似文献   

4.
真实盈余管理作为近年来企业利润操纵的主要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2012-2014年我国沪深A股数据,全面分析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高管薪酬、审计费用、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会影响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内部控制质量、高管薪酬、审计费用、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较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9—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为获取政府补贴是否采取了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相应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企业盈余管理迎合了政府补贴的差异化补贴标准,而且企业盈余管理弱化了政府补贴的补贴绩效。具体而言,正向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创新补贴越多,创新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小;负向应计盈余管理或负向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非创新补贴越多,非创新补贴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越小。进一步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与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抑制企业通过正向应计盈余管理获取创新补贴与通过负向应计盈余管理获取非创新补贴的迎合行为,同时,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通过负向真实盈余管理获取非创新补贴的迎合行为亦存在一定的治理效果。研究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厘清企业盈余管理与政府补贴的关系,而且对实践中政府创新补贴与非创新补贴的科学配置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8年的数据,分析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导致更高的企业金融化水平.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越大.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通过恶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进而加剧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存在"股权质押-融资约束-金融化"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也为厘清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内在机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运用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真实盈余管理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师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就越多.而在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操控手段中,销售操控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最大,生产操控其次,可自由支配费用操控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比较弱.另外通过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相较于非创业板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对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较弱.研究为探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所谓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指控股股东将自身所持有的股份作为质押标的物,抵押给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获得信贷资金的一种债务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在便利性、快捷性方面比其他融资方式更具优势,能够快速地帮助控股股东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也使得企业面临着控制权转移风险。正因如此,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股权质押行为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普遍关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但鲜有学者深入家族企业层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文章以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家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分析了CEO不同来源产生的调节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研究设计,并构建了相关的研究模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机制分析验证了文章提出的相关机制及假设。研究发现,家族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同时,与家族CEO相比,非家族CEO会明显地削弱家族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费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基于有限注意力理论研究了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商誉减值的“眼球效应”吸引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有限注意力,从而弱化了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即商誉减值遮掩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这种遮掩效应只存在于在非“四大”审计的企业之中。进一步检验了商誉减值遮掩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发现,一方面,企业计提商誉减值遮掩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了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导致注册会计师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另一方面,计提巨额商誉减值集中地剥离了价值毁损型并购的不利影响,通过向下盈余管理储备利润,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未来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0—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DID模型考察了税收优惠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杠杆操纵程度,在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增强外部监督压力来降低企业杠杆操纵程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外部融资依赖度更高以及内部控制更薄弱的企业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杠杆操纵的抑制效果更明显。本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是抑制我国企业杠杆操纵的重要举措,为政府拨开杠杆操纵所带来的“杠杆迷雾”以制定更为精确的宏观税收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有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仅限定在合并公司层面,鲜有关注母子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以我国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总体上是否存在母子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母公司会通过转移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东损益的形式对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避免业绩亏损或下滑、盈余达标和融资需求的动机越强时,母子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进一步地,母子公司间的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并没有证据发现其与应计盈余管理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要格外关注盈余操纵的新形式,警惕更为隐蔽的母子公司之间的盈余管理行为.监管机构要增强对母子公司交易动机、过程及信息披露的监管,以更好地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以2013—2018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为基础,检验了管理层能力与企业真实活动盈余操纵的关系,并在企业生命周期动态视角下,将不同阶段管理层能力与真实盈余操纵关系做比较。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管理层能力与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操纵呈正相关;另外,在考虑了企业生命周期因素后,发现管理层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程度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进呈递减状态。  相似文献   

13.
原有金融工具准则的顺周期性和滞后性等问题逐渐暴露,为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财政部于2017年修订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基于2015—2020年我国纯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降低了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且对企业正向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新金融工具准则在非国有企业、低股权集中度企业以及由非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中发挥的边际效应更强。外部环境检验结果显示,新金融工具准则在高法治水平和高市场化程度地区实施的效果更佳,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更明显。因此,为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相关会计准则;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治理,提高会计准则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优缺点的基础上,指出应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加以抑制,从审计监督角度,提出注册会计师应积极识别盈余管理行为和恰当发表审计意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加强行业权威,完善审计依据等审计对策。  相似文献   

15.
首先根据我国资本市场上有关企业财务危机的两种特殊情形——特别处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将财务危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然后以2007—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盈余管理对企业不同阶段财务危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越严重;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存在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同时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两者对财务危机发生概率的作用并不受对方的影响;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和财务危机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国有与高社会责任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非国有与低社会责任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更为明显。(2)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降低投资不足状态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有助于提升投资过度状态企业的投资效率,这归因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引发的企业融资约束效应。(3)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主要通过加大企业金融化及助推大股东掏空渠道来抑制企业投资效率,“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企业金融化/大股东掏空-企业投资效率”的传导渠道均有效。(4)股权制衡度与审计质量对两者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股权制衡度与审计质量的提高均会加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实证检验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对股票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操弄提升了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则其股价的负收益偏态系数与收益波动率越高。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真实盈余管理存在对资本市场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股权分置问题,必然会导致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操纵会计盈余,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权益。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找出股权结构决定盈余管理程度的证据,并由此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可能的影响机制。我们发现:第一、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显著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第二、薪酬差距影响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外部监督机制和管理者薪酬机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结果显示薪酬差距吸引了信息中介的关注度,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进而降低盈余管理水平;由管理者较高的绝对薪酬或者较大的相对薪酬溢价,导致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较高的相对薪酬,会降低管理者的盈余操纵动机,进而降低盈余管理;第三,该结论在改变了薪酬差距的测度后有效并稳健。本文的研究不仅给企业薪酬设计提供了依据,也给监管层制定有效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高管薪酬如何受到盈余管理后的盈余影响,发现公司普遍通过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投资收益显著提高高管薪酬水平。进一步研究了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和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控股、股权集中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低于非国有控股、股权分散的公司。说明国有控股、股权集中的公司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对薪酬业绩敏感度没有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