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直都是西方学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种关注,即使在科学被宗教神权所压制的中世纪时期都没有停止过,就是在这样的关注之下,在中世纪末期,在神权的母体中,诞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在此之后,科学逐渐摆脱了仆人般的从属地位,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和宗教出现了新的进展,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也变得愈发复杂,从而产生了很多认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独特看法,包括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过程哲学;新正统神学,自由主义神学。美国学者伊安·巴伯教授,以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的三重身份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它们归入三个部分:"宗教与科学的对照","宗教与科学的相似"和"宗教取自科学的思想"。本文将以伊安·巴伯的文本为基础,基于新正统神学、存在主义和过程哲学三重维度分析探讨各流派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探究,希望通过对它们的思想的解读与阐述,有助于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通过对宗教经验发展历程的分析 ,批判了旧宗教的“拟人化的上帝观” ,提出了自己对宗教的一种新的看法与理解———宇宙宗教感情 ,并指出这种新宗教有着旧宗教所没有的职能与作用。爱因斯坦的这份宗教感情、人文关怀与他的科学精神并不相悖。他从独特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双重文化价值观。这种双重文化价值观在科技异化现象盛行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历史课题,更是一个哲学内部的问题。因为任何彻底的哲学都不能不面对如何理解和对待宗教的问题。本文从讨论“什么是哲学”入手,试图通过深入分析理性的先验意识如何构成“这个世界”之根据来首先阐明哲学与数理科学的关系和界限,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哲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及其界限。对这种内在关系的分析表明,哲学与宗教只不过是理性返回本源的两种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始终对人类文明进程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作为马克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毕生关注着宗教现象。在历经前期探索基础上,恩格斯晚年更是对宗教问题给予了极大兴趣,撰写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复杂的宗教现象: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宗教特质;基于辩证思维彰显宗教功能的双重性;立足唯物史观视野剖析宗教的历史形态变迁及其未来的自然消亡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具体宗教现象或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近代科学诞生时期宗教与科学张力关系以及早期基督教起源问题等,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展现成熟宗教理论的解释力,并透视出其晚年宗教研究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晚年恩格斯宗教理论具有总结意味的系统化、理论化,也对我们把握当下宗教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显一、冉昌光两位教授主编的《宗教与文明》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指导,从宗教学、文化学的一般理论;宗教对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宗教与哲学、伦理、科学、艺术、民俗等关系;宗教与民族关系等四大板块,几个不同维度来展开论述,对宗教与文明这两大系列的交汇和交融作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使我们在事、史、论三方面的交汇处来透视宗教这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这的确是探幽明于平安,擢新论于玄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分析,并“聆听”来自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和神学家相同的“声青”,在形而上学过程哲学的框架下,力图探讨科学与宗教整合的可能性,旨在为实现科学与宗教和谐发展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与我国宗教哲学界宽松、自由的学术争鸣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密切相关.作者在对这一争论的过程作出历史追溯的基础上,强调和论述了这一争论对我国宗教哲学研究的巨大解放作用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8.
犹太教经济理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犹太教经济观以宗教哲学化语言探讨了一系列经济学重要范畴,是宗教思想有关经济层面社会秩序规范的具体论述,其所体现的静态经济学理念、非犹太人歧视及个人与公众利益间良性互动关系等内容,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宗教在民族独特历史经验中的文化整合功用。  相似文献   

9.
废名以西方生命哲学和中国的佛道学说为哲学根柢,从独特视角体验苦难人生中生与死的矛盾,在描写死亡情绪及情感方面融铸宗教、审美与哲学等多重话语,体现出他对人生乃至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10.
施莱尔马赫提出,宗教的对象是宇宙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为此,他殚精竭虑探索宗教“源自何处”和宗教为何“必不可少”的问题。笔者把它们概括为宗教的独立性与宗教的合法性,并认为这是哲学神学的两项重大成果。哲学神学提出并践行从关系的维度考察宗教的新视角,开辟了给宗教定位的新思路并对宗教做出了较为恰当的定位,为人们怎样认识宗教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其与康德哲学的关系来说,它们表明施莱尔马赫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优秀遗产,但在宗教的问题上他又不是康德道德宗教的拥趸。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宗教哲学之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中国宗教哲学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的30年。这不仅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大环境,而且还直接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的学术小环境,得益于中国宗教哲学界内部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和百家争鸣的态势。近30来,中国宗教哲学领域的论争虽然比较频繁,但对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真正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则主要是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儒教是否宗教”之争以及“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争。我们应在对这三次宗教哲学之争作出具体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国当代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在诞生之际与其神话宗教传统有何种关系,这是希腊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另一种认为两者之间有一种断裂.本文通过区分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的三种思想倾向,即神秘主义、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诠释.这种诠释,尤其是有关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的区分,将有助于刻画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废名以西方生命哲学和中国的佛道学说为哲学根柢,从独特视角体验苦难人生中生与死的矛盾,在描写死亡情绪及情感方面融铸宗教、审美与哲学等多重话语,体现出他对人生乃至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领域中领导学术发展潮流的开创者 ,其思想深度、道德意境和审美情怀都必然超凡脱俗。爱因斯坦就是其中一例。他注重思想的自由创造 ,关注科学的原创性 ,并提出超越个人自我、追求对全人类终极关怀的宇宙宗教情怀 ,并将这种宇宙宗教情怀融入他的科学信念之中。他对宗教、哲学和科学的理解为我们研究科学精神、研究宗教道德情怀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选择更为完备的宗教神学,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中国则抛弃了宗教神学,选择了世俗哲学。这一文化转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文章从哲学发生的母体——宗教着手,通过分析中国宗教与血缘、宗法、政治的关系的变迁,分析了"轴心时期"中国世俗哲学产生的渊源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科学与宗教之相互关系历史沿革的探讨 ,论述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宗教在当今科学昌明时代之存在原因及宗教对当今社会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粱漱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20世纪新儒家第一人,被誉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论述其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生命哲学等,但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似乎不够,当然这与其宗教思想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但宗教思想在梁漱溟的著作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其宗教观确实有必要,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梁漱溟的思想,而且对理解人们的宗教情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宗教同为人类社会生活最抽象、最集中的反映,都是人们的世界观,同其他意识形态相比,二者有着更多的相关联之处。本文通过对宗教起源的初步探讨,通过对宗教与哲学共进历程的分析,来研究宗教与哲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内长期以来认为科学与宗教是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两个范畴。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的科学与宗教研究开始兴起,随着国内学术研究的进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认为科学与宗教存在良性互动、宗教对科学具有积极影响的学术争鸣。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逐渐不再抽象地研究科学与宗教问题,而是具体考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复杂互动,并且就科学与宗教问题提出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见解。受制于当时国内科学哲学和宗教哲学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史学的进路。但从史学视域反思这一时期的科学与宗教研究,则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多仍然存在着史学观念和史料学方面的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20.
宗教哲学与宗教的哲学均是哲学与宗教结合产生的宗教理论,但宗教哲学是把宗教哲学化,是一种做哲学的方式;宗教的哲学则把哲学宗教化,是信仰宗教的一种方式。二者在研究立场、研究目的、研究范式及宗教与哲学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