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学人类学N级编码论关于无文字时代的大传统和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界定,理清了文学人类学长期探讨的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复杂关系问题。中国少数民族诗歌是伴随族群、部落从无文字时代到有文字时代演进的文体。在无文字时代,中国少数民族诗歌表现为诗体或诗文合体的民歌、歌谣及史诗等韵文体的民间诗歌,以口头传统及其符号化的图腾、遗址的形式建构了自身具有的大传统原型。有文字时代,书面形式的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本质上是在已经符号化的大传统原型之下展开的解码与重新编码行为。这种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内在关联,体现着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在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总体性价值。中国少数民族诗歌作为文化文本和文学文本的总体性、统一性文本,既能够阐明文学人类学的原型批评、文化诗学及民族志诗学等理论,也为当下学界建构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话语体系提供切实的史料支撑与实证可能。  相似文献   

3.
文学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复杂关系。本文提出的N级编码理论,兼顾无文字时代的文化大传统与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从文化表述的讨论,引入文化编码的讨论,以鸮女神和蛙女神崇拜的图像叙事为例,将史前期的文物和图像视为一级编码,汉字为二级编码,汉字书写的早期经典为三级编码,此后的相关主题写作,直到莫言的《蛙》,统称N级编码。提示N级编码理论对于打通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如何通过新发现的大传统知识,重解小传统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我国南方“杉木文化带”内各族林农历史上盛行“十八杉”民俗的文化源流入手,应用民俗学、历史学、森林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的学术观点,剖析了“十八杉”民俗的生态文化内涵,阐释了“十八杉”民俗的生态文化底蕴,寻溯了“十八杉”民俗传承的生态文化轨迹,进而提出“十八杉”民俗在生态文化视域下的重构与调适。  相似文献   

5.
民族志诗学作为文学与人类学相交叉的理论研究形态,其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人类学研究中的诗性要素。自现代人类学研究以来,民族志研究的诗学倾向肇始于克利福德·格尔茨,其文学性首要体现于民族志文本的书写体制之中。它作为田野经验的文本化呈现,既包含着“在场”与“离场”的交错杂糅,也关涉着“观察”与“理解”“表述”与“阐释”之间的缝合。格尔茨认为,从事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视为“文本”所进行的一种“诗学”或“文学批评”向度上的阅读、分析与反思;而人类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作为“人学”的文学。在此,民族志作为一种召唤与回忆的拟像之物,通过具身化的方式而对文化的“他者性”勾勒一种复象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选择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译:《杉林神女经》)作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叙事与原型象征结合起来分析,进行了文 化学的阐释。《杉林神女经》不同于作家文学,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它是文学叙事性较强的文本。整部经文以“杉” 贯通全文,杉林是孕育神女成长的地方,是文献中不断出现的意象,也是族群经验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原始意象。那么,是什么 原因让“杉”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叙述主题?杉在彝族人的观念中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叙述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7.
“山鬼”考     
以《九歌·山鬼》中描述为内证,以历代文献及当代报刊中有关“野人”的叙述为外证,并联系相关的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山鬼的原型为野人,后被附丽于巫山神女,屈原的笔下融入了爱情的内容,故成了动人的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8.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2013年6月22日至23日,文学人类学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结合研讨会主题及文学人类学近期研究动向,综观研讨会全程,可归纳为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N级编码理论,玉石文化,神话(兼原型)、族群(兼民族)、仪式(兼民俗)、生态、宗教信仰等文学人类学研究热点以及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等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半个世纪以来,为化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学民族志所遭遇的“表述危机”应运而生的视觉人类学获得长足发展,作为视觉人类学研究手段和书写文本的影像民族志明确表征民族志书写的“视觉化转向”,成为人类学领域最不可忽视的存在。新世纪中国影像民族志在视觉人类学视域下获得了更为深广的书写品格。文化视野进一步拓展,由“远方”走向“庭前”,关注身边的文化事象,及时承接“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术转向;在文化使命上由“文化抢险”和“抢救旧文化遗存”逐渐转向文化书写和文化建构,承担起关照当代民族文化视角,审视文化变迁的轨迹和脉络的功能;在文化表达方面展开人文关怀,对当代多元民族文化的表达和对情感唤起等方面显示出不凡的表现。新世纪中国影像民族志以明晰且具民族化的叙述方式和影像风格,为世界人类学研究提供独特的“中国样本”,为世界影像民族志提供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2.
“文本”的创造与“原型”的转换,始终都存在着一种隔不断的互动联接,直到“文本”以独立的存在形式面世。民间原型的运用使得《尘埃落定》体现出巨量的人类学的价值。借助民间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圆形循环与天命难违、洪水神话与征兆等几组民间原型在《尘埃落定》中的置换变形和巧妙结合,从而为阐释这部作品找到一种“元语言”。  相似文献   

