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然审美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生态化的统一。自然审美在对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确证中,表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的美的自由契合。生态审美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体验的依存、互渗和参与。生态自然审美是以自然审美为中介的生命共在活动,它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并表现人与自然间的天然醇化,用以启示生命的生态化存在。当自然审美和生态审美被艺术性地转换后,它们同时也就得到了艺术审美的提升,成为艺术生态自然审美。  相似文献   

2.
数字科技已占据当代文化的主流,也已顺理成章地全方位介入人类的审美文化。数字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形式,其创作和欣赏经验体现为一种全新表达的后现代经验,具体表现为模块化集成性经验、交互性融入式经验、数值化虚拟性经验、技术性新感性经验等。数字科技时代审美经验嬗变的意义在于重新弥合人与技术世界关系的罅隙,以审美的包容性以及新的价值体验方式破除技术霸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遮蔽。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家会通儒道,以自然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原则与价值标准,建构了其情性统一的人格美本体论,即情性自然论。情性自然论对后现代语境中主体审美建构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情的建构性功能表现为境界的提升和情感普遍性准则的呈现,性的建构性功能则更加关涉到诗性和智慧的层面,情性自然论由此成为当代美学主体审美精神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人对泉的审美体验经历了从形、色到声响的衍变,“听泉”日益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体验方式。听与心灵相联系,“听泉”在古文人的情感投射与不断吟咏中转变为富含闲逸之情的审美意象,并形成“夜间闻泉”与“隔物听泉”两种审美范式。“听泉”由诗歌蔓延至绘画与园林,在诗歌、绘画与园林艺术空间不断流转往复,完成诗意景观的审美建构,成为文人追求闲情逸趣与诗意生活的美学符号。“听泉”意象的形成及其休闲审美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听觉审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听觉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5.
“物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体验方式。“物化”说源于庄子哲学的体道方法论。“物化”使主体超越自我而主客一体不分,主体在物我不分的审美状态中,潜入对象的内部世界,从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透彻把握。主体通过“物化”而彻底把握审美对象,因而,“物化”是作家创作精美作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搜集素材、积累情感经验的前期阶段.本文以西双版纳哈尼族山寨温泉所感受到的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统一之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主体分辩、感受自然对象的审美价值的过程,并探讨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作用与艺术创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此笔者提出:自然是情感体验和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应走出画室,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本质,从而更概括更典型地反映人性最朴实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古代美学建立在实体本体论之上,具有客体性。近代美学转向理性主体性。现代美学在实存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理性的主体性。后现代美学以他者性否定了主体性,建立了反主体性的美学。于是,主体被话语权力解构,审美和艺术成为无主体的能指的游戏和意义的消解。后现代反主体性美学虽然有反传统形而上学的合理性一面,但却排斥了审美主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美学的出路是超越主体性美学和反主体性美学,走向主体间性美学。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然审美欣赏方法由三者组成,曰观物、格物与体物。观物乃以感官感知自然对象与环境的外在感性表象与特性,格物言以认知理性深入认知与理解自然对象与环境之内在特性与功能;体物谓超越人类利益诸求,以同情之态度体验自然对象与环境之内在价值、生存境遇和生态功能。观物乃自然审美之感知基础层,格物乃自然审美之认知深化层;体物乃自然审美之综合超越层。感知、认知与德性分别构成此三方法之要素。此三者由浅入深、相互结合,构成恰当、完善的自然审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情境空间是以塑造情境为特点的特殊体验空间,现实与虚幻融合、时空交织与转换、人的多感官参与等构成了其审美体验和艺术表达的主要特征。情境空间融合各种先进技术于传统建筑空间,实现了更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显示了人类的无穷想象力和技术进步的力量。以"体验"为核心的"情境"是观察和分析当代展示演出空间的重要视角,能给空间艺术设计带来新的启发和思索。2012年央视春晚演播厅是当代展演空间特点的一次极好表达。当代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重塑传统的建筑空间,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空间的体验与审美,值得设计界人士深入思索。  相似文献   

