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政治、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出版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编辑人员从规模和数量上来说,将会大大增加,因而编辑队伍难免良莠不齐。而从其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来说,对"专"与"博"的要求将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期刊普遍存在"散、乱、杂"的现象,从版面编排、栏目设置和编稿组稿方面来分析,主要是期刊没有合理地给自己准确定位.因此,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有必要引入"编辑策划"的概念.积极学习借鉴好的编辑手段,在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上逐步地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因其专业性强,受众面小,所以对于从事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人员来说,他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是与其他行业人员有所不同的。文章结合当前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现状,从思想、道德以及业务三个方面,论述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最后从构建奖惩机制、科学配置人员、强化岗位培训、提升职业道德四个方面提出编辑队伍建设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遗作编辑历史分为"两轮"和"七级阶梯"."第一轮"工作由维特根斯坦3位遗作执行人完成:冯·奈特、安斯康姆和里斯.该轮工作从"第一阶梯"开始到"第四阶梯"结束."稍后一轮"编辑工作由国际学者协作完成.3位整编者在编辑和出版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编辑方法:冯·奈特以遗作文本为源头的方法;安斯康姆以TLP和PI为焦点的编辑和研究方法;里斯以作者为中心的编辑方法."稍后一轮"编辑工作逐渐变得客观和"数字化".遗作编辑工作在三方面存在冲突:遗作文本自身特质对编者的理解与编辑方法的影响;编辑者对遗作文本的"编辑干预"现象;遗作从"私人财产"进入到"公共领域"的演变与冲突.我们只能通过阅读维特根斯坦著作来理解其哲学,而编者的首要工作是为读者提供维特根斯坦著作的客观编辑版本.在编者编辑和维特根斯坦原文间必须有条界限,我们既不能逾越这条界线,也不能将两者重叠.过多编辑干涉当然会影响,甚至损害读者对维特根斯坦遗作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期刊编辑角色与编辑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信息技术使期刊在信息载体、信息传递形式与速率、期刊出版等方面形成的新的特点.审视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征,认为高效率与高智能、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现代编辑角色的内涵与外延将会有所改变,编辑还须学习兼任"信息导航员"、"论坛主持人"等其他角色.旧的编辑工作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多媒体编辑系统使编辑方式具有明显的多层面的立体式特征,程序编辑中心将使撰稿、审编、检索,甚至出版、发行实现一体化.随着出版现代化、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期刊编辑在完善纸品期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转向电子刊物、网络刊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编辑职业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探讨编辑"替人作嫁”精神,可为编辑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结合编辑工作实践,从理论上研究了编辑"替人作嫁”的表现形式,并就编辑应有的劳动态度提出了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编辑“替入作嫁”精神探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编辑职业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探讨编辑"替人作嫁”精神,可为编辑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结合编辑工作实践,从理论上研究了编辑"替人作嫁”的表现形式,并就编辑应有的劳动态度提出了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编辑手段在高校学报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改变了高校学报工作模式,传统的"一支笔"、"一张纸"的编辑手段将被计算机屏幕所代替.在这种背景下,学报采取现代编辑手段,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编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编辑加工等现代手段,全面提升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9.
社科期刊编辑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民族文化的建设者,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和把握社会现实,从指导思想到编辑工作必须现代化.指导思想现代化就是认真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编辑工作现代化就是实现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技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买税"对于广大基层政府,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基层政府以及税务系统里面的人员来说,这已经成为了"行业"里公开的秘密.首先通过对"买税"现象的概念分析和形式分类,然后就"买税"现象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建设合理税收编制计划,完善财税分家的权利义务机制,改革干部任用考核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党报言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是党报公信力和权威所在.作为党报言论编辑,要摒弃职业心态,要以"读者眼光"发稿,要从思想感情上、从内容上、从语言上贴近人民群众.党报言论编辑除了要有读者意识外,还应树立责任意识、生存意识、品牌意识.  相似文献   

12.
