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打破了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阻断了儿童与乡土文化的联系,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呈现"离乡之趋"。究其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主要是因为农村建设城市化、资源配置绩效化、农村社会发展功利化等。因此,在国家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应该深刻认识农村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要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及留住乡土人才等方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意味着中国资源配置逻辑将历史性地转向农业农村地区进行优先发展,这不仅在理念上要凝聚共识,也要在认知上形成总体框架,从而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宏观目标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实践的具体思路。进入新时代,中国乡村要振兴,必然要求乡村资源禀赋结构、乡村资源配置逻辑、乡村资源认知水平等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而达到与现代乡村功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践等内在要求高度匹配。鉴于此,需要构建认知框架,从战略层面和策略方面思考乡村振兴的“资源来自哪里”“资源用于何处”“资源如何转化”和“资源何以重构”等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3.
城乡教师交流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城乡教师交流存在教师交流“单向流”现象、制度执行不到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为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良性发展,应扩展交流教师群体范围,实现交流多向性;完善教师交流的配套措施,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健全教师交流监督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责任感;增强人文关怀,发挥教师的“主人公”效应。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也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根据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断推进的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必须以乡村振兴为战略支撑,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优化办学条件,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稳定农村义务教育生源;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以实际的发展成效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5.
6.
在分析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动因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合村并点的四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合村并组、撤村并点、迁村并点、合村并点。基于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指出了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从土地政策、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和建设资金四个方面对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工作提出具体看法,认为在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合村并点是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美好村级建设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可以破解土地、社会保障、就业、融资、农村产业发展等难题,对于转移农业过剩人口,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农村资源,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发展生产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乡村的实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乡村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的良好融合,充分发挥人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乡村系统功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智慧乡村实践体现出突出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特征,也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对于智慧乡村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既要评价已取得的应用成效,也要重视未来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民生福祉的直接体现。公共服务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目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已经成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阻碍。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当前城乡公共服务融合水平,通过构建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测度了全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水平和各个维度的发展差异。研究表明:2010—2020年间,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程度以2014年为拐点,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水平上升最快,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水平上升最慢;各省份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大,上海最高,山西最低;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推进新媒体与美丽乡村融合创新建设中,具有较强激发作用.应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新媒体所具备的普适化与高频化创新性、常态化跨界融合性、协同化文化交融性等优势.运用顶层战略设计思维,深入挖掘新媒体适度区域化联动融合、脱贫攻坚成果延续深耕、乡村生态文明传承创新等设计战略特性.通过建立智能化生态创新平台、创设数字乡村多增长极微传媒系统、架构乡村智媒体互联网涉农服务体系、构建沉浸式智媒体交互系统等设计战略模式,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经验是,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在当前中国基本制度设置中,一方面农民既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也可以选择进城安居生活;另一方面国家为农民保留了返乡退路,以备进城失败的农民可以退回农村.正是因为进城失败有退路,农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城,国家也不担心因为经济周期造成进城农民失业所引发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中国因此有了城乡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之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要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保底,要解决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回应他们的诉求.要防止当前学界、政策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践中已经普遍蔓延开来的激进的乡村振兴解读,倡导积极稳健的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表征出一种“城市中心主义”倾向,一些乡村并非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被看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化解的问题。城市不断向乡村汲取各类资源,而乡村发展也逐渐依赖于城市,进而呈现出一种“去主体性”样态,导致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此外,乡村去主体性还表征为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趋向解构、乡村社会向心力减弱等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以农民组织化重塑乡村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类资源,点燃乡村发展的自引擎,构建平衡发展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梁婧 《国际公关》2022,(5):37-39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能够在环境保护和促进乡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使乡村改革不断深化,使城乡距离不断缩短,使乡村得以有效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明确协调城乡文化发展关系和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构建“过程相嵌 资源共享 主体合作”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框架,以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协同推进“两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共育共享为抓手,以乡村文化振兴决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文化振兴资源的动态倾斜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多元合作机制、乡村居民文化权益的共同保障机制、乡村文化安全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全过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乡村发展已不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当前,乡村治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通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具体思路,对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发展规律的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乡村发展短板,较不发达的西藏农村地区,“三农”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需要更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定义和路径选择出发,对西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进行研究,对西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具有一系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武卿玉 《国际公关》2023,(11):89-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其问题与不足之处,同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以行之有效地促进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形成、对立和融合三个阶段。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上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为我国当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科学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在我国的新发展和具体应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复杂现实,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吸引力,建立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机制;同时要考虑当前面对的具体现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