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语法书(或文章)都认为“从……到……”是联合短语(或结构),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认为“从……到……”是偏正短语,两部分意思不是并重,而是有轻有重,前轻后重,前面的修饰限制后面的。请看下面的例子:1.从武汉到北京2.从北京到东京3.从大江南北到天山之滨4.从宁静的乡村到繁华的闹市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空间的转移,而这  相似文献   

2.
语言中的称呼语是一个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意义及其功能的变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同志”、“小姐”等几个常用的称呼语做历时的研究,试图分析社会发展和语义演变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语亲属称谓和称呼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称谓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分的名称,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招呼言谈对象的一种方式。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应当给予明确的区分。称谓属于语义范畴,称谓词的词义必定表示某种人际关系或身份,但不一定能用于面称;称呼属于语用范畴,称呼语必须能用于面称,但不一定表示人际关系或身分。大量称谓词可用作称呼语,如爸爸、妈妈、科长、经理、老师等;但有一些却不行,如丈夫、妻子、科员、职员、学生等。姓名不是称谓词,但可以作称呼语;有些著词和“的”字短语,如王人蛋、老畜牲、狗东西、卖菜的等,也可以作称呼语而非称…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联合结构,不是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从结构关系上看,“科学”和“技术”是并列相联的关系,不是前面修饰后面的关系。从结构形式上看,它们之间加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或频号后,意义不变。“科学技术”,“科学和技术”,“科学、技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使用与语用失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称呼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直接关系到日常交往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得当地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正确使用尤其显得重要。本文从交谈双方的社会关系分析了影响称呼语选择的主要因素,指出权势关系或同等关系是各种语言中决定称呼语选择的普遍因素;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称呼语体系的异同;分析了亚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情况下由于称呼语误用而导致的语用失误现象。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称呼语体系的差异,培养社会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歇后语分两种体式:第一种是对某一现成的词句,歇却其后面部分的词语,只说出前面部分来代替被歇却了的本词。如:“下马威”,歇却了“风”一词。这种类型的歇后语渐渐消失殆尽了。目前普遍流行的是第二种体式。这种体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是揭示语,后部分是中心语。一般地说,用作揭示语的常常是比兴,中心语则是对比兴的解释和引申。如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那么  相似文献   

7.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同等等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短暂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若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称呼语使用习惯,就会造成称呼语的语用失误。文章讨论了称呼语与权势及同等关系、称呼语变异形式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暂时态度等信息的传递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8.
华宏仪同志在他的《论“的”字结构》中说:“名词可以作定语或状语;‘的’字结构则不可以,若说可以,那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就必须出现。这样,‘的’字结构也就变成了偏正词组,而不成其为‘的’字结构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的”字结构作定语融解成定语加中心词变为偏正词组的情况是有的,但这非全部。另一种情况是:“的”字结构作定语时,它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已经出现,这时“的”字结构与它后面的中心词构成偏正词组,而不是“的”字结构变成了偏正词组。并且,即使把作定语的“的”字结构的“的”后面省略了的中心词补出来,使之成为定语+结构助词“的”+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也还是整个地作它后面已经出现的中心词的定语。例如:  相似文献   

