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人作为墨子理想人格,分为终极理想人格与一般理想人格。前者以功业(王)、德性(仁)、明哲(智)为理想模型,要求三性并具,主要指圣王或圣臣,体现了个人与治政的统一,于个人而言亏身负重,虚己从理,发乎于心,力行不怠,在治政上以兼爱公利为核心,以威慑为保障。后者在墨子理想人格体系中占幅较小,以德性与(或)明哲作为判定圣人的标准,体现了对乱世中美善品格的包容及理想主义中的务实精神。墨子继承了孔子等人的圣人观,同时又有其新变,对圣人的构成成分有更明晰的自觉性和区分意识,并改用以构成成分而非政治地位评判圣人等级。墨子的圣人成分意识、分等意识对后世孟子等人的圣人观多有启发,是中国圣人观发展中的重要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2.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上古宗教文化中,"圣"的原初意义是听闻神命,"圣"人乃是通神之人。随着"绝地天通"的宗教和政治改革,"通神而圣"的身份为王者所垄断,王者成为"圣"王。春秋以降,伴随"圣"的德性化改造,儒家塑造出新的"圣王"与"圣人"。在王权政治下,对"圣王"的神性肯定与德性要求、道与势的冲突与调适,构成了儒家崇圣信仰的内在紧张。随着"圣王"理想的现实失落,儒家的"崇圣"信仰历史地落到"圣人"身上。  相似文献   

4.
5.
刘黎平 《社区》2014,(29):15-16
孔子是圣人,但圣人是做人的层次,别人给的评价,而非职业,吃饭还得靠职业。  相似文献   

6.
张载认为圣人的主要特征是:在主观修养方面,圣人能够知礼成性;在认识能力方面,圣人能够超越"闻见之知"而达到"德性所知"的境界;在与道、万物的关系方面,圣人能够体悟天道,应对万物时兼体而不累。张载所认定的模范圣人是孔子,同时认为他自己的心性修养水平也已接近圣人。张载的圣人观维护了传统儒家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修养的立场,但同时有重内圣而轻外王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仁且智,是孔子的成圣之道,它包含仁与智两个方面同时强调仁对于智的优先和统率;仁且智还涉及或影响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德才兼备,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有着诸多表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儒家设计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境界的考查,阐述了圣人四个方面的特征。揭示了儒家圣人说的实质和优劣,指出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应从中吸取的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圣人观以“四民平等”为思维起点 ,以成圣实践内容的单一化、成圣实践途径的简易化、成圣实践主体的扩大化为特征 ,具有平民化倾向。这一特色的凸现与明代专制政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法先王"和"法后王",是儒家学说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圣人观,这一区别,往往成为划分儒家学说中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的关键性依据。然而,被人们认为是荀子后学的韩婴,却在其著作《韩诗外传》中,展现出了对孟子圣人观的大量承袭:无论是对"圣"这一概念的推崇;对古代圣人的称颂;还是对成圣标准的判定上,均与孟子的观点如出一辙。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对于《韩诗外传》的渊源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不逾矩”,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孔子实现圣人境界的基本途径。“知天命”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了悟 ,它是通过学、思不懈的努力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求真境界 ;“耳顺”是在天人合一境界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情景合一的审美境界 ,它是物我瞬间产生的共鸣 ;“从心所欲 ,不逾矩”是知行合一的行善境界 ,它是孔子全部仁学的浓缩。孔子的圣人境界观 ,提出了如何做圣人的要求 ,同时也是他一生对真、美、善追求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儒家历史中着意构建虞舜意象的第一人,他采用正面例证、史实辩护、情景预设等方式,将虞舜刻画为“贤臣”“明君”“孝子”“仁兄”。就先秦诸子话语而言,孟子推崇虞舜的原因在于:政治权力交接的“模范圣王”、儒家德性政治的“完美化身”、“尚贤”思想的“最佳代言人”。孟子出于自我立论的需要,强调塑造尧舜一体,重视道统传承;隐没外在事功,突出内在德性;弱化政治身份,复归家庭伦理。以此对虞舜的历史素材作了择取,塑造了德性政治视域内的理想圣王范式。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圣人崇拜思想 ,既有积极作用 ,更多的是消极作用 ,必须在新时代加以转换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少年聪敏卓异,而有绰号“圣人为”。其后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复杂的求学经历,尤其是佛学和西学的影响,使康发展成一种“圣人”心态-即自以为圣人,“日日以救世 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的抱负和舍我其谁,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无畏精神。这一心态对康有为的思想和文化活动如平等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大同思想和宗教情结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少年聪敏卓异,而有绰号“圣人为”。其后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复杂的求学经历,尤其是佛学和西学的影响,使康发展成一种“圣人”心态——即自以为圣人,“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的抱负和舍我其谁,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无畏精神。这一心态对康有为的思想和文化活动如平等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大同思想和宗教情结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颜元承孟子性善之旨,认为人无有不善,但他亦不得不承认人的气禀有偏正之分.在偏亦为善的基础上,颜元认为,气质偏驳之人能够通过后天的学习有所作为,最终成为伯夷、伊尹、柳下惠等这样的偏圣.颜元继承了孟子、朱熹关于偏圣的说法,却一改孟、朱对其虽为圣但吾不取的态度,对偏圣给予正面的认可.对于气质偏驳之人如何成圣,颜元亦提供了就其质性之近而学,近夷学夷,近惠学惠的方案.颜元的圣人观受到明代以来圣人普遍化思潮的影响,他吸收了王阳明以才力论偏圣之思想,进而发展为以气质论偏圣,极大地扩充了圣人的范畴,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成圣道路,较诸王阳明,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很多老人一到73和84岁就心神不宁,担心自己过不去这个“坎”。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张湖德教授说,这种说法起源于孔子和孟子死时分别为虚岁73和84。因为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十分崇敬,称他们为圣人,而圣人都在这两个年龄死去,平民百姓就更不容易迈过这个“坎”了。  相似文献   

18.
凌河 《中华魂》2012,(17):55-55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为古人担忧",甚至也不是辩论一个旧时人物的臧否,而是说一下我们今天怎样"还原历史"——近读《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有游客远去西北某市——那是昔日"西北王"风行之处,也是当年"马家军"驻扎之地。闹市中间,  相似文献   

19.
乔布斯上小学时感到学校的课程很没趣,常常靠搞恶作剧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三年级之前被学校"退"回家三次,"请家长"更是家常便饭。不过,他父亲从没因此责怪过他,反而对校长说:"这不是他的错。  相似文献   

20.
孔老先生是圣人,这毋庸置疑,可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成就了孔老先生的圣人称号?是他自己,抑或还有别的人?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关于孔老先生与弟子颜回的故事,似乎要让我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话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缺粮,饭菜全无,七天粒米未进,体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着休息。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快要熟了。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颜回回答道:"使不得!刚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