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红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平台经济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群体的青睐,成为互联网消费的新增长点。在“网红”直播间里,人的消费境遇时空被重置,即时即地的交易互动、情感体验和组织动员,渲染和放大了用户的消费情绪,同时压缩了其理性反思的时间。“网红”对“粉丝”而言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和情感皈依,直播带货使“网红”与商品构建起一种背书关系,随着“网红”的符号属性被不断放大,商品的功能性价值逐渐被象征性价值所遮蔽。在“网红”直播间消费,本质上是一种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被主播和电商平台共同操纵的符号消费。“网红直播带货”能够有效利用私域流量变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拉动消费的作用,但其亦可能成为操控话语秩序、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权,需要以辩证和审慎的态度引导和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乡村网红是深度媒介化的乡村涌现出的新群体,其自发或自觉的文化建构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判断性抽样,从抖音平台抽取251个有效样本,审视乡村网红在建构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性,并给出引导建议。在身份层面,乡村网红主要由“在地”农民构成,作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率先确立了农民群体在当代乡村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内容层面,乡村网红在新媒体空间生产的巨量媒介文本,记录和塑造当代中国新乡村文化;意义层面,乡村网红话语从个体意识、生活方式、人伦关系和乡村本体价值等方面构建乡村文化新涵义。同时,乡村网红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生产主体的持续生产能力不足、内容题材超真实趋势增强、价值观念存在较多矛盾话语等局限。由此建议加强公共培训服务,提升乡村网红自主生产能力;调控平台算法和流量,加大对真实乡村题材的流量倾斜;倡导“三农”知识精英入场,形成信息内容和价值观念对冲机制,引导乡村网红良性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社会中,都市白领群体渴望寻求一种独异的生活方式。网红餐厅的出现契合了都市白领对食品、用餐体验的独异化追求:地方性美食的杂糅、创意式的烹饪实践、美食的伦理化为食品本身赋予了独异化的内涵;情感性消费空间的营造使消费者在用餐过程中除了获得独异化的体验之外,还会收获愉悦、满足。都市白领也乐此不疲地通过打卡都市网红餐厅完成日常生活的独异化呈现,在打卡中实现自我,创造出符合自身逻辑的行为。随着文化边界的消解,为都市白领的自我情感书写创造了空间,更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贷消费"这一新生事物悄然兴起,由于大学生特殊的消费心理,使得这一消费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但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根据大学生网贷消费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网贷消费的心理,系统归纳网贷消费所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社会,乡村网红是网络广场中的“乡村信息源”、自者视角下乡村社会的形象建构者和网红效应下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他们进一步弥合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助力着数字乡村建设。乡村网红以“原生态”的草根人设传播、富有“地方感”的共情传播、集体参与下的人际传播助力媒介化乡村社会的构建,优化了乡村社会的传播格局。乡村网红的传播实践加速了乡村社会传播的“在地化”转向:传播资源从“汇聚城市”转向“返流乡村”,传播话语从集中把关的宣传话语转向共享式的民间话语,传播方式从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在地性的参与式对话。我们尚需引导乡村网红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为当下乡村社会传播力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6.
从消费总量和内容、消费动机、消费推手等方面分析了当下青年女性体育消费的特点.针对当前青年女性体育消费呈现出的双重单面化、强化女性身体的被对象化以及被操控化等异化现象,认为应从回归健康旨向的体育消费信仰、重构青年女性身体主体价值、培育青年女性多元身体审美观等方面建设青年女性体育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价值追求的程度越来越高。青年群体是文化消费市场既广泛又持久的主要消费群体。当前青年存在非理性、盲目西化和娱乐性文化消费突出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因素是造成青年群体不良文化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对此,要加强对青年群体文化消费的研究,培养青年群体树立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丰富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内容,引导青年群体提升文化消费层次,积极倡导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这对加强和改进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积极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智慧养老十分重要。智慧用老是智慧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许多银发网红积极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显示了银发网红作为智慧用老新模式的潜力。然而,深入研究银发网红的文献比较匮乏。利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抖音平台上粉丝量排名前十的银发网红,基于“需求—可供性—特征”理论框架,对银发网红成功特征进行了探索式的研究。在专家头脑风暴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沟通模型,从行为学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识别和归纳了与银发网红相关的研究机会,并对影响短视频平台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网红品牌的消费者评价形成用户生成内容(UGC),其衍生的网络口碑对网红品牌有极大的影 响。 以奶茶饮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网红品牌“奈雪的茶”为例,利用八爪鱼数据采集器(v8. 0)爬取微博和 哔哩哔哩的 12 193 条有效文本评论,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网络口碑的核心要素,探求网红产品对消费 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品牌和消费者是网红连锁店网络口碑的两大主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 行对比验证表明,网络爬虫获取的消费行为数据能更准确地反映消费者内心真实情感。 研究结论显示, 产品品牌的口碑逐步从线下的口耳相传过渡到线上的网络传播;产品品质是网红品牌得以迅速爆红的根 本原因;网红品牌的市场增长驱动来源于年轻一代消费者;正面的网络口碑有助于提升网红品牌的美誉 度和知名度。  相似文献   

