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泽芳教授是我国教育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其鲜明的特质就是“创新取向的本土化研究”.先生倡导及践行的创新取向的本土化,从研究方向上说,是走向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从研究内容上说,是指向教育社会问题的本土化研究.先生秉持“创新取向的本土化”,使先生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呈现出强大的理论与实践生命力,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从“西化”走向“化西”树立了研究典范.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知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离”并不是传统认识论层面上的问题,即不是“知不知”,而是“愿不愿”、“为不为”。因为,专门的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人员,是两类不同的教育实践者,他们的追求目标、利益关系、行为方式不同,这决定了他们的观念、意识及信奉、所需要的理论的差异。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是整合教育实践,进而解决理论上的困惑,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3.
在法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下,需要提倡一种实践主义法学研究范式。迈向实践的法学研究范式需要从研究策略、分析方法及分析框架等层面予以整体性理解。问题出发型研究策略强调问题中心、关注中国问题、注重理论关怀。该范式主张将整合了法律人类学、法律社会学双重意涵的延伸个案方法作为分析法律实践的基本方法。“事件—关系—过程”“行动者—结构”“国家—法律实践—社会”等分析框架使微观与宏大分析视角能够同时在场。侧重质性研究的实践主义法学范式与量化法学品格突显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在方法主张及价值追求诸方面高度契合且互补,可以在中国法律实践研究中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实践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变,也显示了它具有的两股巨大力量———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的力量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的力量。当今世界每一项重大的动态变化也都包含着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我们把研究这种结构性巨变及其二维效应的理论称之为“实践结构的社会学理论及其二维视野和双侧分析”(简称实践结构论)。从社会学研究“中国经验”的“全球”与“本土”话语之争的再度激活,到“广义转型论”与“狭义转型论”实质性分野的明朗化;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生命力的再发现,到现代性彰显以来新兴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共性和个性的侧重差异,再到当前我国政学两界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都需要一种更为开阔的社会学理论视野。通过这一视野,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把握现代性全球化和本土社会转型的一体两面性,而且可以重新认识在中国新型现代性实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不懈追求和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生产知识、创造文化。传统人类学以遥远的与“欧洲中心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非西方”的“原始社会”或“土著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研究而著称。伴随研究范式和理论格局的拓新,人类学研究的“田野”不再是纯粹“远方”的“他者社会”,“田野空间”亦从地理空间范畴延伸到文本空间、口述传统及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等非地理空间范畴,人类学者不断游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丛林中观他以视自我,运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来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生产、文化实践和理论建构。与此同时,人类学者对传统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推动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范式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6.
从一般意义上讲,课程研究范式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部分。对某种研究范式盲目地推崇与应用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课程理论作为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确立共同的“研究范式”,以保持课程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的统一。在研究课程范式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本土化”课程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与使命。所谓“课程研究中国化”是指外来课程的合理因素与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提倡课程研究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范式与具体运用,确立中国课程研究的主体性。为了推动课程研究中国化的进程,强化课程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课程研究的流派意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法社会学存在“中国化”问题。作为高其才教授的一部法社会学著作,《法社会学》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法律实践和理论问题。其关注到法社会学中国化的意义并对之进行了努力,体现了中国法社会学学者进行法社会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通过进一步研究就能够继续回答法社会学中国化这一问题:中国法社会学发展方向是法社会学中国化,法社会学中国化的主题是法社会学本土化。只有深化法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才能探索出中国自己的司法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8.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结构-能动性、系统-行动者、主观-客观等诸多二元对立的现象,皮埃尔.布迪厄试图通过自己颇具特色的实践理论超越这些二元对立。本文认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关注实践过程和实践未经表达的逻辑,反思是其实践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实践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社会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首先,布迪厄对社会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反思有助于增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其次,布迪厄指出社会学也是一种政治科学对于认识社会学学科性质、促进社会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他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工作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研究对策——回归原始经验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对中国企业管理方式的系统总结和研究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然而,无论是作为主流范式的实证研究,还是东方管理学派主要运用文献整理和哲学思辨的研究范式,都难以真正实现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研究的本土化。对中国式管理模式的探索,要求综合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记录、描述、考察和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的原始经验。  相似文献   

10.
