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冰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73-175
文学评论家们相信,用以概括亨利·詹姆斯的短篇故事《螺丝在拧紧》最恰当的一个词汇应该就是“隐晦”(ambi鄄guity)。这也是长期以来这篇短篇故事一直受到批评家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显然,詹姆斯在这个故事中故意隐藏了一些非常细节。作品通过女主人公-无名的家庭女教师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行事意图的悄然改变,揭示了在欲望的驱逐之下人心中生发出来的真正的恶魔。 相似文献
2.
郭国旗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拧紧》自问世以来在英美文学批评界引起颇多争议。批评家们对于这部作品曾做出过许多全然不同的解读。对该文本的叙事进行分析表明,作者的叙事策略体现出他的叙事意图。詹姆斯在该篇的叙事旨在戏剧化地再现社会重负下的女性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艳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2-116
为了反对教条主义与人道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他的<保卫马克思>中提出了科学解读马克思文本的方法,即用症侯式阅读法把握马克思文本的问题式,把文本同当时的意识形态环境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联系马克思本人的真实历史及其背后的德国和世界的真实历史,用马克思本人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去解读文本.阿尔都塞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对我们解读马克思的著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拉美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13-118,124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评议颇丰的惊悚小说。亨利·詹姆斯寓言式的叙事结构及巧妙运用视觉互动的叙事技巧,为小说增添了魅力。本文借鉴米克·巴尔的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的结构层次和小说人物间的聚焦关系探讨小说中困惑与悬念的形成,不仅揭开了小说“迷人”的面纱,还有助于揭示聚焦者之间不平衡的聚焦权力关系及视点间的动态关系,对不同的阅读判断形成的原因增进了解。 相似文献
5.
叶拉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74-78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6.
蒙着眼睛的玛丽亚——《泥土》的症候阅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29-31,35
《泥土》是著名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创作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本文以"症候阅读法"研究该小说的文本,揭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洗衣房女工玛丽亚的真实生活状况,指出在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玛丽亚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瘫痪心态。而且作者乔伊斯之所以塑造玛丽亚这个形象就是为了批评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对人性的破坏,唤起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郭国旗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50-53
《拧螺丝》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他采用独特的叙述技巧,赋予了该作品永久的艺术魅力。叙述学理论指导我们通过对人物叙述者的分析,论证了文本叙事的不可靠性;而“互文性“和“无意识”的理论,则引导我们去探寻作为社会语篇的文本表层言语下面的深层内涵,即隐藏在不可靠叙述背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胡朝霞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114-117
《往年纪事》是俄罗斯最早的史书之一。它记录了罗斯的起源和国家的建立。以往的评论往往只涉及它的历史作用和它的文学性,而如果从福科的话语理论的角度,从民族的、宗教的和性别三个方面分析作者编撰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话语意识形态,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历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由受说者的意识形态所影响和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杨会英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9(1):118-12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从父权制意识形态和性别角度,对小说进行研读。首先探讨了菲茨杰拉德所处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情况及他的女性观;然后对文本进行女性主义解读;论证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就的特殊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3):75-79
《死者》是乔伊斯流亡海外后的最初创作,蕴含了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世界以及自我的新观念,预示着创作风格的转变。乔伊斯前期的写作有鲜明的"意图式写作"特征,利用症候式阅读法,通过细读文本和传记,发现《死者》的显形文本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其下隐藏着叙述者的言说困境。乔治·斯坦纳多次提及《死者》一文对他批评理论的影响,运用斯坦纳的语言哲学理论,通过解读小说文本中的音乐、空白等元素,发现乔伊斯突破语言之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实现了"构建民族道德史上的一章"的写作意图。比较显形与隐形两个文本,可以看到乔伊斯的爱尔兰情结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是一种"否定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老人与海》——一座瑰丽的冰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84-86