13.
格林布拉特曾指出,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疆界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划界和重新划界乃是文学研究的特点。作为当代多元文化产物的新历史主义,其文学批评即肇始于对历史和文学的重划疆界,它打破了历史与文学、文学文本与其他非文学文本之间的固定界线。在批评实践中,新历史主义吸纳了人类学中“厚描”的方法,注重多种文本的“互文互动”,这是其新型历史观和文本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对阿库乌雾具有民族志意义的人类学散文文本的诗学、民族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特性、风格、技巧和文化艺术价值进行述评和理论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性质与作为.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文学人类学写作可以视为当代民族志,同时是考量民族文化保存和变异的活态文本,是认识该民族文化的价值,发现该民族当代审美追求变化轨迹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神女神话是巫山本土巴文化的产物,高唐和楚先王在故事中的出现以及神女的"自荐枕席",是楚人征服巫山这一历史变迁的象征性反映。楚人利用民俗文化,把集体表象、原始宗教仪式与精神统治结合起来,从而把巫山神女神话改造成兼容巴楚民族基因的新质文化;宋玉将历史情感化,将原欲审美化,将社会行为心理化,使其历史内容潜隐到文本底层,爱的憧憬和美的追求得以突现,从而使巫山神女神话演变为浪漫主义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国工匠形象的影像构建,需要回溯“十七年”时期中国工业题材电影。再考察当时工人银幕形象,可见影像建设祖国“美好理想”的背后,隐约彰显出荣格心理学和弗雷泽人类学意义上的“神话”气质。影像以“文化英雄—先进工人”“女神—‘铁姑娘’”与“恶神—落后工人”的“历史原型—工人意象”为结构,建构了一段新中国工业历史语境下的工人英雄神话。那一代文艺工作者在对工人主体的浪漫想象与艰难探索中,自觉不自觉彰显出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使命与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诉求。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人们通常将古神话中的廪君和民间祭祀的向王合二而一,作为土家族始祖。本文对此说再次提出异议,从新搜求的资料中,归纳出廪君之外的向王和向王天子另有其历史原型与文化内涵,不应混同。并就廪君与盐水神女的爱情纠葛,从巫文化视角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广义文化视觉出发,根据实地考察和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格萨尔》文本和吟游说唱艺人的说唱这个文化主体;“格学”研究;《格萨尔》艺术;与《格萨尔》有关的民间故事、遗迹、遗物;与《格萨尔》有关的民间民俗活动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格萨尔文化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神》资料十分丰茂 ,又作了系统整理 ,具历史性、永久性 ,分“大”、“中”、“小”三个层次 ,评其理论创新贡献。“大者” ,从 10 0 0多女神 ,概括中国女神 16点特色 ;与希腊女神比较 ,梳理三大差异。“中者” ,如揭示中国洪水造人神话 6方面独特面貌。“小者” ,如论具体的神女娲“不彰其功 ,不扬其声” ,正体现了伟大母亲的美德 ,而不是像有些学者说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浸染。全书创见颇多 ,富有文化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