10.
李世勇  徐敏 《国际公关》2023,(8):170-172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红”成为流量热词。为充分了解大学生关注“网红”的基本情况,以及“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发现,娱乐性和有用性是大学生关注“网红”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网红”现象,但是“网红”衍生出来的“网红经济”和“网红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和思政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多方协作,共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全环境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1.
网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质上是“网络红人”虚拟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从文化论角度看,它是“网络红人”以互联网为媒介创造的一种网络亚文化;从系统论角度看,它是由“网络红人”、网络技术、网络受众、网络平台及隐含于上述要素之中的价值观所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实践论角度看,它是“网络红人”进行的虚拟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从生成机理来看,网红文化是内生机理与外生机理共同作用的产物。为优化网红文化生态,应以培育正面网红为主线,引领网红文化向上向善航向;以网络平台监管为重点,净化网红文化生产传播载体;以规范资本运作为抓手,促进网红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红的自我呈现有利于获取粉丝支持、累积社会资源。基于自我呈现理论将电商网红的自我呈现划分为网红活跃度和网红内容表现力两个维度,探讨电商网红自我呈现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2019年1月—2019年8月的网红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第一,网红活跃度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第二,网红活跃度通过增强粉丝热忱促进消费者购买;第三,内容表现力在粉丝热忱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提要]身体消费是彰显消费社会特征的典型方式,随着“身体转向”思潮的兴起,现代社会各种类型的身体消费与展演实践受到关注。近年来,迅速普及的抖音、快手短视频APP俨然成为消费社会对人及其身体进行展示、形塑、规训的一种技术工具。对青年、中老年、网红明星三种使用群体的比较研究表明,短视频中的个体身体景观既是对身体的展演和消费,也是一种身体管理和自我呈现、认同的方式,其并非是标准化的,而是体现出群体差异和多元特征。但这种“身体”是强调躯体、体态而与整全的“人”相割裂的身体,是技术背景下的另一种“身-心”二元论。  相似文献   

14.
青年消费群体的特殊消费价值观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作为社会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代青年的消费特征、消费心理与特殊消费价值观,分析其消费误区及负面影响,论证生态消费价值理念对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科学、合理、公平的消费生活方式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的战略性意义,并提出培养当代青年生态消费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贷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网贷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其飞速发展中看到其光明的未来。调查显示,网贷用户以80后青年为主,他们利用网贷平台投资理财获取收益,或者通过网贷平台融资借款,解决资金周转、投资创业或者大额消费等资金需求。起步中的网贷有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但是,大部分网贷用户是青年,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共青团创建"青年贷",将有效化解网贷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为创业青年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有效地联系和凝聚起网贷中的广大青年。  相似文献   

16.
网红这一“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而“洋网红”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已参与到新公共外交的实践中。针对当下炙手可热的“洋网红”现象,以抖音平台上8名“洋网红”为研究对象,对“洋网红”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借鉴城市传播研究的“城市”观,“网红目的地”的概念含义可做“语境”“内容”“媒介”三种划分。作为语境的“网红目的地”为游客的传播活动和游览行为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它也介入并影响游客的行为方式;作为内容的“网红目的地”将空间景观抽象化为移动媒体平台上的媒介再现,空间设计者和游客均可参与其内容生产过程;作为媒介的“网红目的地”在象征性和物质性两个层面,为游客与空间景观、游客与空间设计者及其他游客的互动提供中介,是游客活动空间的关系枢纽。对“网红目的地”概念含义的阐释,有助于研究者、空间设计者和游客全面把握这一当代城市文化现象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需求转型、生活方式现代化以及收入方式转变的背景下,缺乏城市生活能力的农村青年表现出了新的消费特点,即个体本位、过度支出和消费金融化,导致了对父代的代际剥削、婚姻稳定性下降、生育意愿降低以及返贫风险增加。因此,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当前的社会帮扶更要关注进城务工农村青年的生活状态,重视精神扶贫,警觉消费主义对农村青年思想观念的冲击,引导农村青年树立健康适度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19.
对青年消费趋势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和消费是互为表里的,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不同时代青年的生活需求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生活需求就构成了青年的消费特点。当代青年消费的发展趋势有其内在规律,研究青年消费趋势的变迁,有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青年,以便于使青年能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消费。青年消费受动于社会环境,也引领着大众消费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网红不断涌现。从网络红人的惊艳到乡村网红的出现,标志着乡村草根的崛起,这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网红在国家政策、新兴技术、媒介赋能、文化自信的多维共振、合力影响之下出现并深入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羊,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乡贤。乡村网红主要通过推动乡村文化转向、拓展乡村文化空间、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建构乡村文化生态等方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这些参与方式的多面互动与综合发力使得乡村网红由最初的自发性探索逐步走向自觉性引领,乡村文化在乡村网红的推动下将进一步走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