《老人与海》通过描写桑提亚哥出海打渔的故事,反映了海明威这个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人生哲理的过程。海明威用朴素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讲着普普通通的故事,而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藏得深深的。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1949年以后,中国在对《费尔巴哈》章的编译上有3个译本具有象征意义。一是1960年出版的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版;二是1988年出版的《费尔巴哈》章单行本版;三是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其中,1988年的《费尔巴哈》章单行本版,是现有中央编译局的各个译本中与原始手稿最为接近的版本,跟它相比,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版在客观地再现手稿上毋宁说是一种倒退。不仅如此,从对马克思标注的《费尔巴哈》章第[17]—[19]页手稿的编排来看,无论是作为1988年《费尔巴哈》章单行本版翻译底本的新德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1966年),还是它之前的梁赞诺夫版(1926年)、阿多拉茨基版(1932年)、巴加图利亚版(1965年),由于采取了不分栏编译的方针,都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而1972年以后出版的新MEGA的试刊版和先行版以及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采取了左右两栏的编辑办法,克服了新德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缺陷。2016年,刊登《费尔巴哈》章的新MEGA第I部门第5卷将正式付梓出版。借此出版的东风,建议中央编译局编译一个以新MEGA为底本的汉译本。新译本应该做到:第一,采取将文本分成左右两栏进行编译的方针;第二,恢复文本中原有的页码信息和手稿状态信息;第三,适当地增加题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异化论的视角下,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创作的主题意义在于揭示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所产生的人类精神畸变和社会邪恶,其本质原因即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与劳动产物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嘉莉妹妹》中由于外部拜金主义生活方式的腐蚀,以及内在个人私欲的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产生自我异化,人与社会开始疏离,一切都变成陌生,个人处于隔离的境遇,产生一种无所依托的心境。作者热情地呼唤人类的良知,强烈地抨击利己主义生存方式,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生是一次单向度的旅行,既有时代潮流的冲击,又有个体选择的缺憾。困厄遭际与创伤体验往往导致人的轻生心态或重生幻觉。《人生算法》的主人公韩小华在“算法”的加持下经历了三次灵与肉的洗礼,还原为一个非异化的“人”,折射出科技时代人类社会对生老病死、聚散顺逆的情感之殇与疏离疗愈,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感相融相生的潜在话语。 相似文献
15.
16.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最重要文本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首次全面阐述,不仅为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中脱颖而出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提供了总的方法论原则,也留下了一些有待进一步讨论的议题。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对经典理论进行批评性阅读的基础上,拓展了其论域,并提出了一种关于家务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中的文化转向,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重新诉诸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性硬核,《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参照也被重新召回。 相似文献
17.
随着《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流行,其系列小说的翻译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结合勒菲弗尔和图里的翻译理论观点,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中译本进行描述性研究,可以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文译本翻译直接程度较大,倾向源语规范;台湾皇冠出版社中文译本翻译直接程度较小,倾向目的语规范。这种差异符合不同的社会文化意识,也符合不同赞助人的利益和不同译者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庞正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1-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中的个人出发,揭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和法律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而以此为基础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本质论和法律发展观。同时他们针对法律的两大价值要素——自由和权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科学的法律价值观。这一系列基本理论较为完整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赵凯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3-73
所有哲学都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存在问题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一个哲学关于存在的思想很容易洞穿其全部哲学的主旨。关于存在的哲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在19世纪马克思出现的那个年代发生了重大的转向,这一转向是与克尔凯戈尔、施蒂纳和马克思三个几乎同时出现的重要思想家的名字紧密相关的。从那时起,哲学更加关注于个人、个人的身体、个人的情绪等存在问题,三种哲学都给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也都各有其作用。相比之下,只有马克思将存在不是理解为感性存在,而是理解为感性活动,从而将问题的解决诉诸历史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历史基础。这一点,海德格尔也似乎注意到了,他把存在理解为动词(to be)而不是动名词(being),与马克思的存在思想多有暗合,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20.
黄杰汉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z1):103-104
《在路上》是"BG之王"杰克·克鲁亚克的成名作,被奉为BG一代的圣经.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对于其他英语名作,《在路上》目前在国内还只有四个中译本.为让读者对《在路上》有个更好的了解,对四个《在路上》中译本作个简短的述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