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是今天我们必须回答好的一道必答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诸多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释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原则、战略定位、问题导向、政治保证等,这些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境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和谐劳动关系生产力基础指明了新方向,为推动全球构建劳资共同体提供了新理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劳动观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劳动的条件维度、价值维度、主体维度、方法维度、实践维度等五个维度解读了新时代劳动观的形成背景、理论内涵、践行途径、时代价值。新时代劳动观是在劳动活动国际化趋势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劳动价值认知存在偏差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理论内涵包括劳动的主体、劳动的原则、劳动的方法。践行新时代劳动观,必须加强劳动教育,推动新时代劳动价值认同;必须提高法律保障,维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必须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为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培育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习近平劳动教育观有坚实的理论基石,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创新、我国教育发展中劳动教育智慧的汲取与升华、习近平青年时期劳动经历的思考与总结;具有科学的现实依据,包括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现实需求、培养国民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客观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诉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必须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注重劳动者发展动力与自身素质的提升、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4.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劳动者思维、契合历史和现实发展诉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系统阐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体属性、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弘扬路径,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化并发展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中国属性、时代品格和实践导向,为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本期刊物首先奉献给读者的是聂亚珍教授的《重新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是作者多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新的阐释。作者从“物质生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脑力劳动是生产劳动的延伸”,“服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拓展”,“知识劳动是生产劳动的提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劳动价值的意义,相信对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读者一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和谐劳动观的思想发源。马克思和谐劳动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和谐劳动是一种"快乐体面的劳动"、和谐劳动是一种"公平正义的劳动"、和谐劳动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劳动"。马克思和谐劳动观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7,(12)
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发展现实,创造性地对新闻舆论工作更系统、全面、深入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首要原则、价值导向、新兴媒体阵地、人才保障、动力源泉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对于做好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教育新体系”建构下,劳动教育越发受到重视,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同等重要。教育领域由此不断探索劳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基于对“劳动教育”概念的解析,分析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打破“融合”困境,塑造“五育融合”的综合性育人价值理念,采取以“劳育全人”育人方向,建立融合目标路径;以“劳动+”模式,建立融合内容路径;以“社会+教师+家庭”支持系统,建立融合保障的三大实践路径,打造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以往旧的劳动观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在批判现存劳动观的不合理之处中实现自身的理论超越,在劳动观方面呈现出三大理论特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在阐发其劳动观过程中,指出了实现劳动正义和劳动幸福的劳动伦理价值.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新时代正确认识劳动的主体性、培育人的劳动精神、树立劳动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架构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治理观、生态安全观、生态全球观等方面,其中蕴含了守正创新的哲学思维和理论品质,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方法论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守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探索实践之正,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新、创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知行合一”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将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知行合一”以新时代真“知”、真“行”、真“合”、真“一”的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理论,创新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丰富发展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知和行关系的相关论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继续坚持知行合一,用科学的理论指引知行合一,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中推动知行合一,用自我革命保证知行合一,用人民至上标准检验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劳动者愿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科学阐明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内涵要义、对象场域、价值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的赓续发展,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营造精益求精敬业风气的根本遵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京奕  喻文德 《理论界》2022,(10):22-29
马克思劳动观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劳动创造了现实的人和物质生产资料并将促使人的解放,以此创造与确证美好生活。在新时代,劳动不仅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机制,也是生活幸福和生活审美的重要源泉。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立足于马克思劳动观,通过优化劳动生产领域、加强劳动教育以及创造良好劳动环境等途径充分发掘劳动潜能,从而实现新时代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源于他的七年知青生活,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具有彰显新时代、鲜明的价值导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等三个基本特征。习近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主要创立者,也是直接的实践者。习近平关于青年、青年运动和青年发展的科学论断,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学习生活实践,形成的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问题的思想结晶。以“五四”青年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10篇重要讲话(包括1篇寄语)为文本,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责任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以赢得青年为逻辑起点,以教育青年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为逻辑中介,以实现“小我”融入“大我”为终极价值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创新党的青年工作,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遵循。  相似文献   

16.
李妍妍  郭莹 《江汉论坛》2023,(5):108-113
20世纪初“劳动话语”在中国兴起,其所具有的丰富政治意蕴来源于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从20世纪初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杂志上的“劳动”话语表述,将“劳动”视为社会底层民众“专属”谋生方法与身份标签;将“劳动”提升为社会及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并进而成为劳动阶级争取社会平等权利的关键词。社会舆论围绕“劳动”概念内涵展开论争。从“劳资争议”到“阶级战争”的话语变更,标志着下层劳动者阶级意识的自觉,改变了“劳动(劳工)问题”的解决方向;关于“劳心”与“劳力”的价值论战,反思并挑战了传统中国社会权利的归属与分配。“劳动教育”的传播与实践对劳动阶级的觉醒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百年前劳动话语在中国的兴起,是新思想新观念冲击旧的社会制度赖以存在的意识形态的过程,是劳动大众尤其是工人阶级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建立工人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以SA8000标准为代表的西方企业责任运动由劳资关系引发,其终极价值也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随着中国经济介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单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劳工标准检查是发达国家“对我出口企业滥用人权标准”的认识是片面的。如果能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的实施纳入劳动法制轨道,不论对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还是对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都将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西方企业社会运动基本内容、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从加强企业责任角度对我国如何建构和谐劳动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理顺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理路,有助于系统论证“新时代”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从方法论上看,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得出的正确结论。从理论归因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观生成的主要标志,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基本理论。从理论定位看,习近平新时代观展现的是中国发展的特殊阶段,内含着中国对自身发展的时代定位与目标趋向,渗透着中国与世界在共同发展中的新阶段、新高度、新未来,是对中国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内卷”“躺平”“摆烂”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表征了青年群体以厌倦劳动为状态的集体焦虑、以逃避劳动为表现的软性抵抗和以拒绝劳动为选择的消极对抗等“反劳动”现象。形成“反劳动”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消费主义消解青年劳动价值认同,社会转型过程复杂加剧青年劳动困境,家庭劳动教育不力引发青年劳动误区,自我认知偏差弱化青年自我劳动认同等。破解青年“反劳动”问题,必须直面青年一代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筑牢青年劳动价值认同,以健康和谐的劳动环境保障青年劳动发展权益,以崇尚劳动的家庭教育凝聚青年劳动教育合力,以知行合一的自我教育强化青年劳动主体认同,进而实现青年劳动观念的重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观的诞生,是人类劳动学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通过对传统劳动观的批判,实现了从资本时代到劳动时代、从精神性劳动到生产性活动的转变。马克思劳动观全面阐述了劳动与历史、劳动与人、劳动与生活的内在关系,这为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能路径。马克思劳动观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有助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观、践行按劳分配的正义理论和原则、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劳动教育培养健全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