夏济安对《文学杂志》(1956-1960)小说来稿的编辑理念,是针对1950年代台湾文坛总体呈现出的逃避现实、虚假抒情文风做出的一种反拨,体现为对五四文学写实一面的继承与开拓.在这种编辑理念之下,他大胆使用介入式的编辑方法去删改甚至重写来稿,积极引导和参与小说创作的形式实验.这种"介入式"的编辑方针,集中体现在他对《周末》与《华月庐的秋天》的改写和重写上.此外,夏济安还将这种介入式编辑法引入到小说批评之中,从对彭歌小说《落月》的批评开始,他逐步建立了自己带有强烈介入性的批评风格.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现代化进程中编辑主体的继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刊条件的改变,编辑现代化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因素,在我国编辑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出版行业编辑主体的现代化程度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继续教育是编辑主体适应编辑现代化发展,实现编辑主体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是出版社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是出版行业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其思想修养的高低,业务素质是否过硬,敬业精神强不强,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在学术理论十分繁荣,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的当代社会,具备比较丰富或者说比较广博的知识,达到一定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对出版编辑来说,是最基本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四家电视台动漫广告抽样的内容分析,国内动漫广告播出在影视广告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市场规模不大.从动漫广告所涉及的行业来看,虽涉及家电、汽车等行业,但仍以儿童产品、快速消费品及医药品为主.从表现形式来看,"动漫角色广告"占所有动漫广告的比例不到一半,但多以组合动漫形式为主,全动漫广告数量极少.另一方面,"动漫产品广告"占所有动漫广告的比例较大,但这部分动漫广告仅仅是传统影视广告实拍效果的补充,从根本上来说仍是传统影视广告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对编辑形象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的编辑活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编辑学的建立,对提高编辑的地位和编辑活动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鉴于此,必须对编辑形象进行重新认识.编辑形象的新定位首先应当告别"为他人作嫁衣"的传统观点,根据现代编辑活动中编辑承担的科技文化信息控制和科技文化大厦的构建作用,把编辑当作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生力军.其次,编辑活动已经走出"默默无闻"的小天地,编辑应当积极进取,作专家名人.第三,编辑手段终结了"剪刀加浆糊"的历史,编辑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大程度地体现编辑活动的创造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统照是一位"诚笃,严谨"①、"朴实,诚挚"②的作家和学者,也是一位"一丝不苟地担起全部责任"③的编辑.以新文学的"美、善、知",去"感化"、"薰浸"读者的心灵,让"真的文学的根"由"人之心内茁生",是王统照自觉的文学使命,也是他自觉的编辑使命.在中国现代文学出版传播史上,王统照是一位有着真诚风格、"真"的心性及其哲学理性的编辑大家.其魅力缘于他的赤子般"纯念"和孺子般"真诚".他倡导"不阿私"、"不回避"、 "不唱高调"、"不容‘市侩主义'"、"不‘骑墙圆滑'"的编辑批评态度,反对言过其实的标榜和心怀歹意的攻讦;主张编辑鉴别"只以作品的价值为准","视其艺术的如何为准,绝不有所偏重";编辑方法"不必一律从同,像每一个作家一样,各有其姿态与风格".探索<编后记>作家作品评介及专栏介绍和世界文学译介的编辑特性与侧重;认为,编辑是作品与读者的推介者、整合者、批评者、鉴别者、倡导者和刊布者.王统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文坛各路名家一起共同把文学出版物编辑水准推向一个高峰,其编辑范式被借鉴袭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论编辑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工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业,这就决定了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其特殊的行业素质.这种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文学素质、杂学修养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辑违反《著作权法》情况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术期刊领域违反《著作权法》的情况仍较普遍。从作者方面来说,主要有署名不规范、引用不当及一稿多投等;从编辑方面来说,主要有修改不当、删减过多及不按稿约要求处理来稿等。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辑都应加强学习著作权的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20.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本文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