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6):73-78
身份认同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个体自身的同一性问题到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问题,再到强调个体身份认同的社会范畴化问题,并同时伴随身份认同研究的多元嬗变与分化过程。其中,关注以族群/民族、宗教等文化身份为分界的认同问题成为学者们应对世界冲突难题下的研究焦点。由此,对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应是为了分析身份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以及在身份互动过程中的认同分化与整合进程,为寻求化解和消除群体与社会在互动过程中国对民族、宗教等单一文化身份的强调而产生的偏见、排斥与对抗的方法与机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缅甸的少数民族,罗兴亚人是全球公民权扩张的最大受害者。缅甸当局拒不承认他们的公民权或财产权,因此数以万计的罗兴亚人被迫逃往孟加拉国,给该国原本就不充裕的资源分配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难民与伊斯兰教极端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又威胁着孟加拉国的国家安全。作为这些难民的第一避难所,孟加拉国不可能不顾国际道义,忽视对罗兴亚人基本人权的保护,由此导致政府陷入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 ,“冲突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 ,这种观点目前遭到了以巴伯和布鲁克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质疑与批判。本文从文化权威角度对这种反冲突论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危机管理与应急机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6月6日,由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危机管理与应急机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据悉,这是上海首次就危机管理问题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学者共计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他们就危机管理与应急机制,特别是“9·11”后美国危机管理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一、“危机”、“危机管理”、“后果管理”等术语的界定在术语界定方面,中美学者的意见不尽相同。就“危机”而言,有的中国学者强调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含义,而与会的美国学者则认为,“危…  相似文献   

5.
在缅甸政治社会转型和若开邦地缘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之际,若开邦族群间的新一轮冲突呈现持续、扩散的特点,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安全等影响。族群间现实和历史中的冲突与仇恨,导致国内政治张力、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地缘经济成本的增加。当前若开邦暴力冲突基本可控,但背后的矛盾还可能长期存在,需要各方有所防范。  相似文献   

6.
当代的精神生活充满着意识形态的冲突,许多学者也正在研究意识形态的作用,并且表现出某些基本的倾向,这是一个毋庸否认的事实。在危机被认为仅仅是“不愉快的回忆”,而迅速和不断的经济增长被当作医治一切社会问题的万灵药方的时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一个倾向是,许多人断言以阶级斗争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问题已经过时。在“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技术治国时代”和  相似文献   

7.
陈力祥 《探求》2004,1(1):19-22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和谐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学术界研究和谐问题的现状,认为学者们从传统和合文化的角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角度研究"和谐",并以此来解决全球化时代因"五大冲突"与"五大危机"所凸显的和谐问题在历时性和可操作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度.提出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和谐观的建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不干涉原则是东盟的一项基本准则,在东盟的团结与扩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东盟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一原则有所松动,特别表现在东盟应对“缅甸问题”上.本文以东盟介入缅甸问题为例,探讨了东盟对缅甸内政的干预方式及过程,并分析东盟调整不干涉原则的原因:外部的压力、联盟内部成员的提议,以及东盟整体适应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杨继涛 《社会》2005,25(5):143-166
对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的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区内的人际关系;二是村庄与乡镇间的冲突;三是干群冲突;四是村庄“两委”(村民委员会和党支委)间的冲突;五是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此外,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农村社会的文化冲突。但上述研究侧重于冲突的发展及冲突的解决,对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冲突过程所隐含的权力关系均不够关注。张静和孙立平等人突破传统的研究视角,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农村的社区冲突。张静(2000,2002)认为,“国家政权建设”在中国没有完成,因此,既没有构成强大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快,族际间的互动正变得十分频繁。作为宁夏的工业开发区,宁东地区的族群关系有其突出的特点。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宁东镇的回汉关系为个案,对族群关系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该地族际互动下的族群关系。从民族社会学角度看,研究族际互动下的族群关系,就不得不提到族际通婚、族际迁移、族际冲突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缅甸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中立主义外交,1989~1992年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把油气资源作为其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对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的俄罗斯等国推行以油气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多边外交,并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以保持其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缅甸的油气资源外交较大程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增强了缅甸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博弈能力,并对相关国家的对缅政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11年上台的民选政府势必会继续利用这一外交新手段在对外关系中追求平衡,完善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族群研究文献甚多,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有涉及。归纳起来,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大致可分为"原生论"与"建构论"两种,这两种理论的分野也造就了当代西方族群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分殊。"原生论"强调族群认同的定在、稳固和持续。"建构论"则反对固定、僵化的族群认同理论,认为族群认同是建构的、流动的,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过程而改变。尽管一直存在争论,但二者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族群认同的属性,因此,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此问题应该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流行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社会问题,且是后于某些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因而具有相当鲜明的社会选择倾向。其危害也不仅仅指向个体生命,而是危及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本文分析了艾滋病“问题”在中国的建构过程,指出对此“问题”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学理冲突既影响到有关政策的制定,又反过来建构了艾滋病“问题”的现状。据此,作者提出应从建设社区与社区的文化机制、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化、重新认识与定位青少年等方面入手,把艾滋病“问题”从危机转化为契机,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任越 《太平洋学报》2009,(11):32-40
从国际刑事法院对达尔富尔问题的介入,可以看出国际法中“不干涉内政原则”与《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补充性条款”之间的冲突及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内涵有所缩小,国际社会对国家主权原则在不少领域的实施都有限制,但在“主权平等”这一国际法最根本的原则没有动摇之前,也就是在当代以主权国家为主要国际法主体的国际体系没有改变之前,“不干涉内政原则”仍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之一。而“补充性原则”所赋予的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应当有所限制,并尽量避免与“不干涉内政原则”冲突,以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利于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化以及国际刑事法院自身权威性的建立与发展,使该院能有效地惩治犯有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严重罪行的个人和团体。  相似文献   