“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尚无先例,因此在理论及实践上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及价值。以院团结合艺术实践课程为创设新型音乐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载体,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舞蹈艺术教育目标体系、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在全面提升音乐舞蹈艺术教育品质,实现新型艺术教育的“产学研”互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势。“院团结合”艺术实践研究为“院团”协作人才培养实践系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行动案例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参照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分析以往学界在生育性别偏好研究上的四种主要范式可以发现,传统范式对生育性别偏好问题的解释和分析要么偏重社会,要么偏重个人,忽视了将行为者和社会结构(文化)紧密联系的可能。因此,以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建构一种结构与能动、系统与行动者、集合体与个人联系起来的“场域—惯习”研究范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不同阶段争论的议题正是社会学作为一个专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点体现。从研究对象的转换、本土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到认识论、方法论的提升,不同部分的专业构建出现了研究议题、理论普遍性和方法论上的本土化争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从引入西方社会学理论,到构建中国本土学术共同体的过程,"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本土化的两个方面。社会学面临的问题是对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的把握,这是现阶段本土化所回应的根本性议题。  相似文献   

13.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理论植根于具有国教传统的欧洲宗教实践,宗教市场论脱胎于政教分离传统下的美国社会,它们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从以世俗化理论为主导到宗教市场论的繁荣,宗教社会学研究发生了范式转换。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宗教经验与实践出发,在对话中延展了两大理论范式,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范式层面的批判,不同时期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都源自对既有学术研究状况的某种不满。从深层次来看,本土化乃是涉及到社会科学哲学知识论层面多个维度的思辨议题,各种不同的立场始终处于复杂的辩证关系中。概括而言,这些批判涉及价值和方法两个维度,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当下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两种角度的批判分别导向了具有不同侧重的本土化主张。从这两种不同理论进路出发,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本土化就有了不同的具体内涵和方法论要求。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实践智慧是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张力的桥梁,是建构社会工作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社会工作实践智慧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本文重新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为无论是做理论还是搞实践,都应避免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相互僭越,基于此,对实践智慧进行界定。实践智慧与实践主体之间密不可分,明确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主体以及主体间的关系,是探究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生成机制的重要前提。“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与“历时性”的实践场域为社会工作实践主体提供从直觉到经验的积累,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实践智慧的引领,理论指导能够落实于“好的实践”,实践得以验证或修正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生成机制的关键因素,实践主体与情境在互动中共同促使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生成、使用与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已被学界关注多年,并产生了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在部分研究中也存在“误用”“滥用”范式现象,甚至不同程度存在自说自话、低水平重复等混乱现象。究其根源,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基本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其他层面的研究没有建立在相对统一且稳固的根基之上。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基本问题的研究就尤为重要。基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六大基本问题,即“内涵与结构问题”“形成与发展问题”“层次类型问题”“功能问题”“通约性问题”“转换与优化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有利于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六大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以下基本观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形成和遵循的结构模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结构是由科学共同体、框架体系、方法体系以及社会建制构成。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在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已经初步形成。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层次...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逆城镇化”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学术议题,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学者的关注,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这些“争鸣”大体表现为“真伪之辩”“同异之辩”以及“好坏之辩”。“三大争鸣”在繁荣逆城镇化研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逆城镇化研究的持续深入。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浪潮之下,学术界应当基于本土视角、立足本土实践、提炼本土事实、构建本土理论,以此来破解“三大争鸣”,促进中国逆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构,实现逆城镇化理论的中西对话,为构建中国本土的城市化理论话语体系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一直致力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从世界到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构的设想 ,这一设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其与王万俊先生的新作《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一书中。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职校毕业生的从业能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要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必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学科,文艺社会学 1930年代在中国创建, 1970年代末开始“重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艺社会学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学术范式、学科定位。“文艺社会学”和“社会文艺学”,类似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由于文艺社会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关系”研究,因此,无论定位于文艺学,偏重于“文艺 -社会”研究,还是定位于社会学,偏重于“社会-文艺”研究,都可统称为文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关系”与“非关系”性,构成“文艺社会学”与“社会文艺学”的根本区别。文艺社会学理论形态,有“传统”与“现代”之别。“中介论”与“传播论”,同属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在多元对话语境中,应该倡导建设“多维论”形态的文艺社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