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晓妮 《社区》2008,(6):50-53
人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真正到了桂林,最容易听到本地人说“阳朔风景压桂林”。他们的意思是:阳朔风景是桂林山水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概摇头反对者甚少,点头共鸣者甚众。但如追问其能“甲天下”的原因,则见解蜂起,莫衷一是了。桂林“山水贵虚心”(郭沫若语),虚空美应是它“甲天下”的主因之一。桂林山水的虚空美形态虚空,为桂林山水美的主要层次,有显、隐两种形态。前者又分清晰型和迷离型两类。  相似文献   

3.
《桂林风土记》校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莫休符所著《桂林风土记》,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记述桂林山水的古籍。它不仅记载了桂林30多处山水名胜,而其所涉人物史事,上起远古,下迄晚唐,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桂林山水名胜沿革以及古代广西地区的历史遗存的宝贵资料。可是,这部如此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长期以来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最近,笔者以《四库全书》(文澜阁)本为底  相似文献   

4.
罗辰为清代嘉庆桂林名士 ,其《桂林山水图》绘出了桂林山水的风采神韵。每幅画均有题记和配诗。与他不同时期的生活情趣相联系 ,这些配画诗的审美主要呈现三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 ,在豪情少年时 ,是大漠孤烟的雄浑美 ;二 ,在慷慨悲歌的壮年时 ,为骏马西风冀北的阳刚美 ;三 ,在吟赏烟霞的晚年 ,是拈花微笑的禅意美。这三种美往往结合使用 ,而非单一  相似文献   

5.
桂林山水声誉的渐起和日盛,经历了唐以前的印象初具期、唐代至宋代期间山水"甲天下"美誉的真正确立期以及元、明、清和近代的不断巩固厚重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古代诗词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故事蕴涵了民间伦理、智慧、想像与情趣.电影<刘三姐>在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同时,也体现了相当浓厚的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对电影<刘三姐>的再创作和再加工.它利用了电影<刘三姐>的文化资源和桂林山水的旅游资源,以现代理念、现代传媒手段制作了一个具有国际性、时尚性的现代大众文化产品.关于<印象·刘三姐>个案的分析,对思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某种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7.
绿,是树、是草、是诗意.绿,是轻松、是愉快、是情感.在广西,无论是山,是水,甚至一抹绿色,在游客的眼中,处处都是景.且不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单是绿城南宁,城里城外,何处不让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桂林山水一直为探奇觅幽者所乐道,叹为绝景。在留连忘返之余,人们不仅要问,谁是那锦绣河山的“建筑师“呢?别着急!听我慢慢地告诉你。  相似文献   

9.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凿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旖旎风光。而肩负着创新创业使命的桂林高新区人,正以满腔的热情,创造着科技“甲天下”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试论桂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是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 ,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但在桂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东晋是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新变期,表现为:在形制上出现了由"巨丽"到"精巧",由"营国之制"到"翳然林水"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东晋时期不仅园林布局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地形进行设置,而且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还将园主"乐情"的生活取向融入居住环境,园林的审美价值逐渐从实用价值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在功能上则加强了寄情山水、赋诗作文,放松心志、体认生命的士人情趣。这说明随着园林形制在东晋时期的日益精巧化、雅化,园林中的文化因子不断地得到了增加。这时的园主更加注重园林在寄情山水、放松心志和体认生命等精神层面的功能;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由"炫富"到"隐逸"、由"比德"到"畅情"、由"崇俗"到"尚雅"的嬗变。说明当时的园林不再是园主们物质上的需要,也不再是他们家藏的外漏,而是真正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家园,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栖息之地。这时的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怀着一颗平静之心,恬然怡然、欣然悠然,冥视六合,真正实现了园与人、身与神的合一;这些变化都表明园林审美功能在东晋上升到了首位,并呈现出个性化、士人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士人尊琴爱琴蔚然成风,琴不仅在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和诗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成为士人生命境界的一种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琴作为魏晋士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命活动方式之一,承载了士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而形成的琴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考察、地形测量和古籍文献研究,提出了广东惠州西湖是一个独具岭南特色的,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文人写意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并兼有佛教和道教文化。惠州西湖的佛教景观、道教景观与文人景观三者具有不同的布局特点和文化含义。古人以诗、画创造园林空间的方式值得今天的从业者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7.
《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文学作品中的文人画画境追求与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其具体表现在: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描摹,精神气质上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空间并置与留自的叙事手法,黑、白、灰淡雅的水墨着色,传神的人物刻画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对文人画绘画技法的借鉴;空灵静谧的画面感在美学追求上体现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等。对文人画的精神与技法上的借鉴,使作家的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美学风格,开拓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造园历史悠久,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该文从文人山水画及文人园林的发展轨迹,阐述传统山水画中的审美意境对古代造园活动的审美标准及价值取向产生的极大影响,并且由此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