10.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11.
论道家思想与后世文学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庄为宗的道家思想提出“道”是万物之源,对道的认识在于“观道”和“体道”。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理论上提出了心灵体验这种人与世界的精神联系,从而确立了人对待世界的审美方式。在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下,文学理论提倡“自然平淡”,并将“自然”或“素朴”视为审美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中介"建立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审美关系建立在人和大自然发生"建构"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以人的生态存在关系为存在论基础,这种生态存在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维度.生态审美关系包含着观照自然、感知生态、体验生命的维度.当代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在走向"绿化", 走向生态化,蕴含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生态审美关系既包含人的自然生态维度,又包含特定的认识论、价值论及文化因素,是一种融自然生态存在和人的诗意体验于一体的特殊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就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而言,随着18世纪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自古希腊以来对"美"的客观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主体"审美"的探讨,包括"如画"在内的"自然美"逐渐演变为"自然审美";到了20世纪,分析美学从对"自然美"的概念分析中,最后折中地使用了"审美品质"这一概念;而当代中国"人化的自然美"则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历史的高度探究了美(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就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早期是自然审美统一于艺术审美,进而当代自然美学对二者做出区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出现了将艺术审美统一于自然审美的尝试。就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关系而言,后者呈现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然审美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从认知到审美的独特路径,因而摆脱了艺术审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然审美的真正自主。就自然审美与自然保护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互动共生的。早期的自然保护论强调"自然全美"思想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美的事实,当代自然保护论深入思考了审美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基础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自然审美提出去人类中心、欣赏自然"环境"、欣赏要严肃深入、审美要具有客观性、要有道德的参与等要求。  相似文献   

14.
科学研究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以有利于实现研究目的为选择标准的。以寻找“美”为目的的西方古代美学,形成了美、美的事物、艺术等研究对象;现代美学以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的潮流,是没有完成研究目的转变的产物;研究目的从追求最终的本体转向对审美发生过程的研究,是现代美学与古代美学最根本的区别;这种变化,最终导致把审美现象作为现代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音乐审美过程主要是一个感知、体验过程而不是理性思辨过程。在音乐美学研究中不应强调简单、抽象的知识灌输和再现性内容的阐释,而应该认识音乐体验的重要性,强调在体验中建立音乐欣赏能力。康德论述审美判断的三个特质有助于我们认识音乐审美体验的特性,它们是:个人在主观中完成、纯粹性和普遍性。孟子“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美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感受音乐美的能力,这一认识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性。从马克思的艺术活动为对象生产主体、音乐感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等学说,我们得到启示:应注重在音乐的感性体验中建构、发展人的主体性,而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能力、感知能力,它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这种文明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决定了中国人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也使自然审美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取向。以此为背景,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耕生产对土地的固着,使中国人的空间经验有了一个稳定的始点。自仰韶文化始,这种文明率先在黄河中游地区发展出了最成熟的形态,这里遂被视为天下的中心,所谓的空间经验则因此成为从中原出发的经验。其次,黄河中游属于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界的物候变化使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民族从季节流转中发现了时间。再次,这种时空的交错给中原民族提供了稳定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审美认知及对自身的发现。自此,人、时间、空间成为中国社会早期审美生活的核心要素,并在随后的夏商周时代为中国美学奠定了基本的存在框架。  相似文献   

17.
博大精奥的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审美心理。研究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和引导旅游者审美行为,审美观念,对于提高旅游者审美素养,增强旅游者的感受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我们通过对审美的体验,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再思考,提倡“以和为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这些生态意识使现代人懂得了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隋唐文化传入之前,日本民族已开始萌生出独特的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雏形,古代日本人由对自然的爱和对生命的崇拜萌芽了对自然生命消逝、人生无常的感伤意识和抗争意识。对古代日本特定的生存环境、民族特性、古代美意识的考察和探究可以透视民族悲剧意识萌芽、生成的轨迹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中国古人最崇尚的审美理想,和谐审美对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晋宋山水田园诗展现的自然美和生活美均以和谐为审美的标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剖析深入探讨晋宋山水田园诗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生态向度,在审美发生、审美过程、审美理想方面形成了对美的问题的深刻阐释。在生态视野下,人的美感生发于人面向自然的实践活动,并孕育在人化自然当中。在此基础上,人作为审美主体,以生命共同体为审美对象,通过在生态世界里能动地审美参与,建构起了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的审美标准,由此形成了生态世界中的审美活动过程。最终,通向以人的解放为基础,追求实现生态世界总体性解放的审美理想。可以说,马克思对美的生态阐释,为生态美学在美学当中立足和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支持,拓展了美学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有力地挖掘了审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