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呼啸山庄》讲述了两个爱情故事 ,它们分属于两代人 ,爱情的结局亦各有不同。作为上一代人的卡瑟琳和希克历 ,由于处在文化冲突时期 ,因此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而作为下一代人的贵族青年小卡瑟琳和哈里顿 ,由于处在文化融合时期 ,他们的爱情则以喜剧形式开始。这爱情的一悲一喜 ,既体现了作者新型的爱情观和深刻的宗教观 ,也体现了文化转型的艰难以及转型后贵族文化新生命力的勃发。  相似文献   

2.
葛景春先生《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一书不是对李杜进行简单的优劣品评,而是深入到唐代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论述从李白到杜甫的诗歌流变的现象与原因。他从李杜所处的时代的变化、文化诗潮的转型以及李杜自身原因三个方面对李杜之变进行研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大唐盛世浪漫诗风向以杜甫为代表的衰变之世写实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是科学哲学中的巨匠,是科学哲学界熟知的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但《从科学哲学走向文化哲学———库恩与费耶阿本德思想的后现代转型》一书打破了以往的定位,在后现代/文化转型这一新的视域下对二人做了独到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实践,愈来愈凸显了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合理性。文章以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为中心,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构成、特征和缺陷,分析传统文化转型的方式,提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即政治层面,建立完善的民主共和政治;社会层面,培育自由的社会风气;思想层面,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行为层面,养成抗论争辩的习惯;学术层面,增加"为民说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在译介文学作品时可使用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此二法谁主沉浮?在翻译界有争论。笔者认为,在译汉语文学作品时应以异化为主,因为这有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保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本文以杨译《儒林外史》为依托,从五个方面探讨分析汉语文学作品英译时的文化翻译,即①生态文化;②语言文化;③社会文化;④宗教文化;⑤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6.
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批评了中国谱牒"源远流长"的迷信。文中有的论点值得讨论。胡适认为,各姓各族都"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都去认黄帝、尧、舜等等不相干的人作远祖"。事实上中国宗族很少有"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的现象。有些宗族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的体现。胡适认为,由于追求"源远流长",去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将中国民族源流搞乱了,因此中国谱牒"没有什么民族史料的价值"。我们认为,中国谱牒之中有丰富的、珍贵的"民族史料",因为除了民族源流,民族史还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民族文化只有掌握媒介话语权,才能得到重点保护、利用并构建新的文化图景。民族歌舞《追爱》借央视春晚舞台成功实现了文化蝶变,《追爱》的文化母体瑶族祖居地———梅山,保留了瑶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原始文化信息,文化遗存丰厚,民族叙事惊心动魄,文化的原生性、原头性、传奇性与多民族性等特征是大众文化消费的视点,应该创意包装,让民族文化化蛹成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乘着当代媒介的春风,展翅高飞。  相似文献   

8.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特别凸显了心性之学的重要性。虽然后来学界对这种过于抬高心性之学的倾向提出了批评,但这并不能掩盖现代新儒家第二代在心性之学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牟宗三早期较为关注政治问题,但中期和晚期的精力都集中在心性之学方面。牟宗三心性之学研究始终贯穿着三个问题意识,即活动问题、流弊问题、存有问题。所谓活动问题是指一种道德学说如何能够具有动能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活动论;所谓流弊问题是指如何杜绝心学走向弊端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形著论;所谓存有问题是指道德之心除决定个人成德成善之外,对宇宙万物能否以及如何发生影响的问题,与之相应牟宗三提出了存有论。为解决这些问题牟宗三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提出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观点,但也留下了一些问题亟待后人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