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社区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实践形式。近些年,运城市在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出现了缺乏整体战略规划、社区建设缺乏合力、资金投资主体单一、传统思想观念制约、社区组织服务水平不高五个方面问题。基于城镇化发展的视角研究,试从纳入多方意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因地制宜的探索社区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产业链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健全社区组织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及质量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分析对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认为二者相辅相成,进而分析了影响漳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构建科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及创新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以推动漳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政府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消灭城乡差别的政策选择。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职业教育、建构商业和农业科技转化体系。中国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原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建立生态城镇、科学规划、建立农村人才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甘肃省城镇化的加快不断对农村教育产生冲击作用,使得实现城镇化与农村教育协调并进的目标成为评判城镇化发展效果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甘肃省城镇化与农村教育资源相关性及其对农村经济及家庭产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甘肃省的城镇化效果,具有创新意义。通过论述甘肃省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教育资源现状,并通过相关数据论证分析其相关性,进而论述这一相关性对农村产生的影响,对地方政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随着甘肃省城镇化的加快,大量农民向城镇转移,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对城镇化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难题所在.地方教育资源供求能否满足农村教育与城镇化发展需要成为问题的关键.文章对甘肃地方教育资源供求及配置现状进行阐述,从而进一步对城镇化与地方教育资源供求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论述这一相关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家庭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是体现城乡统筹战略最突出的文件。不仅文件标题中含有"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视野下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文简称农村低保)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对现行的农村低保制度进行了综合研究,并评估了产生问题的障碍性因素,基于当今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低保制度存在对象识别、保障标准、基金筹集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作者从政府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调控层次、低保对象自我保障意识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三方面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议,这对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目前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服务对城镇化具有双重作用,在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和保障的同时,也增加了城镇化的机会成本。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呈现出家庭小型化、就业非农化、村庄空壳化、村民老龄化、决策民主化、生活信息化等趋势,为农村公共服务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政府应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科学规划以确立合理目标,创新机制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高效化,因势利导以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群众基础,构建信息平台以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公正与公开,进而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安徽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对其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二者在多方面具有互动关系,存在多条协同发展路径.建议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整体布局、统筹协调、优化路径等手段促进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的各项事业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表现在土地、人口、地理空间和"软"环境等方面。其产生原因有:城镇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拉力、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推力,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镇;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融入城市的艰辛,使农民难以割舍与土地的联系。治理农村"空心化"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为农民进城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推动农村经济走产业化之路,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培养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美丽"村镇"。  相似文献   

15.
正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进城镇化是解决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打破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惯性,必然会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就此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贵州农村养老方式的不利影响,以求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既适应城镇化的需求,又对符合国情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其路径探索的不断深入,农村就地城镇化已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并通过对湖北省4个典型农村的调研,在分析其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农村就地城镇化应有序推进;增强农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就业的比较利益;建立合理的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扩大镇级政府行政管理权限,探索建立资源"贡享对等"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一大战略任务。但农村人口的彻底转移却十分缓慢,本文以安徽省无为县无城镇、高沟镇和二坝镇为例分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计划生育工作遇到的现实障碍,对于指导今后无为县农村人口城镇化乃至全国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都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间宗教的语言主要通过它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在城镇化农村中,民间宗教的符号系统构建了一套隐性的、非正式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的发展稳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它的过度发展则容易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可能控制村民精神,对城镇化农村的正式权威产生挑战,从而影响农村稳定。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确处理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有利于农村的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性化。农业经营比较利益偏低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方面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都需要有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因而,应设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协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