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是有效缩小教育差距、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载体。构建民族地区“互嵌”式教育对口支援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本遵循,亦是对以往“嵌入”式教育对口支援模式的守正创新,不仅能够转换支援双方的既定角色,实现相关主体利益的均衡发展,而且高度契合了“后支援时代”的帮扶要求。为使民族地区“互嵌”式教育对口支援实践活动持续推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须强化顶层设计,引领“互嵌”模式之向;健全治理机制,保障“互嵌”模式之效;增强文化调适,升华“互嵌”模式之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实施了对口支援的“两个工程”,山东省被确定为新疆的对口支援单位。该文对山东支援新疆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援助政策的长效机制、双赢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四川民族地区教育亟待扶助 ,对口支援就是扶助民族地区教育的一条途径。四川电大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的实践表明 ,对口支援不仅有助于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也有利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睦。全社会都应关注民族地区教育 ,让对口支援活动持续健康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4.
论对口支援工作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贯彻落实南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八年来,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但从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仍存在着诸如经费短缺,制度建设相对落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教育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应在对P支援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研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对政府主导对口支援的合理性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应从资金与政策两方面加大对口支援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对口支援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均衡教育公平发展,加大对口支援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5.
城市图书馆"对口支援"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充分发挥和利用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优势资源的角度出发,结合农村、社区、企业、偏远贫困地区图书文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实现图书信息"对口支援"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跨省市、同城或辖区等不同的地区和对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图书"扶贫"、"对口支援"的模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国家组织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意义及其理论与现实依据出发,分析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对口支援内容与方式的思考与建议。论述了对口支援应以民族地区高校为战略重点,把全面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今后对口支援的核心目标,创造更加完善的公共教育政策环境与对口支援制度体系,形成支持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口支援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对口支援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相对固定的政策模式,观察对口支援中的项目选择、资金安排、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发现对口支援的效益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要求,以对口支援的方式,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开展“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实现凉山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是具有国家强制性、地区互动性的跨区域合作教育治理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研究选取7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相关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并基于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的二维分析框架展开讨论。研究发现,7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形成了"兜底性"发展(1949-1975年)、"追赶式"发展(1976-1999年)、"跨越式"发展(2000-2011年)、"内生型"发展(2012-2019年)四个阶段;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演进呈现出政策主体多元化、政策工具差异化、运行机制内生化等特征,但也暴露其政策主体责权边界不明、政策工具运用失衡的问题。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要提高政策主体与对象适切性、合理搭配教育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自愿性工具,进而提高其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趋向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口支援逐渐被广泛采用.对口支援在帮助贫困落后地区或者受灾地区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举全国之力.对口支援对灾区恢复重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对口支援的方式在现实中已从临时性的援助悄然转变为援助和合作相结合的多种模式.从对口支援行为模式演变的角度来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对口支援西藏为例,通过分析我国对口支援政策的演进历程及运行特征得出结论:对口援藏政策的演进动力来源于实施对口支援获取的外部收益和节省的交易费用。对口援藏制度变迁兼具"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特征。对口援藏政策具有如下运行特征:运行目标偏好于城镇,运行动力多元化,运行约束较为明显,运行协调体系不够完善。今后,国家应从优化对口支援格局、调整对口支援方式、优化对口援藏资源投入结构、完善对口援藏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改进现行对口援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口支援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重要制度形式,从"粗放式"向"精准化"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完善对口支援制度的必然选择。就对口支援的实施现状而言,仍然表现出政治动员特点明显、行政指令性色彩较浓、政策工具的单一化运用等问题。精准对口支援至少应当包含下列价值蕴含:必须要求符合边疆地区及其各族群众的客观需要;强调"输血式"和"造血式"援助方式的有机结合;注重静态政策项目和动态情感关怀的有机统一;追求受援地和支援地的协同发展。精准对口支援模式的建构路径,应当从对口支援的制度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策工具的多样化和精准化,以及突出智力支援的地位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教育援藏奠基于教育公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政治认知和价值观念体系,其演进大致经历了教育援藏的初步提出和谨慎实施、教育对口支援的提出和初具体系以及教育对口援藏体系化和制度化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外部观念如西藏特殊性、民族平等、科教兴国等,和内地政策实践如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等交互融合,逐步形塑了当前的教育援藏体系。整个制度建构过程凸显观念推动-政策借鉴-政策实施-政策修正-有效制度沉淀的基本逻辑,这是中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经验。但过度的制度价值依赖与制度内在理性化扩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未来教育援藏需注重结合国家战略与西藏地方区情进行理性设计,整体思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关系,提升西藏教育的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口支援是在中国政治环境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自1979年正式提出之后,对口支援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网状支援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口支援工作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对口支援的领域、地区、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中央政府依赖政治稳定、政治团结、共同富裕话语来动员,推动对口支援工作,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来对口支援,为对口支援的展开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一条以政府支援、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为主的支援道路正在形成。然而,当前我国对口支援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口支援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机制建设也不健全,补偿机制缺位等,为此,要健全对口支援领域的法律制度,健全对口支援的各项机制,改变补偿机制缺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高校对口支援是进修教师和挂职干部继续教育、提升能力的平台。以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对口支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受援高校解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的问题,使受援高校的进修教师和挂职干部回到原单位后,在工作理念、专业知识、工作效率、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进修人员的个体需求与实际效果的切合度并不高,支援高校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新环境下的人际关系等非个体因素对进修人员的满意度影响显著。为此,提出了健全和完善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加大对对口支援双方高校的资金投入,出台教师进修和干部挂职锻炼的相关政策,完善进修和挂职学习锻炼过程中的配套制度,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搞好配套服务等。  相似文献   

16.
对口支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对口支援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寻求其提升路径,对解决对口支援的有限投入与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对口支援西藏为例研究主要经济因素对对口支援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口援藏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并未出现资源的使用效率极低和过度浪费等极端状况,但部分年份对口援藏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其中规模效率较低和纯技术效率较低分别是对口援藏早期和当前阶段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对口援藏资源配置的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落后地区效率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居中地区效率较低的"极化现象",技术进步对各受援地的对口支援效率增长贡献均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同化现象";对口援藏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在波动中略有上升,并且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经济体制、教育水平、农业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对对口援藏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央财政补贴和城乡消费差距对其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既产生正向影响,也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部农村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将成为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的主要目标。结合协同理论与区块链技术特点,构建了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的多方组织体系框架,根据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的主体角色转换、沟通机制转变和工作内容创新,提出了以下建议: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组织链上参与主体作用,扩大社会资源的来源面与帮扶面;用数据、信息公开透明与可追溯性特点,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双方资源与产业优势合理匹配;用多领域、多层面人员往来与交流,下沉基层组织工作,建立多层级、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口支援帮扶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市对口帮扶来凤县为例,总结了其措施、成效、经验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民族地区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在对口支援和自力更生关系方面,应以对口支援为辅助,自力更生为根本;在"输血"性支援和"造血"性发展关系方面,"输血"是手段,"造血"才是目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援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支援应为次,农村经济发展应为主;在支援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关系方面,支援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口支援三峡移民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分析对口支援政策,阐述了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说明了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作用与意义,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对比分析中指出了对口支援政策今后实施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安排。以1979年至2019年中央层面发布的80份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政策文本形式与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特征为: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的演进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性;援助主体由单向行动转向多元协同,由政府管理趋向社会共同治理;援助方式注重教育、人力资本等智力手段的长期效应;实现从单一的政治义务逻辑到复合的价值理性逻辑的转变。对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结构特征的探索,有助于理解该政策体系的内涵、价值及阶段样态变化,为进一步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