15.
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闽钢 《社会》2002,(7):36-37
70年代中期 ,在西方各国普遍遭遇到经济衰退后 ,开始重新反思政府在福利制度方面的视角。1981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了一场名为“80年代的社会政策”的研讨会 ,并将与会论文编成“福利国家的危机”的册子 ,它正式开启了对福利国家的声讨。大多数学者对福利国家质疑的焦点在于经济问题、政府的合法性问题、政府扩张问题、财政问题以及道德问题。面对危机与挑战 ,由政府公共部门办理各种社会福利的模式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这使得政府部门在福利服务的政策上 ,面临角色转变。从80年代开始 ,西方各国民营化开始…  相似文献   

16.
自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一步步实现“海外雄飞”的对外扩张,“满洲”由此成为世界瞩目、日本朝野上下关注的热点地区,也成了日本作家描述的一个文化对象。以德富苏峰、夏目漱石、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夫妇为代表,日本近现代文坛中的核心人物几乎都到“满洲”旅行过,并将对“满洲”的印象和感想用游记或其他创作形式发表出来。以日本作家的“满洲”游记为文本考察,可以了解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学者论“文明的冲突”王国平张国胜美国学者亨廷顿关于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发表后,由于其所提出问题的前沿性、全局性和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集中考察俄罗斯学者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讨论观点,以期推动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概括...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种是西方社会的“冲突论”,另一种是日本社会的“改造论”,第三种则是中国社会(或者说华人社会)的“融合论”。三种不同的模式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在不同的社会中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冲突论” 以欧美为代表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是冲突的、不协调的。现代化的进程将抵制传统家庭文化,并使传统家庭走向淡化和解体。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科特·帕森斯在谈到家庭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家庭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解组过程。他认为  相似文献   

19.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江华 《社会》2022,42(3):1-30
本文以广西柳州著名的“计氏豢龙传”故事的演化为线索,讨论了明清以来一个居于“内地边疆”地区的家族之变迁。通过正史、地方志、碑刻、族谱等各类史料,梳理出柳州计氏家族通过科举从一个地方土司家族上升为书香门第,在遭遇危机时编制家族叙事与再造风水以重振家声,最终生成一个多民族宗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王朝国家缔造的地方社会空间为家族与宗族这类社会主体提供了能动性的活动场域,而宗族所推动的社会各阶层和族群间的沟通与互动又促进了“内地边疆”地区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