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东北亚丝绸之路与“虾夷锦”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6月14日,日本《北海道新闻》社长岛影均先生飞抵长春,专程访问笔者和傅朗云先生。同年8月又派学者峰日东史来华进行学术访问,至9月末日本方面已完成东北亚丝绸之路5000公里的考察任务。我们也踏查了国内东北亚丝绸之路部分路段。近年来,该课题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目。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5,(1):9-15
他们来华的路线不是北方的丝绸之路,最有可能选取的是南丝绸海路。三墨堆闪族人的迁徙有可能是一次性完成。也可能是数次积累。迁徙的时间大约发生在4000年之前,最迟不会超过2400年前。  相似文献   

3.
明与中亚帖木儿帝国的礼仪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往来,从形式看是受访国对来访使臣的尊重,实质上是其向使臣展示其国力和文化的过程。明与中亚帖木儿帝国接待使臣的礼仪在程序上有相似性,对来访使臣的习俗一般都予以尊重,这表明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上国际交往的礼仪可能已形成惯例。但明朝更强调其大国地位,视帖木儿帝国为其蕃国,要求其来华使臣行蕃国来朝之礼,对其使臣索物无止的无礼行为予以迁就,以显示并申明明朝中国是大国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4.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和平友好之路,更是文明互动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南海、印度洋沿岸国家及非洲、欧洲诸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向交流的通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中,无论地处东方的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还是位于西方的埃及人、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均对这一海上交通的开辟、诸水域网络的连接与拓展做出了贡献。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晚,但其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持续时间则更为恒久。通过这条航道,古代东西方国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促进了其肌体的新陈代谢和营卫调和;同时沿线国家通过海上交通干道所系连的分支网络,交流往来,取长补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就此意义来讲,"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亚、非、欧各国走出封闭,打破孤立,开启门户,放眼世界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5.
中亚帖木儿王朝的来华使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明实录>记载,着重探讨中亚帖木儿朝的来华使臣的身份、性质及明朝给予的待遇.除内附明朝的撒马儿罕回回人外,帖木儿朝来华使团的次数在78次以上,分为进贡和贸易两类使臣,他们到明朝的次数大大超过明朝到帖木儿朝的次数.其社会地位高,不少人曾多次来华.尽管明廷给以丰厚的赏赐和优裕的待遇,但仍有使臣回国时挟带汉人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6.
明代瓦刺是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称之为斡亦刺。十三世纪蒙古人统一西域,建立了四大汗国,在西域各地广辟官道,遍设驿站,减少了丝绸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而紧随蒙古人入主西域的回回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商业才能和得天独厚的多语言条件,很快与西域的商业前辈畏兀儿人齐驾并驱,并取而代之,成为继粟特人,畏兀儿人之后,垄断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商业民族。  相似文献   

7.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姚崇新 《西域研究》2023,(4):162-165
<正>2022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以下简称《丝路十八讲》),集中呈现了作者长期教学积累以及近年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成果。全书由十八个专题即“十八讲”组成,以时间先后顺序编排,上起月氏、斯基泰时代,下至蒙古西征与马可·波罗来华。书前有“导论”,方便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缘起和写作思路,书末附有“参考文献”和“图版目录”,方便读者查核图文资料和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9.
近代来华传教士继承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汉学传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更为深广的译介,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汉学家。本文就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论析了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中外文化"之间人"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人最初获知有关台湾的信息,多来自欧洲之出版物,随之则为大量来华美国侨民之著述。西方来华传教士作为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颇为特殊的群体,在华居住时间相对稳定,文化素养整体较高,谙熟中国语言文化。他们通过创办报刊、出版著作、举办演讲、邮寄书信等方式,大量向美国传递有关台湾的信息,对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与建构,厥功甚伟。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人对台湾形象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目的则是希冀美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重视台湾。  相似文献   

11.
华商网络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通商贸易  在古代,中国、西亚、中亚、中东地区与地中海地区之间陆路与海路进行的贸易,在中国人与印度人、阿拉伯人、罗马人等不同民族之间盛行。这种超越国境的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是世界上民族移动与宗教传播的一种“动力泉源”,也是华商网络的形成以及中国人向海外移动的起点。1陆上丝绸之路的衰退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丝绸之路”是指以中国为始点,经由西亚与中亚而到达地中海东岸的通商道路。公元前60年,中国汉朝使者张骞最早开拓了以丝绸贸易为中心的向西方的通商道路。其后,这条通商道路发展为丝绸之路。实…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充分兼顾了国内、国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在全球化的今天,希望通过发掘古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把古丝绸之路的价值理念发扬光大,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提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其关键是要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合作与交流,把地缘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成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障碍和关键环节在国外,中亚应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进程中,要处理好与地区一体化组织和大国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一构想,对宝鸡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交流与合作是开放的基础。当历史再度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上日程时,宝鸡人要不断深化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义的认识。分析宝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区位、产业优势和战略定位,把宝鸡发展融入丝绸之路建设之中。一、强化开放意识,做好顶层设计思路引领发展。强化开放意识宝鸡要在三方面的更加着力,着力强化宝鸡沿丝绸之路向西开放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大致分为: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全面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四个阶段,其历经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求变的发展过程。在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进程中,大学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其通过创新制度功能、创建专门规则、积极与国外文化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了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整体来看,来华留学教育虽因近代社会新陈代谢需要而沦为出国教育的陪衬且规模较小,但其为近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5.
中亚来华留学生是来华留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上有其特殊性,文章在借鉴跨文化管理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适合中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依据中亚来华留学生的现状与文化特征,文章提出坚持"以我为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文化认同感来教育中亚留学生,实施情感管理,从而建立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海燕  王楠楠 《理论界》2008,(4):201-2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来华学习汉语的人逐年增加,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因此,如何针对自身的特点,在高校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机制,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办出有特色的对外汉语教育,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是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针对短期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探讨教学管理的规律,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相似文献   

17.
刘潇  庞驰  许伟岚  辛丹  李倩 《中文信息》2022,(1):144-146
本文以人内传播理论为着眼点,基于人内传播的过程分析、探讨叙事医学中的叙事能力(尤其是汉语叙事能力)对促进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实现医患共情,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汉语叙事能力的文化休克问题,探讨解决文化休克问题的策略和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潘光 《社会科学》2006,(2):121-130
1840年后,来华的犹太人主要有三大群体:第一是从中东、南亚和东南亚来华经商办实业的塞法迪犹太人;第二是为逃避反犹恶浪、革命和内战来华谋生的俄国犹太人;第三是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对这三大犹太移民群体来华概况及其法律地位,特别是国籍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是在来华犹太人研究方面的深化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0月29日,"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吐鲁番召开,参与论坛的有国内外专家学者6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40余篇。大家就丝绸之路沿线新发现的民族契约作了交流和释读;对契约的社会功能及其理论进行探讨;学者们围绕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契约研究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和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侯毅 《兰州学刊》2009,(7):217-221
1787年,英国派出以查尔斯·卡斯卡特(Chades Cathcart)为正使的使团访华。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遣使来华。使团来华的目的是扩大对华贸易,增开通商口岸,割占中国岛屿及在华设立使馆等。卡斯卡特使团使华经过了周密筹备,反映了当时英国对华政策及各政治集团在对华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尽管此次出使因正使卡斯卡特在来华途中病逝而夭折,但其在中英关系史重要影响和意义仍非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