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大思政课”是基于守正创新而生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不变在理论基石、价值旨归、任务指向;变在于视野上聚焦“两个大局”、场域上融通“社会大课堂”、格局上形成“育人共同体”、体系上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课”变抑或不变,其旨趣均指向于“大思政课”的落地。从强化队伍建设、依托实践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三个高度来厘清“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有助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人机交互性、虚拟性、工具性等价值使得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可行性。因此,应树立信息化理念,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合理融情造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坚持“虚”“实”结合,创新教育理念;坚持协同融合,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持续推进的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也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变革。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教学方 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其中实践教学方面的堵点和盲点较为突出。为切实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A 职业技术学院将VR 虚 拟仿真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等形式,从不同角度了解思政课与VR 虚拟仿真融合前后的教学效果。研 究发现:VR 虚拟仿真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传统思政课教学相比,其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各课程之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叙事、反思、后思的逻辑进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整合。“叙事”主要包括解释性“叙事”、移情式“叙事”、事迹(事件)——符号互动式“叙事”;“反思”主要包括具体事件反思、中时段反思、长时段反思;“后思”主要包括自然界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二者的关系、自然界规律与思维发展规律及二者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思维发展规律及二者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叙事到反思,再到后思,叙事、反思、后思相结合,这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也可以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防止思政课教学的碎片化,促进思政课教学的系统化、逻辑化,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学模式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面、有序实施的教学活动框架。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教学是国家厚植爱国情怀的主要载体,是高校思政内容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主要场域。在国家“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仍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认识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为主体,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队伍四个维度,有针对地提出建议,以期为“四维一体”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提供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思想为前提、政治为统领、理论为基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切实打造有信仰、有情怀、有深度的思政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以思想触及心灵”的作用,广大思政课教师,一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努力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二要精耕思政课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挖掘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三要不断优化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全力打造思政课程建设的“主战场”,进而更好地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实现其教学效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向到位。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指南,内涵式发展要求思政课建设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优化教学结构模式作为方法路径,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目的。2022年秋季,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某教学团队进行大班授课、专题作业、小班讨论、大班翻转以及讲评交流五重结构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以开展课程深度对话、坚持问题导向和建设教学共同体三条路径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理论性和针对性,打造联结师生、供需一致、教研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性原则,把握“四史”之间的内部联系;坚持相关性原则,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四史”教育共同体;坚持系统思维并树立大历史观,培养“四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情怀;运用大数据思维并树立整体观,建立“四史”教育的评价体系;运用辩证思维并树立联系观,构建“四史”教育新内容和新方法;运用历史思维并树立大历史观,培养大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使之“进教材、进教堂、进头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要从价值引领、厚植情怀、铸魂育人等方面回答好“为何要讲”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向度回答好“在何处讲”的问题;从“重”“新”相融、“导”“航”并举、“知”“行”合一等方面回答好“有何原则”的问题;从本原性基础、规律性内蕴、价值性诠释等方面解决好“如何来讲”的问题,着力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价值、场域、原则和路径,旨在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破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现实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趋势.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时代,尤须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要针对网络时代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权威不断面临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存在低效化现象,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协同等现实困境,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回应时代诉求;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探索"智能化、数据化、个性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抢占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理论高地;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构建高校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这四个方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切实转化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进入数智时代,广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素和实践场域。把握数智融合的时代蕴涵,探索数智化发展现实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数智融合驱动下,可以从数字思政的全面建设、精准思政的纵深发展、协同思政的高效运转三个维度整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数智融合的发展要件包括:思政数据治理底座;思政数智化“码力”;大模型+思政应用。通过要件的发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数智前沿技术高度融合,整体换道提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进展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应对时下手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冲击和挑战的积极办法就是因势利导,主动将手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的“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低以及实时控制大课堂难等长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教学痛点问题。本研发团队开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技术系统遵循“回归课堂”“教学并重”“精准教学”三大理念,初步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软智慧课堂系统,多维、便捷和精准的身份识别,课上实时无障碍互动和基于云计算的通用大数据平台四大创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做了一点开拓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四史”教育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和国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作出的在高校展开“四史”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理论性和鲜活的实践性.深入分析四川文理学院“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情况,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入机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目标上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4.
在"变"与"不变"中,"不变"是对方向的坚持,"变"是对创新的回应.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在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方面时,要以"不变"应万"变";同时,面对各方面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总之,新时代要在"变"与"不变"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以及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专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的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接近、趋同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趋同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足、教学方法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通过塑造人格魅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革新教学载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亲和力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硕—博贯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实践与探索。统筹推进本硕博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需重点围绕“4+1”要素进行探究。其基本思路为:制定本硕博连贯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进行本硕博连贯的教学方法设计,充实本硕博连贯的教学内容,进行本硕博连贯的教学管理,构建本硕博一体的考核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筑牢学生信仰之魂、价值之魂、精神之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本—硕—博一体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问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从实效性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的把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结构-功能”原理,从五大教学要素层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求“实效性”,曲解可接受性原则,全面迎合学生的需要,导致发展性原则式微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可接受性原则解决了合规律性问题,坚持发展性原则解决了合目的性问题。可接受原则与发展性原则二者有机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永恒命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面临着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境遇。面对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时代化。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也要夯实理论根基、遵循育人规律、坚持基本原则,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力、说服力、引导力,在求“变”中坚持“不变”。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既要秉持“求新求变”的理念,也要有坚守“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在全面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9.
“讲道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依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可分为“以论说理”“以行见理”“以事析理”“以境释理”四个维度,四者分别侧重关涉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以论说理”充分关注教师主体“论”的能动性;“以行见理”重点激发教育客体行动实践的自目的性;“以事析理”侧重发挥介体“事”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以境释理”主要突出教学场域的思想影响与转化功能。四个维度统一于思政课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思政课教学过程规律,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助力思政课培育“四有”新人的新时代使命的高质量达成。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针对一些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学存在的形式传统单一、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强、“到课率”“抬头率”偏低等问题,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