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它至少包括三个必备的结构性要素:司法自制力、司法判断力和司法排除力。裁判文书作为司法公信力的载体,是在实践中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切入点。它应当全面记录裁判过程,展示程序公正,以增强公众对司法自制力的信任和信赖;它应当论证说理,展示裁判理性,以增强公众对司法判断力的信任和信赖;它应当公之于众,展示透明理念,以增强公众对司法排除力的信任和信赖。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规则[1]。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其作用对象是社会公众。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是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是否具有公信力是一个重要因素。政策公信力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公众对公共政策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科学性、有效性的信任和接受程度。一、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下降的现状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呈下降趋势,对地方政府公信力造…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信力立足于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司法公信力问题绕不开社会认知,司法公信力高低与否,社会公众具有话语权。提升司法公信力不单是审判机关的事,司法权的运行不独立于外部环境,外部因素对司法权力健康运行也格外重要。完善立法、强化监督、加大惩戒力度、培养社会公众的认知能力是加强司法公信力外部环境建设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4.
司法具有公信力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权力(司法机关)的一种认知和态度,是对司法权力(司法机关)及其实施过程或结果的信任和尊重。当前我国民众对司法的公信力普遍不足,文章拟结合当前司法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分别从司法与公众两个角度分析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是宪法规定的,政府公信力却是在行政活动中靠政府自身逐步塑造和维护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的关键之举。本文通过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探讨有关政府公信另提升的问题及建设诚信政府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信力生成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法治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的反映国家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信用、信任关系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司法文明的产物。司法公信力生成需要契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需要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认同,需要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社会制度保障,只有这些基础性条件具备以后,司法公信力才可能逐步孕育并发展成熟。同时,司法公信力在其生成演化过程中也不可缺少理论层面的论证与支持,社会契约论、法治理论是促成司法公信力生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我国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对法院与法官普遍缺乏信任,法院判决难以顺利执行,缠诉缠访事件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一些暴力袭法事件。此种现状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与司法权威的生成。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与政治语境下,应当从法院、法官与社会公众三个层面,以促进司法独立、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为核心,通过观念培养、制度改革以及规则构建等途径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作为一个具有双重维度的概念,包含了检察机关执法对社会的信用和社会对检察机关执法的信赖这两个核心要素。执法公信力的高低受到来自外部及内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提升执法公信力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外部及内部,从理念到行为,从个体素能和执法机制等多个方面统筹兼顾,齐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信力问题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一种影响力,它包括政府政策公信力、政府行为公信力和政府绩效公信力三方面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公信力得到了持续改善。但离"信任政府"还有一定距离。其原因主要是:行政道德缺失,制度与机制不健全,行政行为失范。政府公信力不仅仅是政治学与管理学范畴,它与行政伦理有着天然联系,因此,以行政道德为突破口,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推进行政道德制度化,完善行政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最终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构筑。  相似文献   

10.
域外检察官自诞生之日起,便处于不被社会信任的尴尬境地。200余年来,检察官为争取社会的信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恪守中立原则、推行阳光检务、加强伦理建设、完善考核机制等措施,以"公正""公开""公德""功绩"提升执法公信力。我国检察机关要提升执法公信力,需要进一步解决检察官的角色定位、检察权的独立性与检察一体化的关系、检察官的权能及考核考评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凭籍自身信用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十六大以来,党在施政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在执政行为上关注"民生";在绩效上彰显公平正义,施政方略渗透着人文关怀因素,政府公信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由于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党风廉政与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公信力也受到了冲击。在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中,"改革"成为新的常态,防腐败斗争与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政府公信力的重振业已开启。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对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而中国社会缺乏普遍信仰法律的传统。社会公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中传统因素的作用固然很大,但是,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同时。法律移植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的传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凭籍自身信用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现代社会,政府公信力是检验民众对政府信任的晴雨表,受到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和极大关注。但在既往的研究中,学界往往热衷于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学探讨。事实上,除了从政治学范畴追寻政府公信力之外,还有其存在的伦理基础,这一伦理基础便是政府“善”。政府“善”是优良政府应然的价值诉求,是政府获得公民认可的前提,也是公民与政府达成共识的最基本要素。要重振政府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要在人们内心深处唤起“善”政府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信任型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资源。然而,传统观念和“管控”机制的影响,社会组织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公众对社会组织公信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构建信任型社会资本发展机制,要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完善内部各种制度,加强公众、媒体等对社会组织的监督.提升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信力,由“管控式”行政管理转向治理、服务和利导,为增加社会组织信任型社会资本的拥有量提供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媒介公信力就是媒介赢得公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就其本质来说,公信力应该是一种心理指标,反映公众对媒介的评价,体现媒介对公众心理的影响能力。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媒介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中心期待。中国大陆公众对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指标大致为以下五条:代表政府;传达政府信息;反映民众的声音;监督官员的腐败行为;报道真实的信息。构建媒介公信力的过程就是媒介的“影响”与公众的“评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媒介公信力建设还应落实在媒介的新闻表现上:一、为社会提供公众最关心的尤其是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信息;二、为社会提供反映民情的利益诉求渠道;三、为社会提供权威的理性的舆论指导;四、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6.
政府形象塑造对公众的信任程度和满意程度具有直接影响,目前关于政府形象的探讨大多是基于政府行动层面的研究,缺乏对多主体的认知。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社会资本为分析视角,对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策略进行分析,从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是司法文明的重要象征.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实现关键取决于检察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当前检察机关存在执法理念陈旧、执法能力不高、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因此,应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提升检察工作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事故调查结论是调查成果的集中反映,事故调查结论能否获得公众认可,关键在于其公信力的高低。事故调查结论的公信力,从主体角度表现为公众对事故调查结论的信任,从客体角度表现为事故调查结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信用。事故调查主体、事故调查结论的内容、形式与传播等因素,对事故调查结论的公信力具有影响。程序完备、证据充分、论证有力、结论可靠、处置适当是事故调查结论公信力的判断标准。树立正确理念、建立制度规范、引入质量体系、强化责任追究,是保障事故调查结论公信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根据CGSS2013数据,本文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考察了社会资本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的社会资本、媒介的使用情况对公众的环境行为均施加显著的影响,其中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对公众环境行为具有深刻持久的正向影响,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与公众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但传统媒介对于公众环境行为起到动员作用大于新型媒介。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对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而中国社会缺乏普遍信仰法律的传统.社会公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中传统因素的作用固然很大,但是,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同时,法律移植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的传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