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西海固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自提出至今,经过西海固作家不断努力的创作及评论家的积极理论梳理与建构,在文学界内受到充分关注和肯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评论,相关的评论文章非常多见.在地域文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对西海固文学这样一种较为典型的地城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梳理与研究,很有必要和意义,对相关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梳理与研究更显得重要.避开此研究领域内大多数论者普遍论及的西海固文学主题,视角转向对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研究,在梳理西海固文学评论文章的基础上,分析西海固文学评论发展的情况,包括西海固文学评论存在的现状、价值、视域、问题与前景等.同时,努力探求西海固文学发展与评论之间的深入关系、相互作用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少数话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而其"女性少数话语"更深刻地揭示了少数民族作为"他者"的边缘生存﹑边缘身份和多元文化的特点以及产生等主要问题.澳大利亚的四位少数民族女性代表作家及其文本是对主流话语的批判,揭示了"异化" 和"他者"边缘处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在文本阅读与批评开放的文化观念下,文学教师应把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将文学课堂搭建成一个文学对话的平台.研究性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是支持这一文化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根据文学的教学特点,研究生的文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并最优化了开放课堂学习(open education),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小组合作学习与习明纳课模式(seminar),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课堂讨论来获得文学审美与批评认知.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文学存在和文学存在者二而合一的生命共同体,文学存在者是文学存在的具体化和物态化,它缘事而发与物性迁变休戚相关.文学是以通变的形式存在,通变又是以本事与反本事迁移方式完成的.当前文学通变带来原有文学理论合法性失效,就一劳永逸地宣告文学终结,宣告文学研究过时,这不仅在学理上可笑,在实践中也不可行.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古今中外理论家对历史话语文学性的研究,发现历史话语有两种文学因素:装饰性文学因素和结构性文学因素.历史话语的装饰性文学因素属于一般修辞学的范围,是历史话语的一种外在点缀;与之不同,叙事作为历史话语的结构性文学因素,在一个历史话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构成性作用,它是历史话语最基本的生命形式.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所谈论的历史话语的文学性即着眼于后者,这是后现代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一个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文艺学研究方向,应该走向自身,走向对人类文学的内在审美规律的存在性检讨和生态学探索.以此,文艺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构建文艺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似该是文学话语形态.文学话语形态是由文学话语的文体形态、文本形态、时空形态、语词书写形态和生存修辞形态的网络构成.以此构成文学话语形态的网络生存的整体状态就是文学形态语义场.文学形态语义场是历史化的时代文学话语行为生成演变的动力场源.  相似文献   

7.
刘成才 《南都学坛》2010,30(1):66-69
在现代文学中独领都市文学风骚的上海,1949年后,遭遇到了自己的尴尬境地。在红色共和国追寻革命现代性的主流话语规训下,上海,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言说革命现代性的话语承载"主体",在"十七年"文学的上海书写中历经几度变形。在主流革命话语叙述视野中,上海的现代性承载"主体"角色,被工农兵革命者赋予了道德化的变色外衣。由于对城市疑虑、警惕、恐惧,表现在文学中便是对上海的"恶魔化"处理,上海作为腐蚀革命意志的渊薮,成了一朵"恶之花",成了革命者对城市恐惧症的替罪羊。经过一系列改造的知识分子话语诉求载体的上海开始遵循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训和召唤,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红色转身"。上海作为共和国追寻革命现代性的异数与另一种风景,"小资"式的华丽与精致的"狐步舞"却又在红色的外衣下悄然现行,勾起了人们对繁华的艳羡目光和现代梦的渴望。在共和国追寻现代的革命语境中,上海始终无法以自己的话语言说自己,无奈地几度上演"变形记",尴尬地成了失语的"大他者"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叶的中国,翻译文学被当作启蒙和教诲的工具而得到大力提倡,与此同时,女性也被推向中国历史的前台.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文学出现了"写情"和"女性"题旨作品的广泛流行.翻译文学作为当时输入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介质,引进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异国人物形象,其中各种西方女性形象的输入激发了国人对新型性别秩序的想象和重构,翻译文学成为性别话语交锋的斗争之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重伦理压迫,在家庭伦理及由此波及到的社会政治“中心”区域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隐性权威”的身份.但实质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即使是母亲也脱不去“他者”的印记,母亲的权力不是女人张扬性别主体性的权力,而是父权权威话语的代言.中国文学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10.
现代批评话语在文学建制中的发生与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中西的文学及文学研究活动中,批评话语与文学的现代建制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发生学关系.现代批评话语内在地、结构性地发生于文学的现代建制事件当中,速决定了现代批评话语的基本的建制性品质及活跃的现代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不可或缺的一环。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不是移植西方文论话语来替换中国的文论话语;而是立足于当代,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本,借鉴、吸收、利用西方的文论话语来补充、丰富、更新中国传统的文论话语。时代已经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实现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能性;人类共同的"文心"、"诗心"是西方文论话语"中国化"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他国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王国维、钱钟书的成功经验为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中国文艺学知识转型和范式转换的视域中,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是一次重要的话语实践。其突出特点是,在深度反思当下中国文艺学危机的基础上,将话语分析作为重建文学理论的新"入口",进而运用西方文化理论将文学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意识形态分析。然而支撑其理论框架的历史主义文学观并无实现可能。  相似文献   

