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理念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重要论述构筑了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华美育精神”重要理论来源,启迪了新时代美育建设中的美学理念、美育要求、美育方法和美育理想。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美育的过程中,基于中华美学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实践本体论之精华,突出了“美”及美育问题的现实性本质。通过凝练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人”精神和“德性”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美育建设的核心要义;通过汲取传统“礼乐”教化的积极因素,为美育工作搭建了以艺术教育为重点,以系统视野为高度的实践路径;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美”情怀,最终将美育通向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追求,构建了实现“真正的自然主义”和“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2.
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来突出和强化学术的交流、争鸣,将成为新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附属于技术之上的文化范畴问题。数字化校园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采取必要的文化建设措施,将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数字化。  相似文献   

3.
在回顾美育教育发展、嬗变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代美育研究的新理论、新路径和新范式。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逻辑关系为起点,验证了“工程教育+美育”是遵照教育规律、逻辑贯通并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形式,进而对“工程美育”的内涵和对象进行了概述。最后简述了上海理工大学依托工程美育平台,构建美育与德育、教学与实践结合,以“科艺融合”为特色的工程美育实践范式,从而建立起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的艺术教育和工程美育的文化场域,构筑理工科大学美育新格局,推动中国式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和工程教育联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把美育与育人相融合,有助于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引领优势。通过诠释传统文化中“真、善、美”思想在新时代的理解和互构关系,将其转化为“美育+思政+创新”三位一体融合的创新教学理念,渗透到艺术设计类教学的实践课程当中,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分析在专业实践课程中,针对三种不同传统文化传承开展的美育设计教学案例及其应用与反馈,总结出三维度融合模式下艺术设计类教学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该模式及路径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高校美育教育旨在以“美”为核心,按照逻辑主线,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认识、体验、欣赏和创造能力。美育是“五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发挥着启真、创新,育人的重要作用。从席勒提出“美育”一词,到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历史的发展变革中,美育对学生的发展作用愈加凸显。进入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从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刘兆吉先生是美育心理学科创始人,其美育思想的产生经历了启蒙、孕育、创立三个阶段。刘兆吉先生提出的“美育与美育心理学是皮毛相依的关系”“艺美融合实现大美育”“将美寓各科,实现各科育美、五育共美”和“探究美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思想,对当代开展学校美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新时代,美育应遵循美育心理规律,提升美育教学的有效性;倡导大美育理念,构建各科育美、协同育人的美育机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生活,培育中华美育精神,以此改进和加强美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和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具有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者融合蕴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路: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劳美结合的关联逻辑;拥有从“单向育人”到“协同育人”的协同逻辑;具备为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两者的融合旨在为实现立德树人与以美育人的终极目标,但在走向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境:价值异化方面,呈现出各执一端的线性思维;内涵和场域被窄化、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评价功能缺失与评价维度不全面等。为解决两者在融通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应积极构建实施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体系,推进校园劳动美育文化建设;努力搭建联动格局:发挥家庭的协同作用,增强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奋力实现师资队伍、基础条件和系统评价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红医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诞生,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的红色医学卫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医文化融入新时代医学院校的“纲要”课程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四史”的效果,强化他们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又有利于增强医学类院校“纲要”课的吸引力。通过案例库建设、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案例及教学实践等多种方式可以将红医文化深度融入医学院校的“纲要”课程。  相似文献   

9.
环境美育从日常审美角度出发,以审美体验回应环境问题,有着自身的优势与实际效用。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作为承载校园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层次丰富、育人功能高度集中,美育体验和建构路径对完善校园美育有其必然性和迫切性。在具体的举措上,从建立校园特色文化、丰富特色素材体系、构建互为补充的活动场域三个维度提出校园开放空间环境美育的思路,以期为建立高校美育“育人场”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开展高校美育工作,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维结构的理论,建设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美育课程,开展系列传统文化美育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阅读一本经典著作、聆听一场名师讲座、参加一次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欣赏一场音乐会”,成为文质彬彬、温润如玉的君子。沪江学院的美育融入诗词、音乐、绘画、吟诵等美育元素,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并获得一定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高校践行新时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根铸魂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障,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比宏观、微观层面的已有美育研究成果,从“大美育”视野下重新审视高校美育问题,通过“大美育”这一顶层设计理念洞察高校美育现状之问题本质,从内涵、过程两方面切入问题,分析问题,为高校美育育人提供从“理念更新”到“师资建设”等三条问题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场,通过审美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照,以满足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期待,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目的、合规律地渗透于教育对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是德育美育两者相得益彰的人文关怀;从现实逻辑来看,是纾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来看,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从实践逻辑来看,是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开展需从“信道”“亲师”“谋术”“境化”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以美育人”的教育内容、加强“以美育人”的队伍建设、更新“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思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命题,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在践行“七个着力”中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科学把握“两个结合”重大意义与内在规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落脚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织机构的特殊性入手,剖析了“中心”组织文化的内涵,分析了“中心”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和构建的意义,探讨了“中心”组织文化构建的基本思路:一是依托校园,注意将“中心”组织文化融合于校园文化之中;二是建设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中心”组织文化;三是重视环境优化,构建“中心”组织文化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中心”组织文化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最近你买了什么新书?”“今天,你有什么好书推荐给我?”“太高兴了,我今天又看到一本好书。”这弥散着书香的话语,彰显了新城花园小学师生们对书的浓郁情结。难怪,学校被《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先生赞为“办学历史短,文化氛围浓”。文化源自于书香校园的建设。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始于2001年,十一年来,学校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塑造学生美好人生”为己任,以新教育实验关于“营造书香校园”为指导,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过程中,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使其成为课堂体育教学的有力延伸.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学生、家长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并应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乐园.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不仅是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新时代高校美育要以“提高大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为目标指向。积极推进高校美育政策的落地实施、正确把握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重心、建立健全高校美育工作的推进机制。注重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艺术师范教育的协调发展,科学构建综合课程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美育实践体验。  相似文献   

18.
学校实施美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能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要抓住大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着力实施美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应做到: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美育;在课外活动中实践美育;在校园建设中渗透美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学校美育是提高审美、化育心灵的主要途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当前学校美育仍然面临重智育轻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美育形式单调等问题。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学校美育实验区,对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美育途径,即:坚持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校本美育课程理念,打造综合美育课程特色——将课程与活动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学校型"大型艺术活动,突出综合性;注重组织"社会型"大型艺术活动,形成国内外审美互动、艺术家传帮带、生活体验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家校融合、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局面;搭建跨界艺术活动平台,在实践劳作、艺术鉴赏、文艺展演中探寻"美"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地中小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来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以"大美育、大课堂、大教学"理念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全民美育的新时代,风景园林越来越成为社会物质环境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并起到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设作用,与此相应,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也需要深入探讨。本文基于人民群众对环境空间审美需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风景园林从“苑囿之需”到“生态美育”的发展及功能变化,阐述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主要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美育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系统融入,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流程融入。具体美育路径如强化教师将科研之理与应用之实相辅相成、通过参加重要的专业赛事形成美育集约化后作为常规教学的美育镜像等,进而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专业实践,从知识内化为能力、到能力外化为作品的全过程都接受系统性的审美教育,最终多方形成美育合力赋能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