9.
主谓词组,被王力,吕叔湘、曹伯韩先生称做叫“句子形式”或“句子”;黎锦熙叫做“子句”或“句子”;张志公先生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叫做“主谓关系”或“主谓结构”。一般认为把前面是被陈述部分,后面是陈述部分的这种结构形式称为“主谓词组”比较容易理解。主谓词组作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是大量存在的,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现代汉语中由名词性词语所构成的主谓短语与同位短语的区分的问题,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划分词语要坚持多重判断的标准,区分名词性词语应从短语组成成分的词序、词义和相互间的语法关系入手。第二部分具体从六个方面进行区分:(一)看短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是否属于同一范畴。主谓短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可以属于同一范畴,也可以分属不同范畴,同位短语则属于同一范畴。(二)看前后两部分所指的事物在外延上的关系。(三)看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同位短语前后两部分是复指同位关系,主谓短语则是主谓(陈述、说明、判断)关系。(四)结合语境来考虑。(五)看能否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形成句子。主谓短语能而同位短语一般不能。(六)看在造句中是否可以省略其前后部分。同位短语可以省略任一部分,而主谓短语只能省略前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讲述哈萨克族亲属称呼语的来源,及男女双方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名称的应用为例,说明了其在“双语教育”中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词义的交叉     
一、课文内容有些词的意义是交叉的。词义交叉,是指有些词的意义适用范围有相同的、重合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如“学生”和“共青团员”,“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共青团员”,有一部分不是。“共青团员”中有一部分是“学生刀,有一部分不是。近义词也有词义交叉的地方,但它们不同于“学生”和“共青团员”,因为近义词有时可以互相代替,“学生”和“共青团员”就不行。词义的交叉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辨别清楚词义交叉的关系,对于弄清词义,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称呼与会话含义间的深层关系在语用研究中涉及较少。本文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实例,试从两个方面对称呼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第一,称呼可以作为暗示会话含义、预设话语目的和意图的显性标记;第二,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一定语境中的称呼具有潜在的语力,即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谈谈汉语称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称谓”一词,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包括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狭义是专指人们可以用来互相称呼的有关名称。本文说的是后者。人们交际时,少不了要互相称呼。称呼的言词是否恰当,事关交际的效果。本文试就汉语称谓的名实、色彩及历史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便人们进一步认识并掌握这一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历史时期官场流行的称呼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态,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国内公务员群体的称呼模式关注较少。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从称呼语的使用频率、受欢迎程度、称呼语选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了北京地区36家党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称呼现状,发现其四大称呼特征:职衔类称呼语大肆盛行,拟亲属称呼语举足轻重,同志类称呼语风光不再,“老板、老大、总管”几个庸俗通称并未泛滥。称呼语的规范应该成为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文章提倡上下级之间践行民主平等的称谓观,减少职衔类称呼语的非对称使用,鼓励相互使用平等型姓名类称呼语。   相似文献   

16.
反意疑问句是一种提出情况或看法,要求对方表示赞同或不赞同的问匈方式,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事物的陈述,后一部分就陈述的内容提出疑问。如果前面肯定,后面就用否定形式;反之,如果前面用否定形式,后面就用肯定形式。前后两者的谓语,在时态、人称、数上都要一致。回答方式和一般问句的答语相同。这是常规的反意疑问句。笔者想在本文介绍一些比较特殊的反意疑问句。所谓特殊,是指疑问部分的主语与陈述部分的主语不同,疑问部分的谓语与陈述部分的谓语相异。一、两部分的主语不同1、陈述部分的主语是。erybody,evmp”,”…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仅以书中出现的部分歇后语为例,在对其分类基础上进行简单诠释;以仅说出前段表面意思,隐去后段实际含义和前后两段同时出现为依据进行分类,同时第一部分又根据隐去的是词或句分为“词缩脚语”和“句缩脚语”。  相似文献   

18.
一、“兼而有之”一词含义是什么? “或者……或者……或者兼而有之”句式究竟表达什么判断,关键是要弄清“兼而有之”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兼”字条第二义项是:“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举例“兼而有之”。因而上述句式中“兼而有之”一词,作为一个语言标志,表明前面两个选言肢相容,可以同时为真。例如“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当前面两个选言肢构成相容选言判断时,“或者兼而有之”可不作为独立的一个选言肢,其公式可写成PVq。  相似文献   

19.
一、正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联合、动宾、偏正、补充等关系,也没有明显的语音停顿,更没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就’之类,这样的词组,叫连动词组”。“连动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连动式’”。连动式是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一种特殊的独立形式,因为它具有别的结构所不能包含的语法意  相似文献   

20.
以色列、犹太、希伯来,在今天和历史上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在今天的语汇中,这三个词的概念基本上是明确的,不至混淆。“以色列”是一个政治实体的名称,指在巴勒斯坦的那个犹太国家。“犹太”是一个民族的名称,指生活在以色列国的主体民族,也指目前仍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有犹太血统、信奉犹太教的那部分人。“希伯来”,是一种语言的名称,指今天以色列国的官方语言,也在一部分散居的犹太人中使用。那么,今天正确地使用这三个名词,应该是:以色列国、犹太人、希伯来语,错误地使用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例如:我们不能把希伯来语说成“犹太语”,犹太语一般是指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欧洲犹太人所使用的意第绪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