13.
私密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首先是在文学领域发生,并进而渗透到大众传媒这一公共领域的。随着文学领域中私语化写作的出现,"私密话题"或"情感隐私"也逐渐在媒介上衍生和繁盛,成为大众传媒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一发展过程,既可从西方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看出端倪,也可在中国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二个十年"新文学史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文学史呈现以"进步"为基本逻辑展开。受知识、视野、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不同史家对新诗发展描述相互影响和借鉴,从而使新诗表现出叙述的类同性,当然也不尽相同。进步成为新诗叙述的逻辑前提,同样体现在文学史评价方面,评价的"进化焦虑"说明"进化"本身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公共话语。建立在个人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新诗微观史还原了"进步"话语面临的困境,证明新诗史是叙事学编码的想象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小说呈现出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的杂糅和纠缠。新闻话语对文学话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的话语表征、叙事结构和美学趣味,体现出市场逻辑和新闻法则对文学自主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公安微博新文体是公安机关或民警为了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建立良性的网络警民关系,在借鉴或效仿各类网络新文体的基础上而特别设计的微博博文。在对语篇构式语法以及语篇构式压制进行介绍的同时,试用语篇构式理论的压制观,从混合语类式语篇构式压制和语篇构式结构对语篇内容的压制两方面对公安微博新文体进行解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安微博新文体内部的语篇压制机制是促成网友接受该类语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中。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美学功能不以传达了什么为中心,而以如何传达为中心。笔者拟从传达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符号的蕴藉。  相似文献   

18.
"五四"白话文运动后,旧的文学系统解体导致文人话语选择了三个发展方向:文人话语的转换、文人话语的自我颠覆和文人话语的复归。三种选择的互动作用促进了文人话语的变革和新文学的发展。文人是汉语言文化"踪迹"的发现者、传承者、创造者,是纯净汉语言话语表达的自觉守护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决定了话语言说方式,诗意的不可言说性也就是意义的不可言说性,但意义的不可言说必须要用语言来表达,于是立象与示意、隐藏与显秀、迂回与进入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独特规则。在近百年西方文论话语霸占中国文学理论市场和中国文论失语的处境下,研究古代文论话语的诗意特征对我们建立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充分拥有文化支配地位和话语权利的文学媒体使作家几乎失去了独立的创作空间,追求“卖点”和过分强化文学娱乐消费功能的价值取向使作家面临尴尬的错位,既是职业劳动生产者又是艺术审美创造者的角色认定使作家陷入两难之境,这是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在这样的文学处境中,尤其要强调作家的文学抱负,重提文化启蒙以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